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公上人 | 在极乐世界,眼见耳闻都是大善知识

2024-12-02 00:17:00 发布: 人气:39
图片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六课

图片

以下为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课 文字甄选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这段文,“常以清旦”,“清旦”就是早晨。“衣裓”,指都用衣服的襟,叫“各以衣裓。盛众妙华”。这些花非常香洁微妙,他是器具也不用的,就用衣裓盛的妙花,到他方供养十万亿佛。十万亿有多少呢?有十万亿个大千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有一尊佛在讲经说法,教化众生。


“即以食时”,十万亿佛都供养遍了,吃早饭的时候就可以回来了。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就有神足通,有如意通,一想就到。比五通仙人要高,叫六通罗汉,比罗汉还要高。


他生到极乐世界都具足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神足通也叫如意通。到了这样子的地位,都不要起分别心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他们都有神通,比平常罗汉的神通还要大。


他的天眼无论白天晚上,无论多远乃至几千万亿的路程,几千万亿的世界,无论有多少大山都隔不住。没有什么是见不到的,这是天眼通的功能。我们娑婆世界,一张纸糊住看不到了,一道墙遮住看不到了,极乐世界是无遮拦的。你到了天上尚且是琉璃宝地,极乐世界是琉璃宝地平如掌,毫无遮拦的。


那么,神足通就大了,天眼通就广了。譬如我们用心想一个人的形状,一处地方的景色,只要心里头但凡记得清楚,那个念头一动就到了那边了,真是“彼没此出”。


天眼通,就是无边无际都能够看得到,不是我们娑婆世界打打妄想就可以看到的。我们是凡夫人,近一点地方的声音能够听到,极乐世界天耳通,他是最远路也能够听到。


他心通呢,不论你心里想打什么念头,他都能够听到,都能够晓得。所以我们众生心动,佛便知道;众生微微开口,佛已听到。这个是神通,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众生都有这样子的广大神通。那么这六种神通,我虽然讲了一两个,其他也是这样子。



图片

镰仓时代山越阿弥陀佛图


“饭食经行。“

我在宁波观宗寺的时候,两餐饭,早饭和中饭,吃过以后要到大殿里绕佛,天气热在天井里绕佛,绕佛结束再回向,回寮,极乐世界都是这样子……


“饭食经行”,在西方极乐世界想要吃了,想一想就好了就饱了,你想什么就有什么,也不要用拿钱去买,也不用要人去烧,并且味道都是非常鲜美,正所谓“调百味”。随各人意思,你要吃多一些,那么来得就多一些;你要吃少一些,那么来得就少一些。盛吃的盘器都是金银的,这些碗盏自然会来的,想用珠宝就珠宝碗盏,你想最好的七宝,就七宝的碗盏,这些不要我们自己费心,这就叫“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吃也不会饿,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

 

极乐世界,肚子里觉得饱满适意,不必要真正吃下去。我们的肚肠里面都是啥东西?大粪。说起大粪也看你用功的,当初有一个老修行拜《妙法莲华经》,他怎么拜呢?“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粪’字法宝。”哎,开悟了。他说这“米田共”也是法宝,开悟了。你在极乐世界没有这种事情,“米田共”三个字没有的,因为没有渣子。你不要讲极乐世界,你生到北俱卢洲,他虽然有渣子,地上丢下去,大地会开豁。等你事情做好了,豁口埋好了,又是清清爽爽、平平整整,更不要说在西方极乐世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是接上文的,几个都在说西方极乐世界是逍遥自在的景象,这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所成就的。这个极乐国土,大家都晓得了,和娑婆世界一比,那么我们不要生贪心。


娑婆世界吃下去东西,都变成了污秽的东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些好处,贪心没有了,随心所欲,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那么嗔心也没有了,愚痴心也没有了。


我们的娑婆世界,贪不到就是发脾气,这就愚痴了,为了贪、嗔、痴,苦死了。贪、嗔、痴,是恶道因啊,杀、盗、淫,是地狱因啊。这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一比,那么我们念佛的心就要恳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佛又对舍利弗讲:舍利弗,彼国不是单单上面这样子好,常常还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这几种鸟,佛也是慈悲,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有的,故所以极乐世界也具这几种鸟,这样我们相信了。


