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 三十年,他和他的“佛教在线”

2024-07-16 08:45:56 发布: 人气:13
图片


悼念




图片



COMPANY PROFILE

安虎生

年中汇报

Summary Report

逝世

►►►


2024

07

13

图片





Introduction


安虎生(1962年-2024年),“佛教在线”网站创始人、总干事,出生于内蒙古, 1979年就读于北大数学系。1995年在雍和宫皈依,开始网络与佛教的互动。


先后担任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实职: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副秘书长;《中华佛教文化年鉴》主编;《中国藏族文化年鉴》联合主编;《佛门资讯》、《学佛人》创刊人,主编;《机锋辨禅》主编;世界和平吉祥塔建造委员会主任;佛教在线(www.fjnet.com)创始人,总干事;福慧慈缘文化传媒创始人;北京福慧公益基金会创会人;北京实现者社会系统工程研究院院务委员、院长。



2024年7月13日下午,安虎生在深圳推进“福行天下”公益活动时,不幸晕倒,经抢救无效逝世。



怀念

安虎生



目录

CONTENTS




01

前言


图片


02

安虎生与

“佛教在线”

图片


03

自述


图片








0

1

前言

FOREWORD

图片

The Memorist



图片



提起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网络传播历程,有一个人和一个网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被大家忽略的。这就是安虎生和他创办的“佛教在线”。


1996年,安虎生创立“佛教在线”。作为大陆最早的佛教线上平台之一,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佛教文化,为信众提供佛教资讯和学习资源。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常务理事,他积极推动佛教中国化,为中华佛学的普及、传承、推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主编了《中国佛教文化年鉴》、《中国藏族文化年鉴》编年卷等系列丛书,为中国佛教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




安虎生








0

2

安虎生与

“佛教在线”

WORK SUMMARY

图片

● The Memorist



图片




1979年

图片

Work Review

安虎生从高一直接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内蒙古科委和河北师范学院工作,后来从事条码技术研发,“在条码防伪技术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1995年

图片

Work Review

4月,因母亲去世而拜入佛门,在雍和宫皈依。

 

6月,第一次听闻《金刚经》,身心俱震,期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来传播佛教思想。

 

7月,开始制作名为“佛——智者的世界”的佛教电子读物,得到赵朴老、季羡林老人的鼓励和支持。

 

图片

与上海社科院刘元春教授在湖南古麓山寺



期间,帮助佛教界实施佛教典籍的电子化工作,刻录中国大陆首部《大藏经》电子光盘。



1996年

图片

Work Review

与中国佛教协会的《法音》、河北的《禅》刊、法源寺的《丛林》以及政策研究室、佛教文化信息中心七八家单位合作组建国内第一家大型佛教网站:中国佛教信息网。



2001年

图片

Work Review

取得国内第一张宗教类网站ICP 证书,并根据相关规定将网站更名为“佛教在线”。当年,网站注册人数已突破50万,拥有400 多个版主,同时在线人数超过8000 人,那时大陆的网民不过几百万人。


当年,互联网泡沫破碎,安虎生的公司遭遇重大挫折,现金流完全枯竭。作为网站的经济基础,科技公司关闭直接导致了“佛教在线”的停摆。


网站停运,引起四方关注。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网站在停运四天后重新开始运营服务。最初四个月,专职工作人员只有安虎生一人,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六七个小时。



2005年

图片

Work Review

“佛教在线”迎来发展分水岭。提出了“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的概念,从佛教网络到网络佛教。同时,对“佛教在线”的生存模式做出了积极探索。



2006年

图片

Work Review

4月,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佛教在线”作为唯一的民间媒体受邀参加报道,同时为世界佛教论坛建设网站提供相关的前期运营支持。



2005年到2008年间,网站发挥佛教文化资讯主流媒体作用,促尽国内外佛教相互了解。




2008年后,佛教网络媒体逐步增多,并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佛教在线”始终保持相当庞大的受众群体。

 

图片

2010年应邀访问辽宁双灵寺与北大哲学系楼宇烈教授(中)合影


图片

2014年佛教在线一行拜会台湾慈法禅寺,安虎生与该寺住持净耀法师座谈交流



 “佛教在线”始终坚持对宗教政策的严格把握和自身原则的坚持,“我们做事一般本着三满意原则,就是政府要满意,教界要满意,受众要满意。”“帮忙不添乱,水大不漫桥。无论对政府,对教界,你要用一个帮忙的心态,不要给人家添乱,不要追求点击量,不要追求网站出名。佛教正统的是三宝住持,你别想越过这个桥。




