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诸法空相”,就是一切诸法所显现出的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佛性是常住的,没有生灭、垢净、增减。这就是背尘合觉了,见一切“尘”时,都把它转变成了佛性。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当我们安住在佛性中时,就没有以前“色受想行识”的那种执着了。因为“色受想行识”只是起的名字而已,实际上没有色受想行识。就像《金刚经》里说“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我们也可以说“色非色,是名色”“受非受,是名受”……
当我们把“色受想行识”全部归入到佛性角度时,眼耳鼻舌身意的“用”,也不会障碍我们了,所以叫“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眼非眼,是名眼”。但我们现在呢,在眼就迷在眼,在耳就迷在耳。
为什么大势至菩萨要让我们“都摄六根”?什么是“都摄六根”?就是在六根门头常能见到佛性,用佛性来“都摄六根”。就是《心经》里的第一个字——“观”。我们要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佛性,找到之后,就不会迷在“眼耳鼻舌身意”了。所以,观音菩萨说“无眼耳鼻舌身意”。
“色身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对的六种尘境。当我们安住于自己的佛性中时,也不会迷失在外境中了,“色声香味触法,非色声香味触法,是名色生香味触法”。
哪怕外境仍然“有”,对你来说也是没有障碍的。正如古人所言:“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当你觉悟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佛性的显现,觉悟到“色声香味触法”只是佛性的另一个名字时,就不会有爱憎取舍之心,所以说“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我们现在是迷在“眼”里,明明“有眼界”,只能看到这些。这是因为我们被色法所障了。比方说我们现在在这个讲堂里,我们的视野被讲堂阻挡了,但我们眼睛能看的本体,被讲堂障住了吗?是讲堂障住了你眼睛那个光吗?其实不是。是讲堂的影子落在你的心里,你以为这就是讲堂,它堵塞了你的心,其实眼光并没有被障住。
所以佛告诉我们,眼是没有界限的。要领悟到这个,就可以修出天眼通了。你坐在这边,就可以知道家里发生的事情,可以知道天下事。甚至“这样的眼睛”还可以当其他的用,你“看”别人一眼,就会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眼睛没有边界,请问心意识会有边界吗?也没有。
“无无明。”“无明”也叫“愚痴”,你能找出个东西叫“愚痴”吗?“愚痴”有体相吗?有形状吗?没有的。所以说,无明没有体相,也没有本质,正因为它没有体相、没有本质,没有谁会生出一个“无明”来,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就像我们现在把这个灯一打开,黑暗就没有了。黑暗真的有生、有灭吗?其实,这只是人的一种分别念,黑暗只是光的一种对比度,是我们误以为有黑暗。比方说,你的车灯明明是亮的,但别人开了一部更新的车,灯光更亮,这时候你就觉得我的车灯好暗。所以,这时候就要打破我们狭隘的分别,当自性的光明显现时,就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我们前面讲,佛性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从父母所生。请问,我们的佛性会长皱纹吗?会长白发吗?会死亡吗?不会的。我们死后,这个身体像一件衣服脱在那边,但佛性并没有死,所以“无老死”。
为什么普贤菩萨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因为如来的体性是无尽的。我们在轮回中,老、病、死,一层层的障碍。一学佛,明白原来生老病死中还有一个“不生不死”的,就好像飞升起来了,让我们可以超越生老病死的沟坎,可以了生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