白鹤,我们大家晓得,白鹤来了就是吉祥的。孔雀,现在我们乡村都没有,你到上海西郊公园,我们都去参观过,就有白鹤,有孔雀,有鹦鹉。舍利倒是没有看到,迦陵频伽也没有看到,共命之鸟也没有看到。那么一种野兽我们看到过,一个身体两个头,这倒有。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我们在此地,我睡的房间里,大早上画眉鸟叫起也蛮好听的,“啧咯啰、啧咯啰”,听听比较好听,更不要讲众鸟出和雅音了。单单这画眉鸟,就比这麻雀好听,麻雀只是“切切切、切切切”这样子。



图片

南宋 | 阿弥陀净土图


“五根。五力。“

五根、五力,都是三十七道品里的名相。五根是哪五根呢?第一种是信根,第二种是进根,第三种是念根,第四种是定根,第五种是慧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五力,即“信、进、念、定、慧”,是更加有力。


 “五根、五力”,第五种慧根来讲,就是要放下这个心,扔到旁边,心不要散乱。五力的“力”字,就是力量,功用比五根还要特别有用。前面的五根慢慢增长、慢慢大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功用了。第一种是信力,第二种是进力,第三种是念力,第四种是定力,第五种就是慧力。


五根,是“信、进、念、定、慧”,五力,也是“信、进、念、定、慧”。说这个高低呢,就是一个格外快、格外强大,这样子的意思。


“七菩提分。”

七觉支,是指择(法)觉支、念觉支、进觉支、喜觉支,择进喜、念定舍,再加一个轻安觉支,这是七觉支。


“七菩提分”,就是七觉支。“觉”就是智慧,因为有了前面五根和五力,就有了这七种觉悟。


这七种觉悟第一种就是择法觉支,就是能够用智慧去辨别各种真假。


第二种精进,一个是择,第二是进,“择进喜”,就是能够用智慧去明白真正的道理,不浪费精神在毫无益处的事情上。

第三是喜,欢喜的喜。就是能够用了智慧,得到了真正的好方法,才能生出欢喜心来。


第四种就是觉支,就是轻安觉支,就是能够运用智慧,不会生执着心,去除我们的种种烦恼。烦恼去除了,不会害着我们的善根了。


第五种是舍觉支。就是能够用了智慧,舍去一切虚假的事情,永远不会去想念它。


第六种是定觉支。定觉支就是用智慧,晓得心会定下来,不管什么境界,晓得这是虚的、这是真的,不生出爱惜保守的心。


第七种是念觉支。用智慧能够让定根、定力和智慧常常均平。所以,有些单修福,有些单修慧,就是没有念的功能。定和慧要均平,因为这种心偏在哪一边都不好。古人说:“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背挂璎珞。”修行也是一样的,要福慧均平。


有一个老修行,他挂单去,挂在深山里。当家师父叫徒弟说:“我们此地不挂单”,他问:“给我晚上这大殿里坐着过夜?”“也不能坐。” 那么,把他赶出了山门。


这一天正好是十五,十五、十六的夜,月亮正好。他不肯去外面,已经晚上了,外面很黑。总算有月亮,那么就在山门外打瞌睡。山王土地公来告诉他:“老修行啊,你用功是用功的,但是你劳动不太劳动,你的福德还不够。现在月亮很亮,这山门边上几块菜地都是草,你把它拔光,你的福就会来了。”


这倒稀奇的,山王土地公告诉他。他就欢欢喜喜地,三块地的草,一夜工夫他把它拔得精光。第二天天亮,小和尚开山门来了,一开山门:这咋了,我们菜园的地头本来全是草,现在拔得精光。就问他了:“师父,这是谁拔的?” “这就是我拔的,你们里面不能让我住宿,那索性我晚上没事体,佛念念,拔草了。”


小和尚报告师父去了:“师父师父,这位挂单和尚,您不让他挂单,也不肯让他住大殿里,他就把我们三块菜地的草拔得精光。”“快去叫他,让他发心住此地。”马上,福来了。所以,劳动非常要紧。福马上就来了。之前挂单都挂不上,现在还要请他来住,还是欢欢喜喜地请他来住。有些事情都怪自己,不能怪人家,说这个地方这么厉害,挂单都挂不进。都是要怪自己,不能怪人家。所以,禅定智慧,要均平合理,不能偏向。



图片

南宋 | 阿弥陀如来三尊接引图


“八圣道”

就是八正道。第一是正见,第二是正思惟,第三是正语,第四是正业,第五是正命,第六是正精进,第七就是正念,第八是正定。这个非常要紧,就是叫“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叫“三十七道品”。这是佛法的总纲,略者就是六度万行,再简略就是戒定慧三学。所以,我们学佛人基本的佛法要学。


