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图片观看精彩视频(时长:53:14):
《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四十五课
藏
通
别
圆
佛的法乳,当我们好好消化祂的时候,实际上祂也在转化我们。这是特别微妙的,法有这样的功德。
为什么佛陀最在意的一个是法,一个就是僧宝?因为僧能弘法。人能弘道,道呢,就可以造化人。
六即正意本属圆教
藏、通、别、圆,都有讲六即。但是藏、通、别的时候,静权大师说,这实际上都是方便,都很勉强。只有到圆教的时候,才说“六即正意本属圆教”,只有在圆教里才是六即一、一即六,“即而常六,所以有种种位次;六而常即,种种位次不离一性”。
六即当中,理即——不思议理性,即中道佛性。请问我们凡夫有没有?有的,但我们背觉合尘。从理上说,连地狱众生都具三千性相,都不减少一分,但是众生自己不知不觉,造上品贪瞋痴,感地狱的苦报。
名字即——闻解不思议理性。我们修行、转凡成圣,名字即是不是很重要?“闻解不思议理性”,这个“闻解”是需要大因缘、大善知识的。
湛然大师作《始终心要》,“始”就始于理即。一切众生本具佛性,这是每个人都能成佛的最主要的一个因。但这个因当中要不要殊胜的缘?要。所以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从闻解不思议理性,到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最后成佛,请问成佛了之后,理即的部分有没有增加?没有增加,还是具三千性相。从理性到事相,全部彻证究竟,这就是佛。众生虽然理上具足,但是在事相上不知不觉、背觉合尘。
圆
善自护念
净念相继
《华严经》在初住位便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比如说我们理解了这个理即,开始有“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的概念了,但是对真正的这个理,请问我们有没有悟到?没有,我们只是分别意识知道。我们有这个方向,但这方向具体在哪里?我的佛性在哪里?还不知道。
那像虚云长老五十六岁大彻大悟,那时候可不可以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可以了。
所以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开了悟之后还要修吗?”要不要修?这个时候真正是叫正修,不明白之前那叫盲修。但有善知识摄受,你可以修前行趣向这个路。因为善知识是知道的,他引着你,往左走、往右走,你自然就会从迷宫里走出来。
所以祖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问:还假修证否?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实际上这个修就是不修,这个证就是没有对待的了。“初发心时,便成正觉”,那还怎么修?所以过去祖师就说“善自护念”,不要再把这个丢了。这在净土法门里叫“净念相继”,在唯识里面讲“等持”,也就是“安住”。
佛法的熏香
《首楞严经》:“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请问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香,有没有熏到这里?佛陀在鹿野苑三转法轮的香,有没有熏到这里?佛陀在灵鹫山、竹林精舍、祇树给孤独园、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摩酰首罗天王宫说一切法的香,有没有熏到这里?有的呀。
当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若烧一尘,具足众气”,佛在他方世界所说的法,乃至十方世界诸佛所说的法,请问这个香会不会熏到这里?都会熏到这里。这就是圆教的“一行一切行,一修—切修,一成一切成”。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