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盂兰盆经》浅释(一)|尊者证得圣果后,用神通追寻母亲去处

2024-08-18 01:28:00 发布: 人气:30
图片
图片


图片






《佛说盂兰盆经》全文共一卷,八百余字,西晋竺法护法师译,属方等部经典。内容主要记述了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尊者,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


《盂兰盆经》是佛陀为后世弟子开示的一条孝亲的捷径法门,是佛弟子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绝佳机会。大众依经持诵,并加奉咒章,虔诚供养三宝,可为现在父母延寿祈福,去世父母往生净土。





南无盂兰盆会上佛菩萨

南无盂兰盆会上佛菩萨

南无盂兰盆会上佛菩萨



上下滑动阅读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 祇(qí)树 给(jǐ)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chéng)饭,往饷(xiǎng)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tuán)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地神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zì)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鋌(dìng)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塗(tú)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chì)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是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当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佛”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盂兰”,是梵文,大致的意思是“救倒悬”。这个“盆”,既可以连着作梵文解,同时也是法器,代表着用怎样的方法来救倒悬。


这里如果讲深一点,可以分法报化三身来讲:“佛”,是法身;“说”,是报身;“盂兰盆”,是应众生机而救度的化身。“经”,是普摄于一切众生根器的真理。



图片



翻译者,是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他是一位来自印度的梵僧,精通中文,通达三藏。“通达三藏”,是指竺法护大师的修养、学识,他对三藏经典都比较权威。现在有的就闹笑话,说“某某居士通三藏”,他不知道这个“三藏”,只有出家人才能通达,在家人没有这个资格去通达的。因为在家人只能学经藏、论藏,不能遍看律藏。作为出家人,如果没有受过比丘戒,律藏还是不能看;要受过三坛大戒,甚至比丘戒、菩萨戒之后,还要受过三昧耶戒,才可以遍看三藏。


这说明通达三藏的法师是很高很高的,从戒的标准上,已经圆满地受持了佛陀的戒律,而且他不单单看,还精熟于心。这样的法师,他翻译经典是丝毫不偏的,完全能够通达佛的真实义的。所以这个“三藏法师”,确定了翻译经典的权威。



图片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法相



图片



“闻如是”,从五重玄义、十重玄门上来说,可以讲到很深的。在这里简单地说,就是当时佛陀已经示现了圆寂的相,有一点点病,阿难尊者扶着佛陀,来到了一个叫拘尸那罗的地方。世尊这时候再也走不动了,让阿难在双树间为他铺床。世尊一生当中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最后来到一个信徒最少、不太为人所知的地方,身边仅有几位弟子。


阿难尊者是日夜侍伴在世尊身边的待者,这时候阿难尊者看着世尊,世尊说我涅槃时到,阿难尊者悲从心起,一次一次地哭晕过去。师兄弟们一次次地把他摇醒,阿难尊者醒过来之后,想想再也见不到世尊了,再一次地悲痛欲绝。


这时身边的师兄劝说阿难:“你还有很重要的事情没有问呢!”阿难问,“世尊要涅槃了,还有什么问题?”师兄跟他说,世尊跟我们讲了这么多法,世尊圆寂之后,我们每一次回顾佛陀法教的时候,以什么作第一句开头呢?这是第一;第二,佛陀在的时候,我们大家以佛为师,佛陀涅槃了之后,我们以谁为师呢?如此等等的四个问题。这时候阿难想:“是啊!”赶快擦擦泪,再跪在佛陀面前,祈请世尊为大家解答。


然后佛陀一一为大家解答了这些问题。首先,在以后的经典集结中,以“闻如是”开头。因为翻译的格式不同,有的说“如是我闻”,这里面是“闻如是”,这个“闻”强调在最前面。


是谁闻呢?有很多,不单单是我闻。佛成道之后,用了四十多天时间,来到了鹿野苑为五比丘讲法,因此佛在讲每一堂法的时候,五比丘这是最少的了,后面都是几百、几千、几万。所以这个“闻”,代表了很大的一个数量,不一定是我、也不一定是你、也不一定是他,代表很多。同时,这也代表大家可以共同证明的,我们大家都如是地听到这样的内容。“如是”是一种肯定,我们大家都听到了,不是某一个人听到的,这是表信。“如是”、“我闻”这两个信。



图片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一时”是表时间的信,这是佛的时间,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当时佛在舍卫国,这是佛的说法之处。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和祗陀太子为世尊供养的精舍,这也是最早的精舍。