现在,单单讲七觉支、八正道。这八种法叫八正道,因为一丝也没有偏,不偏左左,不偏右右。一丝也没有邪,所以就叫做“正”。照这八种法去修,就可以免脱我们的生死。生死不了,很是危险,必落六道轮回。


“如是等法”这四个字,是说“有这样的许多的法”。说到一个“等”字,不单单只有七觉支、八正道,还有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四念处,我们也要讲一讲。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佛涅槃以后,我们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心无常。四正勤、四如意足,十二种法,加上上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一共有三十七种道品,就叫“三十七道品”。


“品”就是与种类差不多的意思,比如说三十七种、三十七类都可以。加上一个“道”字,就是指这些法都是跳出生死关头的真道理,所以叫做“道品”。


什么叫四念处?我再给你们讲一遍,就是要看一个人的身体,种种的污秽不洁净。不要说死了、烂了都要变成脓血,就是活的时候也全靠一层皮包住骨头。那里面都是臭的,都是脓血屎尿,污秽不污秽?所以,要常常想,念这个身体是不洁净的。


第二是受念处,我也再重复一遍。就是要看一个人所受着的,不受就不苦,一受就要苦。人家骂你,就生气。赞叹你,就生欢喜。有欢喜,就会有不欢喜的事情来了。仔细说起来,也是说不尽。所以,要常常念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受的没有好处、都是苦的。


第三是心念处。心,有几种的心:


一种是肉团心,就是人身体里心肝的心,那是一团肉块,没有觉性的。一种是缘虑心,“缘虑心”是攀住的意思,“虑”是分别的意思。缘虑心,实在也是十二因缘里和五阴炽盛里头一样。一种是真实心,那是一切众生的本体,那是我们永远不会改变的。


三种里头的第二种——缘虑心。一个人对外边的各种境界,就生出种种的心来分别。一个心(念)去了,另一个心(念)又来了,时时刻刻在改变。境界过了,那个分别的心也就消灭了。同那云里头的电光一样,亮一亮就暗了。所以,一个人应该要常常想念这个心是虚假的,不可以错认作自己的心。当它是真实心,就错了,说是永远不变的。


第四是法念处。法,诸法无我。所以古人修行说:

修行之人不识真,

皆因从前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主人翁。


所以,我们要弄清楚真的假的。这个“识”,也还是假的。那怎么样子才是真的呢?要转识成智!


转五识为成所作智,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八识为大圆镜智。


那么,就转凡成圣了,修行就要修到这样子的地步。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佛又告舍利弗:你不可说这些鸟都是做人的时候造了罪,再来做鸟的。现在,这些鸟都是佛所化出来的。因为众生听到这个鸟会说法,念佛、念法、念僧。那么,众生起大信心、生大惭愧。鸟尚且会念佛,我们不会念佛,这就是众生生起惭愧心来了。故而,是佛的慈悲,不是造了罪、受了苦报来做这些鸟的。极乐国土,连恶道的名字尚且没有,哪里还实在有堕下来做鸟的呢?


“是诸众鸟”,我们要知道,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个意思容易懂。


我们生到那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因缘好、助缘多。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佛法。或者说空、苦、无常、无我,或者念佛、念法、念僧。没有娑婆世界这样子,烦烦杂杂。耳听到,心不安;眼见到,心要乱。


在极乐世界听到的音声,都是善知识,都能发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声。


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有一个愿:我若成佛了,我的国土里边,没有不善的名称,是听不到的。若是不能够满我的愿,我就不成佛。那么,不善的名目尚且没有,听不到,哪里还有不善的事情呢?又有一个愿:我若成了佛,我的国土里边,若是真实有畜生、饿鬼、地狱的话,我终不成佛。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若是真有了畜生,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化生而成。


在西方极乐世界,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是大善知识。


都在说法、都是念佛之声,宣布流通,遍满极乐世界。所以,变化出来的鸟来说法,才可使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时间,听不到佛法。在在处处,都是说法的音声,念佛法的音声,念三宝的音声。这样子,众生的心才能够安定下来。


不可以说,这是真实的鸟。若是真把它当作真实的鸟,那就违背佛的本愿了,因为,经书上明明说这些鸟都是阿弥陀佛,为了使得法音宣布、流通所变化出来的。倘然不是阿弥陀佛变化出来的,那么就和寻常的鸟差不多了,这就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了。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恶道缘。



