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人身后一定不能忘记的主题

2023-08-14 00:02: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图片



佛陀第一次转法轮说的就是苦谛,轮回里各道众生的苦难,没有谁比佛陀讲得更深刻。而皈依三宝就可以直接遮止这个苦: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畜生”。


所以,佛法根本上是来救苦救难的,不是来装点我们的虚荣,让我们自我陶醉的。


但是我们往往很难会想到求佛是为了离苦这个根本目标。佛陀告诉我们皈依三宝就能遮止三恶道,我们对三恶道真的生起恐怖之心了吗?


哪怕我们学佛的人,能够深刻思惟佛法的,能够把解脱当成自己信仰的核心的,跟佛说的“一大事因缘”相对应的,也是比较稀有的。所以每天都要提醒自己,要知道佛陀说法的真实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为什么受戒?因为无论佛有没有制戒,无论你有没有受,性罪的本质就是罪恶的,做这件事就是有罪的。比如杀生害命,不需要佛来制戒,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却不把别的生命当回事,这种残忍麻木的行为就会有相应的果报。


所以,不管有没有佛教,因果规律都昭彰在天地间。那为什么佛要来说这些呢?就是为了提醒我们,用祂的威德力来遮止我们、救度我们,为我们建立一道安全栏杆。只要我们向佛承诺不做这些,就是安全的。


佛的智慧决定在哪里?除了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最高圆满福慧,还有祂对因果的细致抉择、对事物本末的彻底了解,这方面没有谁能超越祂。


但是我们很少会想到皈依三宝、受持佛戒是遮止我们下三恶道的。为什么受戒之后还要学戒?因为只有学了,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条罪会下什么地狱,时间多久,佛法里把这些算得清清楚楚。我们平时讲的“刹那造罪,殃堕无间”,到那一刻会清清楚楚。如果没有受戒、没有学戒,跟你细讲这些,你会接受不了的。


图片



图片


轮回是很残酷的,我们到菜场、到医院里看看,每天上演的就是六道轮回的真相。《地藏经》里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往往轻描淡写地就从嘴里滑过去了,没有让它成为我们每天自始至终都要忆念的一个重点。


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自己的念头是罪恶的、行为是罪恶的,就会收敛自己。而不是天天放肆地在佛面前求这个、求那个,给佛开一大票菜单,却忘掉了佛是为遮止你下三恶道、救你出六道轮回这个根本目的而来这个娑婆世界的。


解脱对于这个世间来说,是那么奢侈。解脱为何物?有多少人知道生命是有彼岸的?生命如此宝贵,有多少人知道生而为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能离苦得乐,有终极目的,有彼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所有的远古文明都指向了彼岸,指向了形而上的,一切文明的核心都是因为有彼岸。


所以,修道的人要有这样的标准:修行不离苦,身体不离病。平时不要忘记苦的逼迫,健康的时候要想着病痛;病的时候不要忘掉死。这样,我们才不会与道相离。印光大师八十岁了,还在佛堂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下面有一行小字标注——“念念不离死,就与道相应”。



图片




图片


要知道,我们最大的苦就是生死。一方面,我们学佛有学佛的快乐,有觉悟的快乐,天天法喜禅悦;另一方面,不要忘掉法喜禅悦的目的是为了究竟地离苦得乐。


当我们尝到法味的时候,也不要忘掉世间千千万万人还在苦海中。正如弘一法师告诫我们修行人,“莫忘世间苦人多”。


唐朝有一个禅门公案也是这样的,徒弟没开悟,心里起烦恼,想出去,就跟师父说:“师父,我想出去参学。”师父跟他说:“你爸爸妈妈都还在深草里呢!”


这句话讲得非常委婉,但越想越恐怖。父母指望着我们修道可以救他们,我们竟然还在生烦恼,远离道,还想出去溜达!


佛陀最后示现了人间最圆满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成道,但并不代表祂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祂在因地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佛法才能久劫地存在于天地宇宙间。我们佛弟子不要忘掉这个主题,要常常铭记: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我们要更多地去思这个“苦”。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这就是佛陀的大秘密、大慈悲、大加持

赴一场与文殊菩萨的盛大相约

古寺复兴六周年原创视频 | 《时光的奇迹》

平凡人的宝贵

他一句话也没说,就熄灭了世间的纷争

甘露醍醐 | 和合一味,才会有对抗魔的免疫力

悟公上人百年诞辰纪念特辑 | 涵养

播种善业,把时光变成功德

蓬莱拾遗 | 一念清净,念念清净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怎样听法听出精华来

赴一场与文殊菩萨的盛大相约

清凉微漫|包容别人的不完美

平凡人的宝贵

他一句话也没说,就熄灭了世间的纷争

甘露醍醐 | 和合一味,才会有对抗魔的免疫力

悟公上人百年诞辰纪念特辑 | 涵养

播种善业,把时光变成功德

蓬莱拾遗 | 一念清净,念念清净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怎样一直走在解脱之路上
· 方便度众不可数(七)
· 寻找那颗修行的心
· 恭逢一代高僧松纯长老圆寂纪念日
· 菩萨戒与三皈五戒的区别
·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也要念观音?
· 方便度众不可数(六)
· 学了佛法,就要努力帮助众生
· 胜义空谷中 —— 黄庭坚《发愿文》释说
· 如果能在一切善法的调御中自我降伏,就能每天得清凉
· 怎样用有限的光阴创造无量的功德?
· 修行者的人生是怎样的人生
· 超度自己的我执、我见和业力之方法
· 方便度众不可数(五)
· “若愚”,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 敬畏从规矩里来,恭敬从理解中来
· 命运和世界从这里改变
· 突破轮回的难点
· 【中英双语】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
· 生命最大的浪费是本具的佛性没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