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
有了佛法,这个清明就变得清澈明朗
前途一片光明,转忧为喜,离苦得乐
清 明 释 名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公历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在清明节,我们在追宗思远的同时,也会深刻思考此生的价值是什么。当我们扮演香火的角色去祭祀祖先的时候,除了传统上的所谓烧香、烧纸、清理坟头、献上花环,更重要的是——作为子孙,我们怎么样能够利济祖先,怎么样能光耀门庭,怎么样让我们的祖先能够离苦得乐?
祖 先 与 子 孙
我们渴望祖先的荫庇,希望祖先能够有余德,这个福德能绵延给子孙。但实际上这也是双向的。作为子孙,我们怎样有福德可以光宗耀祖?有怎样的修为可以帮助到祖先?
如果祖先是解脱的状态,如果他们此时正在佛国,是佛菩萨,那肯定是可以帮助到、护佑到子孙的;但如果他们还在轮回中,甚至在三恶道受苦,那子孙就成了他们的希望、救怙处,我们要做的就不仅仅是祭奠,还要超拔。
道 成 人 身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人”,除了有血脉的接续、生物学上的意义,还有道学的意义。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国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够祭祀,能够“道通天地”。所以中国人的安身立命是很有高度的。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生命的局限。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失去了生而为人的尊严。人有别于其他生命,就是因为能体悟大道,能道成人身——道能显现人格化。
作为生物的人是有生老病死的,但在道的层面,是超越生老病死的。一个人能得道,能成圣,能了脱生死,这才能够真正地祭祀祖先、超度祖先。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的祭祀,也是一个很高的文化,它是非常具体的。
“道”与 家 国 文 化
道除了是形而上的,实际上也充满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几千年。甚至也有学者说:什么会沉积在历史长河中?什么会成为经典?什么值得大家去铭记?实际上这都围绕着“道”——承载道的文字可以成为经典,体解大道的人值得大家铭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就像我们对老子、庄子耳熟能详,就是因为老子有《道德经》,庄子有《逍遥游》。这都是教导我们怎么超越,怎样借助我们的生命,完成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生死到不生不灭的升华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当这样的文化成为我们的家国文化的时候,这也会成为我们这个国度的灿烂的文明。如果这种文化没落,我们不但自己不能超越,也没有办法在这样的节日里给予祖先什么利益。
佛 教 与“道”
好在数千年来,佛教还处处保持着这种文化。我们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既是人,同时也是完美的道,无上正等正觉;法能给人类终极的关怀,有彼岸,有涅槃;僧就住持着这样的圣贤文化。
当生命遇到生老病死的困境,佛教就是不可替代的角色。尤其在祭祀上,如果没有佛教的智慧、方法,那我们的清明就非常苍白无力,清明就只是一种哀怨、沮丧。但有了佛法,这个清明就变得清澈明朗,前途一片光明,转忧为喜,离苦得乐。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