图片

十三世纪西夏国 | 阿弥陀佛净土图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佛又对舍利弗讲:舍利弗,这个极乐世界,“彼佛国土”,微细轻和的风,“微风吹动”,吹到“诸宝行树”,一行一行。极乐世界很有秩序,因为它不同于我们娑婆世界,树种得参参差差、乱七八糟。极乐世界是行行相对,枝枝叶叶都有秩序。微风吹到树的叶子,因为这些叶子不是树叶,而是七宝所成,音声非常微妙。听到后,是烦恼都没有了,这样子地“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器的音,“同时俱作”。极乐世界的众生,一闻到这个音声,微妙的音声,他自己心里面自会生出来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又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功德。阿弥陀佛所发的愿,圆满庄严。这段解释同上段一样的,不过这一段里的“如是”两个字,是指阿弥陀佛变化出来的各种鸟,都会念佛、念三宝的音声,都会说法的种种功德。


因为阿弥陀佛还有一个大愿:我若是成了佛,我的国土里,随他们的心愿,要听什么法,就是自然而然有什么法好听。让他们听到心生欢喜,不会有烦恼,心念清净。


阿弥陀佛发过这样的大愿,所以这些鸟、这些树、这种风都会说法,说给生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听。这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成就的,也是阿弥陀佛的愿庄严的。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佛又对舍利弗说:你心里面怎么想的啊?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为什么叫作阿弥陀佛啊?这是说称他为“阿弥陀佛”的道理。


世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出“因果”两个字。种了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因果丝毫不错,断断不会有错乱的。譬如,你种下去瓜,一定出瓜。种下去豆,一定出豆。断断不会种瓜出豆,断断不会种了豆又生出瓜来。


一个人转的念头,你时时刻刻、恳恳勤勤地转佛的念头,你将来一定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生即不退。做了好的事情,想不出坏的事情来,就是得了好的报应;你转了恶念头的话,就做了恶的事情,将来一定得了苦的结果,就是得苦报应。


报应分两种:一种是依报,一种是正报。受报应的叫“正报”,譬如,一个人受种种的好报应,或是受种种的恶报应,是什么东西去受的呢?自然就是这个身体去受的,所以这个身体是主人,就叫正报。


报应他的,叫“依报”。譬如,一个人受种种的好报应,或者受种种的苦报应,拿什么东西去报应他呢?就是把住的、吃的、穿的、用的,种种的东西去报应他。报应好的,那么这些住的、吃的、穿的、用的,一切东西就都是好的;报应苦的,那么这些住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求不得苦的。


所以,极乐世界就是想什么,就有什么。故所以,样样称心、事事如意,不要我们费心。故所以,念佛就念得成功。所以,娑婆念佛也难,生到极乐,成佛也易。


讲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很秽的秽土,我们的依报也是很不洁净。讲到极乐世界,是很清净的净土。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上,无论正报、依报,没有一样可以比得上西方极乐世界的。



图片

十三世纪西夏国 | 阿弥陀三圣接引图


上边几段经文,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好处,都是讲的依报。从这一段经起,要讲西方极乐世界的正报了。正报就是先有主、有伴。主人就是阿弥陀佛,伴就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人,还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大阿罗汉。


现在,先把正报的主—— 阿弥陀佛来讲讲清楚。是佛陀要讲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自己先问一句,下面就是佛自己回答解释了。



图片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六课  终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周利槃陀伽尊者 I 讲记07
· 人间乐土 | 《药师经》讲记连载(十五)
· 光阴宝贵莫空过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五课
· 佛陀那些“排名第一”的弟子们|讲记06
· 《佛说业报集(三)》 | 角宿大象(圆满)
· 这四念处非常重要,我们依此可得安住 I 讲记05
· 绝妙的师徒关系 | 《药师经》讲记连载(十四)
· 修净土法门,一定要信愿行具足|讲记04
· 悟公上人 | 最方便、最方便、特别方便的法门
· 《佛说业报集(三)》 | 老婆罗门
· 悟公上人 |《心经》修证简要表解
· 佛法妙到什么程度? | 《药师经》讲记连载(十三)
· 不起分别,就是本来面目|讲记03
· 修净土法门一定要信愿行具足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四课
· “乐”之不可思议 | 《药师经》讲记连载(十二)
· 这部经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讲记02
· 悟公上人 | 一天到晚,究竟在忙什么?
· 菩萨 | 《药师经》讲记连载(十一)
· 悟公上人 | 不分别,就是清净吉祥
· 悟公上人 | 这场法筵,是他一生对“弥陀”的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