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hisattva
腊月二十九
是华严菩萨圣诞
华严菩萨之名,载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华严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于此会上闻法。
《华严经》是佛教中最辉煌宏大的经典,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一切法都从《华严经》而来,一切法都归入《华严经》里,《华严经》在佛教里被奉为“经中之王”。
华严三圣
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
(一)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
(二)普贤菩萨,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
(三)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
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
转之则右为智,左为理时,显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罗。
Bodhisattva
华严经
《华严经》是一部大经,汪洋渊博,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
其后华严在中国佛学又成了一学,研究唯识法相的人,非研究华严不可。
《华严经》是唯识的五大经之一。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此经的汉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卷本的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较完备,因而在汉地流传最盛。
关于此经古来传播的情形,相传佛灭度后,此经在印度曾经隐没,后龙树菩萨弘扬大乘,便将它流传于世。
Bodhisattva
两位华严菩萨化现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一为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一为元朝正顺法师,皆以专修《华严经》而名。
清凉国师
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身长九尺四寸,两手过膝,有四十颗牙齿,夜间眼中放光。清凉国师一生身历九朝,为七帝之师。
建中四年时,澄观大师写《华严经疏钞》。该书是华严经注中最有名的。未写前,他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帮助他完成使命。当夜梦见一巨山岳,万丈金霞,光逾皎白,连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后注华严疏钞便振笔疾书,不加思索,四年完成。
这天后夜,大师梦自己变成一条金龙,又化成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龙,飞到其他世界各处。这是华严境界,一般人说这是表示流通之意。
那么,有何证明清凉国师就是华严菩萨呢?
据载,清凉国师圆寂后,有位梵僧从印度来中国,在半路上遇到两位青衣童子。便问他们:往何处去?作甚么呢?童子说: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供养。这位梵僧到达中国后,向皇帝禀明这段经过,开龛验查,发现国师口里果然缺少一颗牙。
清凉澄观大师著有《华严经疏抄》长达一百二十卷。大师一生宣讲《华严》五十遍,设无遮大会十五次,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被称为七帝之师。
正顺大师
还有一位华严菩萨是正顺大师。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
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
大元皇太后仰慕大师德名,三次下懿旨召见,但正顺大师无意功名,也自认不善奉迎权贵,因此都没有遵旨入宫。当朝又以“五路总摄”的僧官职位相授,他又坚决的谢辞了不愿接受。成宗帝临幸入山,对他礼遇有加,至为看重。
他临圆寂前夕,对寺众们说:
“无尽刹海,不离当处,
妄情未破,悟入无时。”
门下弟子法忍法师问:“未知上人现在向什么地方去呢?”他回答:“虚空剖出一茎骨”,意义颇深。
门下徒众再次乞求示偈以解众人迷津,于是他写下了这几句:
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
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
没多久正顺大师安详地示寂。示寂之日在正顺大师书写过的桌案上显现出龙瑞,还现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内。示寂三天后,自焚化火。门下弟子检拾到舍利数颗,并建塔供藏。
Bodhisattva
南无华严菩萨
南无华严菩萨
南无华严菩萨
值此殊胜日
请吃素、念经、放生,
行诸善法,祈愿佛菩萨加被:
诸恶莫作持当下,日日幸福;
众善奉行不分别,天天开心;
自净其意心回家,喜乐遍布;
是诸佛教禅修法,心想事成!
往期精选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佛教有这些殊胜的预防方法!(转发功德无量)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点赞是随喜,评论是思考,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