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者,以法惠施众生;
能者,能作佛事。
在中国禅宗史上,有两则著名的偈颂,一则是神秀大师所作,另一则为六祖惠能大师所作。
当时,五祖弘忍大师让门人作禅偈以确定继承人。寺院里德高望重、呼声最高的神秀法师在众人的期盼下作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令人诵读此偈,说依此修行可免堕恶道,有大利益。但对于神秀禅师,却嘱咐:“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惠能大师当时还未出家,在后院舂米,听闻此偈,觉得还没有领悟心性空寂,于是也作偈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四众皆惊,五祖暗许。
01、
他,因什么得衣钵?
02、
这两首偈子,都要修
六祖惠能大师
惠能大师的偈子里,“本来无一物”,是一种洞见一切的智慧;“何处惹尘埃”则是一种和平的、默默化一切干戈为玉帛的方法。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经历所有外在的黑暗都要谦卑地反思自己,从改变自己的贪嗔痴来改变奉献这个世界。
所以佛教讲的五蕴皆空、四大非有,这是一种高智慧的世界观,有了这个智慧再去行持神秀大师的四句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回归到自性去。
这时候,这个“菩提树”就不再是个人的菩提树了,这“菩提树”就代表天下了。这样的智慧,既是佛教的智慧,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智慧。
所以只要这世上的人还有善根,还有情怀,就会珍爱佛教的智慧,就会怀念像六祖大师这样的智者。
——三参法师
微信公众平台|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