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2023-01-10 00:00: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又到农历腊月十九,

东 坡 居 士

图片







图片



北宋景祐三年(1036),

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卯时,

四川眉州眉山县的一个诗礼之家里,

一个小男孩用响亮的啼哭

宣告了自己的降临。


他,就是苏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HAPPY

BIRTHDAY

图片


对于苏轼的热爱,是我们这个民族持续了近千年的事。这种热爱,大抵就是只要一提到他,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无论在他所处的时代,还是此后近千年的时光里,他同他笔下的诗词文赋,被无数读书人所倾倒、所仰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坛的领袖级人物。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他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东坡居士之名,广为人知。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本修行人,

三世积精炼

图片
图片

佛缘


苏轼的家乡眉州,地处佛法兴盛的天府之国,又邻近乐山大佛和峨眉圣境,佛教氛围浓厚。而苏轼尚未出生,便与佛僧有不解之缘。


宋代名僧惠洪在《冷斋夜话》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从黄州移居汝州,往高安向弟弟苏辙辞行。在即将到达的那天晚上,苏辙与真净文禅师、圣寿聪禅师同时梦见自己迎接五祖寺戒禅师。三人觉得奇异,不久得到消息:苏轼马上就要到了。


三人向他说起这个梦,苏轼说:“我八九岁时,曾梦见自己是个僧人,往来陕西。我母亲刚怀胎时,也梦见一位瞎了一眼的僧人前来托宿。”


戒禅师正是陕西人,失一目,去世五十年,而苏轼当时正好四十九岁。


此后,丛林盛传苏轼前身为戒禅师。他本人也多次在诗文中提到前世,如


南华寺


  我本修行人,

  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

  受此百年谴。

图片
图片



图片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图片

东坡

图片


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巨大转折。他在狱中受尽折磨,最后死里逃生,谪居黄州。


惊魂未定、余悸未消,苏轼心境十分凄凉。幸而,佛法帮了他大忙——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修然,无所附丽。”(《黄州安国寺记》)


在佛法的智慧观照下,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一笔勾销。他回归自性的纯真,从此淡泊而静定。


城外东坡有一块荒地,他竹杖芒鞋,早出晚归;平整田地,也平整自己的心。有一天,当他走在东坡之上,听拄杖触地,发出清脆之响,恍然有悟。为纪念这灵感一发,他为自己取号“东坡”,时时提醒,保持正觉。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荦确[luò què]:指怪石嶙峋貌



人生再坎坷,只要保持正觉,就是“不倒翁”,所有经历都会变成正觉的财富。从此,任尔东西南北风,他已如如不动身。

图片
图片



图片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图片
图片

寂静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苏轼结束长达五年的黄州贬谪,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任途中,他踏游庐山,遇东林寺常总禅师。


东林照觉总禅师:禅宗第十九代、临济宗第九代、黄龙派第二世。《禅林僧宝传》载,禅师名常总,十一岁出家,嗣法于黄龙南禅师,为东林第一代祖师。


《五灯会元》卷一七记述了这次颇具禅意的会面:


苏轼夜宿东林,与常总禅师谈论无情之话头,有所省悟。黎明时分,他作偈一首呈献禅师,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赠东林总长老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溪声便是广长舌”,溪水流淌,凡夫听到的不过是潺潺水声,但在苏轼看来,这声音就像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宣示无尽妙法。从中,他听出万法本来如此、本自寂静。


“山色无非清净身”,不仅青山是诸佛的清净法身,蓝天、白云,哪怕雾霾都是如此。这体现的是佛的境界,透过虚假相看到真如本性,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的佳境。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这样领悟了八万四千偈语,再时时刻刻把佛法弘传人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这首诗里,“溪声便是广长舌”,这个见地具涅槃三德,是报身佛的状态;“山色无非清净身”是法身佛的状态,“夜来八万四千偈”是化身佛的状态;“他日如何举似人”,则是一个人的悟境。


有了对佛法的觉悟、对法报化三身的领会,于一寸草而见丈六金身,这样的生命境界何其自在!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图片
图片

