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晚年慈照,1937年9月摄于上海,时年58岁
农历9月20(2016年10月20日),弘一法师诞辰纪念日。
弘一法师俗姓李,名文涛,字叔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弘一法师前半生是一个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却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高僧。
鲁迅:“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1920年,弘一大师摄于杭州玉泉寺
法师生平
公元1880年农历9月20日生于天津,俗名李叔同,号息霜。法师出身官宦富家,父亲是虔诚的佛教徒,母亲慈惠开明。从小家教严格,被教导要惜福不可浪费。6岁始从仲兄文熙受启蒙教育,学习儒家经典诗词,兼习辞赋、八股,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1898年来到上海,参与上海书画公会、沪学会,就读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美术学校和音乐学校,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1906年创办业余话剧团体春柳社,开中国话剧之先河。1910年后,主要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师。1918年农历7月13日大势至菩萨圣诞,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弘一法师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先河。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奉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1898年时的李叔同
1907年,李叔同(左)于东京春柳社
演出“茶花女”一剧,时年28岁
20世纪20年代弘一法师在上海
头陀苦行、人天师表
“以戒为师”是法师始终遵循的法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马一浮曾挽诗云:“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
弘一法师墨宝
法师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过午不食;衣无过三件,寒冬亦如是。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布丁,皆亲手缝补。一双僧鞋穿了15年,一把雨伞用了13年。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
法师对微细的戒行同样也是行守无亏。
法师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某年借了温州某寺一副碗筷,回杭后即托人带还;又净人摘了几颗桃供养,法师依律法要通知常住采摘分配,方可接受。借用常住经书,凡有破损,一定要修补才送回去;洗衣、缝补及日常洒扫,都自己动手,决不假手于人。每到一处,临别时必将所住房舍打扫洁净。
对于金钱尤为看淡。因法师请经费用较大,夏丏尊等发起“晚晴护法会”护持,但除请经之外,概不动用。学生丰子恺寄去一卷宣纸,请法师写佛号,多出几张宣纸法师亦回信问多余宣纸如何处理。
1937年,弘一大师58岁,应青岛湛山寺倓虚法师之请
赴该寺讲律,临行时在太原轮上留影。
对于世俗应酬,尽量回避,尤不结交官场中人。1937年,弘一法师应青岛湛山寺之请讲律。行前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名。为防人接船,特临时改搭他船。青岛市长沈鸿烈和朱子桥将军设斋邀请,法师特写“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的偈句来婉谢。
弘一法师墨宝
与印光祖师的师徒缘
左:印光大师 右: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和印光法师是当代南山律宗和净土宗的祖师,印祖一生发愿不收出家徒弟,而弘一法师却是其破例收下的唯一出家弟子。
1924年,弘一大师于衢州祥符禅寺。
图为当地居士送弘一大师闭关前临别合影
民国九年六月,法师闭关,特请马一浮居士为关房题写了“旭光室”的匾额,以表遥习蕅益大师,近效印光祖师之志。闭关前印祖回信告训:“闭关用功,关键在于心要专一。未得一心之前,不能急着求感应,否则就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念佛得一心后,自然会有感应,并没有起心动念,心却如明镜当台,映照出森罗万象。”
法师多次向印祖写信请教,印祖都悉心指导,如印祖不赞成用行书草体抄经,认为抄写经文是将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的行为,比上金殿考状元还要严格恭敬。得印祖的点拨,法师的书法,更加一丝不苟被誉为“佛书”。
法师发心刺血写经,印祖回信开示,刺血抄经耗血伤神,反成障碍,身安而后道隆,不要盲目效仿法身大士的苦行,只要念佛得一心,自然法法圆融。
