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火热的星球》中,“获取食物”,这是所有动物每天最重要的生活主题。
食存五观里第一观就是: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在寺院,吃饭更像一种仪式。食存五观里第一观就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我们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凭什么能获得它?这种思考是一种修行。
本师释迦牟尼佛上街乞食时,在奉上食物的人中,对于信仰佛陀的人来说,这是“供养”,以佛陀为殊胜对境,他能因此获得福报;对于不信仰的人来说,他看到的是一个乞食者,因为不忍他遭受饥饿折磨,所以施予食物,这叫“布施”。
一个能施舍的人,实际上是具足了慈悲心,他愿意把他的福报分享给你,也愿意看到你在获得食物后的喜悦。所以佛陀和僧团在接受布施的时候,总会很诚恳地赞美施者: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这种诚恳的合掌、言语的赞美,除了是对布施者的感恩,也是对修行者自身的一种鞭策:如果我受用了食物,却不勇猛精进地办道,无法成就道业,那我拿什么来回报这一份布施之恩?这其实也是正法时代修行容易成就的原因。
但作为布施者,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期待获得回报。他不期待今天我供养你一碗饭,明天你能还给我两碗,他不是拿饭来跟你做交易的。这跟父母养育孩子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民间虽然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多是来自本能,这份爱并不能用金钱来作等值的估算和买断。
我们来看片子里的帝企鹅。企鹅妈妈在零下八十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中诞下企鹅蛋后,在接下来漫长的几个月中,看管企鹅蛋的重任就交给了企鹅爸爸。于是就出现了很感人的一幕:所有企鹅爸爸围在一起,相互取暖,并且不停移动,内外替换,以保证脚掌上被皮毛焐着的企鹅蛋不被冻死。爱的本能,使零下八十摄氏度的空间依然充满温暖。
包括小企鹅破壳而出后,企鹅妈妈一开始是用自己的唾液进行喂养,到了后来,只要小企鹅一叫,企鹅妈妈就会打嗝、反刍,将胃里半消化的食物吐出来喂进小企鹅嘴里。
这样的爱令人动容。但小企鹅最后会反哺吗?好像并没有看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些我们中国人一直津津乐道的动物界的现象,其实是对人类行孝报恩的一种提醒。
我们佛教徒也一样,受十方供养,但我们报恩的方式并不是产出世间的价值,比如以稻谷菜蔬回报社会,而是要靠我们的修行,以我们的正念、正气,在自养的同时感染世界,利益众生。一个道场有道气就能形成道风,有道风就能自利利他。
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都是来自佛菩萨、圣人的福德荫庇。我们受享此食是为了成就道业,承诺成道之后“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所以所有供养我们的人,是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现在还不是圣者,而是受恩者。
每天以这样的心态来吃这顿饭,你除了有感恩心,还会有惭愧心。我们现在已不必托钵乞食,但也不是大食堂的方式,吃饭时还是要把碗放在前面,别人过来行堂,为什么?说明我们是依靠别人的施舍而存活,你不能指手划脚,挑三捡四。这样一合掌,一观想,就能很好地破除你的骄慢之心。
我们现在的孩子都是在温室中养大的,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也渐渐地失去了作为一个生命应有的敏锐性。这种敏锐性除了指像片中的动物一样能随时警惕天敌、保证存活的几率外,其实也包含着对他人的感恩。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恩情,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人类社会其实比片中的牦牛、麝牛、帝企鹅更具有群体性,在社会制度和人伦道德的保护和约束下,人们和谐相处,和平共存。比如我们慧日寺,大家生活在一起,默默遵循着寺规,奉献着自我,这样的氛围实际上惠及其中的每一个人。
请输入标题 bcdef
往期精选:
恭逢观音菩萨成道日——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转发功德无量)
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忏悔?——当收视口碑爆棚的《与神同行》遇见佛法
汉传佛教蒙山施食殊胜的功德利益(日全食 | 功德九亿倍,转发功德无量)
【父亲节】如山的父爱,深厚宽广,如何来报答您——我亲爱的父亲?
爱因斯坦的选择让我们反思: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合集 全68集(视频&文字精美版)
送彩蛋!「慧」看电影之《地球脉动II》干货笔记:天地间真正的生存之道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点赞是随喜,评论是思考,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