读到这里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想起,我们在2005年底、2006年初,曾经踏在这方土地。当时来到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感触很深。在佛陀曾经散步过的地方,在佛陀讲《阿弥陀经》的地方,在佛陀讲《盂兰盆经》的地方,我们坐在残亘断壁,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之下;草绿绿的,那棵阿难所种的菩提树,还是那么兴盛;小鸟在枝头鸣叫,那些印度人很悠闲地在散着步;我们这些朝圣的人,匆匆忙忙地赶到,稍稍一沉思,听着法师的讲解,看着这些景色,礼拜的礼拜、禅坐的禅坐……佛法的传承,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一时佛在”,这“一时”就是永远,佛永远都在。


前面是六种成就:

“闻”——闻成就

“如是”——信成就

“一时”——时成就

“佛”——说法的法主成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处成就

当时的听法众——众成就

在我们所有经典的开头,都有这六种成就。



图片



我们刚才对六成就略略讲了一下,对“祗树给孤独园”这个处成要着重讲一下,因为这关系到末法时代念佛者的信心问题——称念佛号。为什么称念佛号,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呢?因为佛号里有佛的功德。


佛陀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后,以四种功德来度化众生。首先是以相好度众生,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弟子看到一尊庄严的佛像,都会情不自禁心生欢喜,有的人激动得还落泪,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本身就能度众生;还有佛讲法度众生。这个人眼睛不好,看不到佛像,但是耳朵还不错,佛讲话听得到,那就有救!佛以音声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佛以音声来度众生”;佛以神通度众生。我们眼睛也不好,耳朵也听不见,但是佛有神通力。佛的脚一踏进舍卫国,舍卫国的盲咙音哑全部恢复。佛以名号度众生。谁能够听得到“本师释迦牟尼佛”,耳边听到一句,内心已经改变,叫“魂灵生进了”。佛以名号度众生这样一个功德,从给孤独长者身上就非常明显地证明出来。



图片



给孤独长者是舍卫国当时的首富,他乐善好施,帮助那些贫困者、鳏寡孤独者,所以大家都尊称他叫“给孤独长者”。


有一天他到好朋友家,看到朋友家里张灯结彩,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孤独长者就很好奇,就问朋友,是不是家里要办喜事,朋友说:“我明天要请释迦牟尼佛到我家来吃饭!”


当长者听到“释迦牟尼佛”名号的时候,汗毛直竖,泪水都流下来了,就一再问:“你刚才说谁?”朋友说:“我明天要请释迦牟尼佛,到我家来应供。”他一听,我怎么听到这个名字,前所未有的身心震动,请问他到底是什么人?


“他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太子,舍家离尘,证得圣道,成为圣者,当今的第一圣者。”给孤独长者问:“那他现在哪里?”“现在在城外,与他的弟子坐在山林之中。”“我想去见他!”朋友就劝他:“佛陀明天就来我家了,你在我家等,明天就能见到了。”给孤独长者说:“不行不行,我今天就要见到!”


自从一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字,他的心就生起了要见佛陀的心。结果他走出城门不久,太阳就落山了,渐渐光线也没有了。他走到林子里面,一边往前走,一边心里默念着佛陀的名号,释迦牟尼佛啊,您在哪儿?


这时候佛陀知道了,有一个对我有极大信心的人,要来见我来了。这时候佛就放了一道光明在给孤独长者的面前,他就随着这道光线一直往前走,就这样来到了佛陀的面前。


见到了佛陀之后,佛陀身放光明,很奇特,大家看到佛陀有背光、有像光,头上淡淡的一层光圈,也不知哪里来的。孤独长者见了之后,就呆在那边,想:见到皇帝、权贵的礼节我都知道,但是见到了佛,我应该用怎样的礼节来表达呢?


这时候,佛陀正好有一个弟子来问讯,绕佛三匝、顶礼三拜,给孤独长者也跟在后面学,绕佛三匝,顶礼三拜,拜完了之后也学着这位弟子合掌,跪在佛的面前,不舍得眨眼。


给孤独长者想:“伟大的世尊,竟然连一间凉亭都没有,坐在树下面,太和我们这个时代不相应了。”他就禀告佛:“世尊哪,我想供养您一个住处,您愿不愿意接受?”佛陀就看他,笑了笑。佛陀没有拒绝,就是“默许”。



图片

▲ 祗树给孤独园遗址



印度的规矩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到印度,也看不到拒绝的。你问他好不好,这印度人他摇头了,说明这是可以的,他是摇头YES。如果他说不可以,他不表达的,只是眼睛看着你,意思就是不行。所以印度人,从来不讲“NO”的,不回绝你。佛陀也是这样,微笑着这就算默许,答应了。


给孤独长者得到佛陀的默许,开心地不得了,回去马上着手开始找地方,最后他看中了祗桓太子的花园,太子的花园肯定是全天下最好的地方了。


于是,给孤独长者就跟太子直言不讳的表达了,想供养世尊的想法,所以想买下太子的花园?祗桓太子听了他要买自己的花园,很不高兴,于是准备让他知难而退说:“听说你很有钱,你如果能用金砖,把这个花园全部铺满,那我就把这块地给你,满你的愿!”