了无


此番游庐山,常总禅师为苏轼做向导,陪伴他直至西林。在西林寺,苏轼留下了另一首千古绝句——《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唯识宗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由“识”变现而来。识,也是一个人业力的体现。同样一件色法,在每个人不同的业力下,展现出来的样子是不同的。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我”是主体,“庐山”是客体,如果太主观,太把它当客体,只用分别意识和逻辑思惟,而没用智慧去看,那就“不识庐山真面目”。反过来说,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旁观的智慧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是需要有一种求道的精神去追求的。很明显,苏轼领悟了这个道理。


黄庭坚在看到这首诗后,盛赞:“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

图片
图片



图片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图片
图片

八风


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任扬州知州,与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相交莫逆,经常一起参禅论道。


佛印了元禅师:北宋云门宗高僧,南岳下第十世,字宝觉。二十八岁嗣庐山开先善暹禅师之法,其后四十余年历住九座道场,均为当时天下名刹,门人弟子遍满天下。赐号“佛印禅师”。


一日静坐之后,苏轼若有所悟,赋诗一首,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赞佛偈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八风”,是佛教所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种境遇之风。佛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但凡夫就很容易被这八风吹到烦恼乡去。


那怎样才不为外风所动呢?学佛修行、亲近善知识、闻法、发慧。这样,生命自然产生定力。所以“端坐紫金莲”,紫金莲就是正见,时时刻刻都在正念的状态。


虽然故事最后,苏轼被佛印禅师的“放屁”二字激得过江理论,留下“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公案,但不得不说,这首诗对佛法的认知境界澄高。


禅门泰斗大慧宗杲禅师曾这样赞叹:“常爱东坡为文章,庶几达道者也。纵使未至于道,而语言三昧实近之矣!”

图片
图片



跨越近千年的时空,苏轼之作依然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世人大多以为这是他文学造诣深厚,实际上这是佛法智慧的穿透力。当他把悟得的佛理写成言句、以文字的般若呈现出来时,这个生命力是极其强大的。


所以明代紫柏大师赞叹,苏轼“于宗教两途,并皆有所悟入,或一句一偈,赞扬吾道,犹夜光照乘。


千古之下,光不可掩!”



向上滑动阅览



附相关典籍原文:




苏子由初谪高安时,云庵居洞山,时时相过。聪禅师者,蜀人,居圣寿寺。一夕,云庵梦同子由、聪出城迓五祖戒禅师。既觉,私怪之,以语子由。未卒聪至,子由迎呼曰:“方与洞山老师说梦,子来亦欲同说梦乎?”聪曰:“夜来辄梦见吾三人者,同迎五祖戒和尚。”子由拊掌大笑曰:“世间果有同梦者,异哉!”良久,东坡书至曰:“已次奉新,旦夕可相见。”二人大喜,追筍舆而出城,至二十里建山寺而东坡至。坐定无可言,则各追绎向所梦以语坡。坡曰:“轼年八九岁时,尝梦其身是僧,往来陕右。又先妣方孕时,梦一僧来托宿,记其颀然而眇一目。”云庵惊曰:“戒陕右人,而失一目。暮年弃五祖,来游高安,终于大愚。”逆数盖五十年,而东坡时年四十九矣。

——《冷斋夜话》卷七




内翰苏轼居士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五灯会元》卷一七





图片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图片



相关文章
· “复本清源”要靠这个方法
· 甘愿将自己交与怨敌(上)
· 师父留给我们的课题
· 我们是轮回的德性,还是出三界的德性?
· 如何能稳稳地解脱
· 从乌龟壳,到“常乐之铠”
· 悟公上人法语 | 如何做到六尘依然却烦恼不起
· 又逢十斋日,如何恭迎“天界检查团”?
· 修行,你不能玩情怀
· 忍言尊者安忍不动(下)
· 你愿意成佛吗?
· 这些都是积累求受菩萨戒的资粮
· 回归正觉的生命,会很幸福
· 他们预知时至,解脱自在〡领略一代宗祖的修行德范
· 谁给我们世界的光明?
· 佛要帮助我们解决的,是每个众生永恒要面对的
· 心入光明即修行
· 请注意,你已深陷在一段关系中——人和手机,谁玩谁?
· 忍言尊者安忍不动(上)
· “听话”也是一种与佛陀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