安虎生








0

3

自述

WORK SUMMARY

图片

● The Memorist



图片



2005年,安虎生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中,以“让感恩的清泉浇灌生命的绿洲”为题做了一次讲座,现将内容摘录如下:



我是内蒙古人,1979年通过考试上了北京大学,学数学。在学校我们受的教育应该说完全是共产主义教育。我记得进学校的第一堂课,是段学复老先生给我们上的,他并没有讲数学,而是讲五四精神。他告诉我们:自由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比自由更有价值。段老的教导我终身难忘,不管是受共产主义教育,为共产主义奋斗,还是学佛,实践佛陀的教导,我始终把自由放在第一位,把人性的解放放在第一位。



1988年,我到河北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90 年离开学校到社会上自谋生路。我是学数学、教数学的,到了社会上谋生比较困难,但是我必须自己养活自己。我记得离开学校后,第一份工作就是买了一辆三轮车,帮人送货。以后又开过小书店,推销过饮料,开办过防水建筑材料厂,办过餐厅,创办软件研发公司,作了很多的尝试。

 

图片

安虎生大二(左)和大三(右)的照片


图片

1983年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合影留念



1995年的3月27日,我在北京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我母亲住院,身体不太好,不过不是很严重,要我有时间就回家一趟,如果没有时间就算了。3月27号的当天夜里,我就赶回了内蒙。回去以后,我母亲已经做完了手术,但是高烧不退,医院不知道原因,只能大量使用药物。

 

我回去以后就一直在病房里守候,在这段时间里,母亲给我讲了很多东西,对我后来的一些行为、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在北京有一些学佛、学道和搞气功的朋友,经常预测一些事情,我平常叫他们“牛鬼蛇神”,说他们神神秘秘,搞迷信活动。但是在我接到家里电话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请他们给预测了一下,结果很多事情都一一应验,包括我母亲的去世时间等等。这个事情对于我的世界观有着极大的冲击。4月5号凌晨两点钟,我母亲去世了。

 

母亲去世以后,我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弥补在她生前我没有尽到的孝心。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古人说的“子欲孝而亲不待”。在这里我也真心的和大家说一句,当我们有能力向周围的人表达你的感激之情的时候,要当下就去做,因为没有“以后”。当我母亲去世以后,她生前的一些心愿,我一一为她落实。其中有一件事就是为母亲做亡灵超度,出现了一些感应。

 

给母亲做完超度以后,我就在雍和宫皈依了。我皈依的时候对佛教的了解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之所以皈依,一方面是由于很多感应打破了我原先的世界观,另一方面,母亲的去世让我开始思考两个问题。

 

一个是:我这一辈子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人终归是要死的,看到母亲的去世,也会想到我自己,甚至会想到我的孩子。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出路,人的一生便注定是一场悲剧。譬如你有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呵护他,教育他,让他成才,就像大家的父母一般,让你们上大学,希望你们找个好工作,最后有一天,而且必然会有这么一天,你们会被一个不知从哪个地方来的大棒击得粉碎,成为一堆烂泥,那么我们这一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代一代的人这么做下去,有什么最终的结果呢?难道我们就是有一个好的感觉,然后是被一片悲伤把我们笼罩住吗?然后随着时间我们忘掉这个悲伤,重新开始这一轮回?

 

第二个问题是: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无论是肉体的还是心灵的,如果我们最终没有真正的自由,我们注定就是一群囚犯。我很感激我的母亲,是母亲用生命为我铺设了进入佛门的道路。在她去世的这段时间里,佛教界的一些人士用一些形式和方法给了我希望,让我感觉到佛门中可能有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皈依了佛教。

 

6月份的时候,北京的一位居士叫王龙在一个居士家讲解《金刚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佛教的经典,虽然我什么也没能听懂,但是里边很多佛学话语以及逻辑力量(因为我是学数学的),让我感到非常地兴奋,也非常地钦佩:世间还有这样的道理能给大家讲,北大虽然号称“天下第一校”,自己也曾很认真地学习过哲学,却连自己国家遗留下来的这么珍贵的、这么高妙的东西都没有看过,真是非常地惭愧。

 

图片

双手合十



蜜蜂出去采蜜,发现了蜜源的话,它会用跳舞的形式告知自己的同伴,我在看到这样的书、听到这样的理论以后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应该跳点舞,把我的发现告知我的同伴?因为我一直是在搞软件开发,所以我就希望通过信息手段向我的同伴传递这种非常好的、非常有益的佛教思想。