给孤独长者一听,喜不自胜,也忘记了礼节,赶紧跑回去准备,回去之后,长者命手下把金库的门打开,真的用金砖铺祗桓太子的花园!结果真的把整个花园铺满了。



图片

▲ 莫高窟·给孤独长者在园中黄金铺地图



铺满之后,马上找祗桓太子兑现。祗桓太子非常震惊,他竟然真的把整个花园用黄金铺满了,这时候就想诋毁:“地是让你铺满了,我还有这么多树呢!树上怎么不铺满?”


给孤独长者也发愁,这怎么办呢?结果祗桓太子也被长者的虔诚所感动,便跟长者说,“地,算你的;树,算我的!既然你供养佛,也算我一份!”“祗树给孤独园”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这个精舍,就以这两位的名字而命名。


为什么要把这一段细讲呢?给孤独长者为什么发心,当初就是听到了“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号,说明佛号就能度众生!讲这一段,就是告诉大家,持佛名号的功德。



图片


图片


目犍连尊者和舍利弗尊者是好朋友,而且目犍连尊者和当时舍卫国的国王还有亲戚关系,他属于皇亲国戚。他们很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智慧,辩论天下无敌,十几岁就已经各有几十个徒弟跟着他们。后来因为舍利弗尊者遇到马胜比丘,看到他走路的时候,眼观鼻、鼻观心,就看着脚步前面三尺远,六根都摄,非常优雅,舍利弗尊者被马胜比丘的威仪所吸引。这里我们佛弟子要了解和学习,行步举止具足威仪的话,都能度众生。


舍利弗尊者,就问马胜比丘说:“你师是何人呢?”马胜比丘回答他:“我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世尊为师。”舍利弗尊者就问:“平时跟你们讲什么法呢?”马胜比丘又这样告诉他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尊者,就因为这样一句话对佛陀生起了信心。马上就请求说:您的老师在哪?我能跟您去看他吗?结果,马胜比丘就带着舍利弗尊者,去见本师释迦牟尼佛。


舍利弗尊者一见到佛陀的时候,被佛的三十二相所震慑了。之后他提出一些问题,佛陀为他一一解答,当下便证得了法眼净--须沱桓果。证果之后,就发心随佛出家。舍利弗尊者一出家了之后,他的上百个弟子,知道老师找到好的师父了,也都追随过来随佛出家。


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有约定:不管是谁,如果遇到了好的老师,都要告诉对方。就这样,经过舍利弗的引荐,目犍连尊者见到佛陀,也是五体投地,马上表示愿意跟佛出家修行,后来目犍连的弟子们,也相继跟佛出家,所以这时叫千二百五十比丘。这时候目犍连尊者,听佛说法之后,也证得了大阿罗汉果位。


图片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这个“大”,是对尊者的一种尊称,“始”是什么意思?就是前面这一刹那还没证得,后面一刹那证得了,叫刚刚才证得六通。“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漏尽通。前五通,外道甚至妖魔鬼怪都有,唯独不共的是漏尽通,这是佛的知见所不共的,无内无外的。不单单是无内无外的,证得了圣者的这种法,叫漏尽。五漏已尽。往往很多阿罗汉,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对这个世界一作揖:“生死已断、五漏已尽,大家再见了,我再不受这后有了,我再不需要来这个娑婆世界了”。反过来说为什么我们来到娑婆世界?因为有漏。如果证得漏尽了,就不需要来娑婆世界了。


当他们证得圣果,具足漏尽通,也就是成了阿罗汉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欲度父母”,“欲”是想,就是想度化父母亲。因为当一个人道德品行增加了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对父母生起感念之心。所以当尊者证得果位后,马上用神通观察追寻母亲的去处,这一观察,让尊者痛不欲生……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地藏菩萨又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面前广行大愿
· 地藏菩萨最初就是依着“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发了菩提心
· 从心而起一念赞叹“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是要下很多功夫的
·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 修行要次第而行
·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 福德还是有漏的
·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取浊土而成佛,乃佛陀之本愿
·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 念诵《地藏经》,一切时处都吉祥
· 佛经像涌泉,可以不断地涌出智慧
· 见佛、见菩萨,皆不离我们的心
· 一切众生之本觉
· 打开“地藏”之门
· 《佛说业报集(二)》 | 贫穷者
· 《佛说业报集(二)》 | 懒惰者
· 《佛说业报集(二)》 | 刚布
· 《佛说业报集(二)》 | 月亮比丘尼
· 《佛说业报集(二)》 | 两位老人
· 《佛说业报集(二)》 | 两位施主
· 龙女成佛——精华之所在
· 《佛说业报集(二)》 | 一只孔雀
· 《佛说业报集(二)》 | 婆罗门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