关于“我”的真相

2023-11-08 07:14:00 发布: 人气:10
图片
图片


图片

破·我执

图片



生命

图片


“我”作为宇宙里的一个生命体,这个个体来自哪里?来自于我执和我见,而我执和我见来自于感官的生命经验。


真相

图片


修行,就是要破除我执。破我执就是对我们凡俗的世界观、生命体验、业报身的重新解构。如果不洞彻这个所谓的“我”的虚伪性,真相是不会显现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众缘和合

剖析自我


有没有独立存在的“我”?没有,都是众缘和合的“我”。因为是众缘和合的,所以是无我的。任何一个物体,都不是开天辟地就有的,都是众缘和合的,如果一定要执着其中,那么执着越深,烦恼就越重,苦难就越强烈。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佛法认为,我们有大患,就是因为我们执着这个“我”。实际上按照佛法分析的时候,是没有实有的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的。


所以我们要思考无我的道理。无我就是用智慧从粗重的烦恼中解脱,也就是《心经》中所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图片



五蕴就是组成“我”的因缘,所谓的“我”,就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合在一起形成的。而组合成“我”的这五种元素,都是空的,是我们的自我感觉,如果把它们一一剖析,它们都是无有自性的。


首先,“色不异空”,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当组成的部分不存在了,这个整体也就消失了。我们要看清事物因缘和合的这种属性,要从对事物实有的执着中解脱出来,这就是色不异空。


“受”也如是,受分为觉受和感受两个部分。人的身体能够辨识冷暖,这就是觉受。在不同条件下,身体的觉受是不一样的。当外在环境改变了,人的觉受就会随之改变。


除了身体的觉受,我们还有感受,比如兴奋和失落。这些感受也是相对的,当饥渴和饱腹时,面对同样的饮食,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受是变化的,是不一定的,受即是空。


同样的道理,“想”也不是固定的。人没觉悟时,情绪低落时和高兴时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想也是随着诸多因素随时变化的,也是不定的,想即是空。

图片


“行”也如是。快乐的时光我们觉得过得很快,而病痛时又会感觉度日如年。所以时间的长短也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条件来界定。这代表行也是空。


五蕴中的“识”也是因缘法。识是眼看到色,耳闻到声,鼻嗅到香,舌尝到味等所领受的分别。比如鼻子能闻到檀香味,但鼻子只是一个器官,如果没有“识”,鼻子也闻不到味道。人们常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菜场味道很杂,但长时间在里面工作的人是闻不到臭味的。所以,“识”也是不固定的,即识不异空。


世人常执着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只有智慧增长了,认识到原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照见五蕴皆空,才能跳出生死轮回的三界,度一切苦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转识成智

冲出牢狱


我们现在正处于粗重的业报所交织的网中,我们要对“我”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要冲出五蕴的牢狱,要皈依诸佛殊胜的金刚体性,要产生自己的三皈体、戒体、智慧体、解脱体和无漏体。当凡夫的业障体被拆掉,我们的三皈体就现前了。


我们要让自己不断进步,要去体验解脱是什么。但如果连我执都破不掉,我们就会一直停留在凡夫业报的相续状态里。当我们超越这个阶段了,那就转识成智了。


——三参法师


图片




回 向

图片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相关文章
· 惊!“她”五次冲进火海,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 求解脱和乘愿再来,哪个更难?
· 佛教信仰是超越逻辑的
· 佛就在那里,如如不动
· 戒,是修证之本因
· 珍惜这份信仰之缘
·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
· 跨越时空的因果
· 这样做,以后的路会越来越顺坦
· 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有什么不同
· 做了菩萨,同学伴侣很重要
· 受的戒越多方位,得到的加持也越周密
· 成就出家相
· 菩提心的五个特性
· 书法与修行
· 文殊菩萨留下的圣发和成佛之法
· 弘一法师:最上乘的艺术,从此法中得来 (弘一法师书法真迹欣赏)
· 出家,是人生一个神圣的起点
· 虚云老和尚:你我反躬自问,是否能这样的用功?
·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又叫观自在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