为此,1995年7月份,我开始尝试制作佛教电子读物。因为佛教是智慧的教育,因此,这个电子读物就叫做“佛一一智者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逐步学习一些佛教的理论,并且向我能遇到的善知识请教,聆听他们的指教,并在 1998 年,两次到北京医院向赵朴老汇报我的工作,得到他老人家的肯定,并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前年又向季羡林老人介绍了作品的情况,老人家建议加一个名字:佛学简明电子百科读本,并亲自题写,表示鼓励和支持,希望这个读物今年能贡献给大家。


到了1997年,互联网已见雏形,由我提供技术和资金,与中国佛教协会的《法音》、河北的《禅》刊、法源寺的《丛林》以及政策研究室、佛教文化信息中心七八家单位合作做了第一个网站:中国佛教信息网。这个信息网一直持续到 1999 年。后来由于一些主要机构的资料无法继续提供,网站的内容无法更新,而网上的用户强烈要求内容更新,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筹办中华佛教在线,这样在内容方面可以由我们独立制作。


当时各类佛教网站有数千个,但绝大部分是由佛弟子个人发心去制作的。个人的力量在技术上、资金上和一些资源上都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因此,效果显得相对片面一些。而佛教在线是靠一个公司的力量,技术、资金、资源上相对雄厚,人多的时候达到了40多人,这样从1999年开始一直做到了2001年。


图片

“佛教在线”网站


图片

“‘佛教在线’创办20周年回顾·感恩”来宾们的签名



从六月份开始,公司出现了许多的不顺,到八月份公司等于是关门了。电子公司一百多人走得只剩下五个人,所有的现金链条全部被截断,不该出的问题也都出了。

 

由于没有资金,“佛教在线”原先的人员全部离开了。当时的感觉很悲壮,我一个人开始了佛教在线的全部维护工作。感觉有一点向《英雄儿女》里面的王成,一会搜集一些佛教的资讯,发布在新闻系统,一会在论坛上看看哪些帖子需要删除,一会再到聊天室做管理员,联络那些热心的网友。说实话,也多亏了这些网友,要不是他们的鼓励、支持和无私的参与,佛教在线在那个时候肯定就关闭了。

 

因为,一方面由于资金和人力极度匮乏,第二呢,网络黑客还在不断地搞破坏。第三,佛教界也有反对的,认为网络上并不能学佛,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说法就是:网络上可以打坐吗?还说网络上还有很多坏的信息,会吸引一些人看到那些坏的信息。当时我想,既然这样,那就算了,我就关闭了服务器。结果呢,很多网友打电话来,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我记得好像还有一个在比利时的,打电话和我说,他在海外,天天上佛教在线,看大陆的佛教消息,和网友们讨论问题,感觉非常好,希望我能坚持办下去,如果需要,他愿意提供支持。

 

特别地,我得到两位良师益友的极大支持,一位是现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杨笑天博士,在他的指引下,我开始修学“普贤行愿品”,另一位是地震专家赵凤新博士,他专为我开讲了“初发心功德品”,让我更深的了解到,为什么要学佛。在这些支持和鼓励下,4天后,我重新把“佛教在线”开通起来。

 

图片

与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大兴善寺方丈宽旭法师合影


图片

与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本性法师合影


今天跟各位同学汇报这段经历,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说明:当我们决定要去学佛的时候,或者说我们认同了佛法的道理、认同了一个最终目标的时候,我们在中间不管是遇到了顺利还是挫折,我们只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也是通过这件事我才体会到一点:佛法本来是庄严我们自己生命,解决我们自己生命中的问题,它和我们外在的,包括我们的身体健康,包括我们的事业是否顺利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学佛的,也不是为了让自己的事业顺利而学佛。可能在我们学佛以后会得到很好的机会,也可能会遇到逆境,但无论是顺缘还是逆缘,其实都是对我们的训练和加持。


当我自己想明白这一点后,我学佛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死心塌地!不再想其他的东西。既然我选择了佛教,选择了佛法作为思想的训练和指导,那就只能以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为榜样,尽我们最大努力,用尽我们全部的力量,来实践佛陀的言教。如果套用今天的主题来讲就是感恩,感谢一切的因缘,不管是帮助我们的,还是妨碍我们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这里化为我们的精神食粮,都可以使我们更加地提升自己。