法师恳求印祖列为弟子,屡屡被拒,便在佛前燃臂香请求加被,至晚年才如愿。民国十三年五月,法师礼印祖为师并随侍七日。法师虽振兴南山律宗,但以净土为归,并随缘随分,尽力弘扬印光大师的念佛教义,常劝人读《印光法师文钞》,高度颂扬印祖的盛德。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法师倡导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于房室题名为“殉教堂”,誓为诸寺院护法,与共存亡。某天用斋时潸然流涕,备极痛苦,对弟子们说:“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从此节衣缩食,积攒钱物,悉数奉诸卫国将士。有日本人想请他去日本弘法,法师亦愤然拒绝。
弘一法师墨宝
佛门贡献
佛教艺术
一、书法
弘一法师出家后,惟书法不辍,书写佛语,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强调书法如佛法:“见我字,如见佛”,弘一法师书写佛经,一幅一行、一字一款、一笔一划、一章一印,都凝神静气,恭敬认真以求。法师的墨宝、诗词,人见人爱,历久不磨,不少人因为珍爱法师书法,对墨宝中妙理有所感悟,最终皈依佛门。
弘一法师墨宝《放下》
弘一法师墨宝《华严集联三百》
2011年弘一法师的《华严集联三百》以6095万元成交,2014年《放下》拍出471.5万元的天价。
二、护生画集
法师与弟子丰子恺合著《护生画集》,弘一法师在跋中曰:“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并云:“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护生画集》用艺术形式展现佛教慈悲护生的精神,既是佛教艺术的一种探索,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弘一法师画作
三、《三宝歌》
《三宝歌》作于1930年,由弘一法师谱曲,太虚大师作词。两位高僧共同合作完成,因缘殊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现代梵呗,也是对古代梵呗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
弘一法师墨宝
弘扬律宗
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法师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法师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
法师自专研南山律后,曾对天津新刊的《南山三大部》,与日本请回古版的《南山三大部》等相互检阅,进而逐一整理、校释,以便于后人的学习。
法师穷研《四分律》四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晚年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为法师弘扬律宗两大名著,同时又编写了《道宣律师年谱》、《灵芝律师年谱》、《藕益大师年谱》、《见月律师行脚图》、《寒笳集》等。
弘一法师墨宝
后世影响
弘一法师出家25年,不收徒众,不主寺刹,云游各处,随缘而止,但是律宗德行昭昭,精神永固。法师常说,戒律是为律己,不为律人,法师从不说人是非长短,若要批评人,就是不吃饭,不吃饭并不是与人呕气,而是在替那人忏悔,恨德性不够无法感化。
近代高僧广洽法师,对新加坡佛教贡献巨大,当初就因弘一法师一句话“新加坡需要佛法”,终其一生都在新加坡布教利生。
承接法师精神的代表人物还有圆拙老法师,老法师不但修行精深,并且培养了众多高僧大德,如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老法师高瞻远瞩,革除旧弊,将明清以来沦为子孙道场的广化寺,改为十方丛林。
弘一大师与广洽法师(右)、高文显合影。广洽法师于
抗战爆发后赴新加坡弘法,后曾为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
1938年,拍摄于福建泉州承天寺,自左至右:瑞今法师、
泉州报社经理、郑健魂、弘一大师、转尘法师、
袁延年、高文显、传贯法师、广义法师和觉圆法师。
1939年,弘一大师与性常法师
安详示寂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1942年,弘一法师病重咐嘱侍者妙莲法师:
遗骸装龛需用四个小碗,填龛四脚,盛满以水,以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应须谨慎,汝须逐日将填龛小碗之水加满,为恐水干后,又引起蚂蚁嗅味上来故。
临终前,弘一法师留有遗偈分别致生平好友夏丏尊及弟子刘质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
弘一法师弥留绝笔
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于泉州清源山西弥陀岩及杭州虎跑定慧寺建塔供奉。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弘一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世寿六十三,僧腊二十四,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作偈相赠:
以教印心 以律严身
内外清净 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作诗赞曰: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声明:本文章由佛教慧日平台编辑整理,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 随喜转载 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