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一定是开卷有益的

2024-08-18 21:30:00 发布: 人气:10
图片
图片














01 学习经典,

一定是开卷有益的




推荐同步收听音频 



从佛陀的经典来说,有声闻乘的、缘觉乘的、菩萨乘的、佛乘的,天台宗说的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就是佛经与佛经之间相比,有不同境界、不同智慧,乃至究竟与否之分;但是对于我们人间来说,任何佛经都是属于比较圆满的。


所以,我们任何时候学习经典,它一定涵盖我们的人生,涵盖我们的思想,一定是开卷有益的。佛经不分三千年前、两千年前,还是今天,我们在任何时间读都是会受益的。


尤其像《地藏经》,是大菩萨发起的,我们什么时候读,都是会吉祥的。“晚上不能读《地藏经》”这种说法是民间的误传,《地藏经》开篇就是无边无际的佛,文殊菩萨以祂的智慧都无法数之。而且,经典的每一部分都是大菩萨出来请佛陀开示的,这本经里面仅仅是观音菩萨,佛陀就赞叹,“若人听闻观音菩萨名号”,这个人离成就佛道不远了。



图片




02 觉悟之后起修,

才是比较真实的修

实际上,这里讲到的观音菩萨是报身佛,地藏菩萨是法身佛。在法身的智慧普遍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就是若有一众生未得度,他就不会休息的;若有地狱不空,他的愿就没有满。因为就法身来说,众生也皆具法身,所以只要众生没有觉醒自己的法身,只要有一个众生还在迷失,作为法身佛来说,他的愿都还是有效的。


这就是从法身的工作机制上来讲的。因为法身是周遍的,不问你悟与不悟,法身都在的。只不过,悟了叫“始觉”,始觉他有本觉;没有悟,本觉也在的,只是法身潜在的状态。如果我们没有去发现它的话,它是处在隐的状态;发现的时候,一时俱显。

所以,对这个法身的状态,叫“悟则顿悟”,对本觉的了知,“一觉便觉”。禅宗就是追求这个觉悟法身的见地,但是悟了也不可说,禅宗千七百公案就是以层出不穷的方式来启悟的。如果按照究竟的来讲,觉悟之后起修,才是比较真实的修;没悟之前都属于加行,三十七道品里面就有加行道、资粮道。


这就是禅宗里说的:“见道方修道,不见云何修。”“未悟之时如丧考妣,悟了之后如丧考妣。”你以为悟了就结束了吗?任务更重大,你会肩负弘扬佛法的重担,所以悟了之后度众生还是“如丧考妣”。










图片
图片





03 修行当中的体验,

是佛菩萨的加持

这就是我们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的智慧眼还没开,但是能够依着善知识的指导,修行的方向就是对的,闭着眼也不会走错。哪一天开了智慧眼之后,叫“人天眼目”,这世间又多了一个正法眼藏;没开智慧之前,我们就是循业发生、循业流转。


轮回路上每个人也不会闲着的,贪嗔痴慢疑也特别忙的,哪一个都是无边无际的。纵使我们修行的方向对了,甚至也有修行体验了,还是要有警惕的心。因为哪怕我们有了某一方面的体验,实际上大部分可能还并不熟悉,如果有,那也是佛菩萨加持我们的体验。


在我们的修行当中,这些体验只是作为高高在上的一种引导、策发智慧的一种方便,并不代表我们本身就怎么样。哪怕有一点境界,哪怕我们有所体验,也不代表我们就有周遍的智慧,这就是我们修行要很小心的地方。





图片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总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为什么不说话也能教化人呢?
· 盂兰盆节 || 报累世父母恩德,为什么佛陀特别强调这一天?
· 恭迎盂兰盆节〡这一天,可以报累世父母长养慈爱之深恩
· 盂兰盆节 | 七月十五,为什么这么重要?
· 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 不要错失利益祖先的好机会
· 恭迎盂兰盆节,亦是佛欢喜日,还是 ......
· 【地藏月特辑】七月炽热,血脉滚烫,他们正在等待……
· 谁是地藏菩萨?
· 出轮回,需要你的主动
· 农历七月,为什么一定要诵这部经?
· 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日 | 祂的力量,搭起你和佛间的桥梁
· 跟着懂“道”的人,就幸福了
· 历代祖先和父母,需要地藏菩萨的大愿力救度
· 黄金重要,还是智慧重要?
· 修行,要修到心里非常有把握
· 三界内外,都有因果
· 佛教的盂兰盆节
· 快来看看,这样的情形,你是不是很熟悉?
· 真正的香火,是祖先得益的那道“天梯”
· 文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