佛教中的感恩,有一个回向偈子,“上报四重恩”。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老,也讲过要“知恩报恩”。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就是只有记住恩情,我们的心才能得到安宁,也只有记住恩情,才能使我们所有的善行得到支撑的土壤,在感恩的土壤上,我们才能建立起好的因缘,好的关系,我们自身的幸福快乐才能在这里得以滋生。也只有感恩的思想,能让我们自己的内心从僵硬的状态变成柔软的状态,从麻木的状况走向敏感,从痛苦走向最终的快乐。我想这个感恩绝对不是单向的。


图片

福慧慈缘文化会馆


图片

闻思讲堂



零零杂杂和大家讲了这些事情,归结起来只是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受到了,不管是其他人还是自己亲人的恩惠时,我们自己要有感觉。现在有很多人在得到别人的恩惠时,无动于衷,认为这一切是应该的。

 

举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去餐馆吃饭,我们觉得服务员给我们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可能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最后是要付帐的。服务员做错一点事情的时候,会遭到我们非常严厉的呵斥,我们可能没有那种感激的心情,被物化掉了。当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对老师是否有感恩之情?过去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那时师道尊严是很严格的,但是现在也可能被物化了,我请你讲一节课,我要付你多少钱,已经买断你的劳动了,我不需要感谢你。以至延续到对你自己的父母,亲人也没有感谢的情,我是你的儿女,你应该为我这样做,要是你没有这样做,你对不起我,这样的心态应该说在这个社会上到处弥漫。

 

从单位到社会和家庭,弥漫着一种纯粹的、物化的、单向结算的方法,彼此没有任何感谢之情,到处都是僵硬的,冷冰冰的,像钢铁一样,没有连接,没有缓冲。在这种状况下,不仅给别人带来了痛苦,最终自己也是痛苦地承受着。

 

因为没有感恩之情,你就不仅拒绝了朋友,而且拒绝了你所有的欢乐。你的心一定是冰冷麻木僵硬的,你不知道什么是快乐,那么剩余的可能只是感官上的刺激,也许这种感官的刺激大家认为是快乐,本来想唤起自己心灵中的那一点快乐。但是这样做,第一是只能不断加深自己的痛苦,这种刺激只能不断加深,以致最后完全失效,根本不能往细微层面上体验。我们讲的发心,从内心,从身体深处发起的那种喜悦,那种真正的快乐,是无法体验到的。

 

图片
图片



讲到感恩,我这里还特别强调一点,我们是否感了自己的恩。我们的身体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有父母的功劳,有大地的功劳,有众生的功劳,没有这样的身体,我们是无法自在的。我们是否善待了这个各种因缘合成的身体,是否从心灵上不断给它浇灌,不断让它丰满,不断保持它常青。从身体状况上,我们是否爱护它,给它合适的营养,适当的休息,良好的训练。

 

我们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对自己身体的和合,也没有感恩之情,想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发展到最后,可能各种刺激都不过瘾。用自己的肉体作代价获取短暂的感觉,最后完全堕入一种不可救药的地步。

 

其实从我自身的感受中,我们感恩不仅是外向的,而且也是内向的。不仅是从物质上的感恩,也要在思想上感恩,别人给我们一句赞扬,我们要感恩。同时我们要感谢那种表象上,甚至是那些从表象上阻止我们的人和事,因为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培养坚强的战士,我们不应该抱怨那些给了我们挫折的人或者是事,我们应该感谢,甚至我们在这种训练下,还保留了自己的生命,得到了经验,有了继续战斗的勇气,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感恩。


图片

在世界和平吉祥宝塔前


图片

2015年11月,安虎生与星云大师合影



安虎生



斯人已去 德业长存

祈愿安虎生居士

蒙佛接引 早登净域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观音菩萨与玄奘法师的感应故事
· 文殊菩萨感应故事4则
· 造文殊菩萨像的感应故事
· 造文殊菩萨像感应故事
· 禅师入定后看到了这些,让他发愿一辈子不闲聊
· 《佛教因缘故事》| 结论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六)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五)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四)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三)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二)
· 《佛教因缘故事》| 圆满成道(一)
· 《佛教因缘故事》| 不应恶语毁呰他人
· 《佛教因缘故事》| 野犴毛色异 诈言兽中王
· 《佛教因缘故事》| 佛赞四希有人
· 《佛教因缘故事》| 当自审察 勿信他语
· 《佛说因缘故事》| 最灵验的家咒
· 《佛教因缘故事》| 跋提释王 出家得道
· 《佛教因缘故事》| 悭贪堕饿鬼
· 《佛教因缘故事》| 欠人财物 作牛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