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届北京冬奥会上,
让世人着实领略了,
蕴藏其中的“东方美”。
无论是点燃火炬的长信灯、
服装上的山水画,
还是奖牌里的同心圆玉璧、
跳台滑雪场的雪如意。
处处都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内涵,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
文化背后的故事。
开端,始于春天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通过长久地观察动植物、天气、自然环境等变化规律渐渐形成的生活智慧,“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年的时光轮回,也代表人与自然和世界相处的方式,中国人用其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已经由来已久。
北京冬奥会,是冬奥会历史上的第24届。冬奥会开幕当天,恰逢“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春”,也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之日,是一个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庆祝春天即将到来的节日。将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也代表着极寒中孕育着新的生机。冬奥会在这一天开幕,也寓意着各国朋友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
滑雪大跳台—飞天
冬奥会中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融入了“飞天”的元素,其含义与滑雪大跳台的英文“Big Air”都有向空中腾跃飞翔的意思。飞天飘带的样式也和大跳台中心的曲线十分契合。整个建筑外形十分优美,流畅。
飞天本是佛的八部侍从中的两类,即佛经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二者均为梵文音译,意为天歌神和天乐神。乾闼婆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被称为香音神。在极乐世界中,乾闼婆和紧那罗弹琴歌舞,供养于佛。据说他们形影不离,融洽和谐,人们合称飞天。敦煌壁画常常能看到飞天的形象,他们通常身材修长,身系飘带。这种形象也慢慢变成了传统文化的代表。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如意
酷似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是冬奥场馆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两条106和140的标准赛道倾斜而下,犹如中国古代文化“如意”的S曲线,形成了对冬奥赛事独到的中国文化表达。
如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宝品,它本是佛教的器物之一,梵名叫做“阿那律”。如意的用途,略有二种:一种是为了抓痒而用,据音义指归说:‘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今之意,故曰‘如意’。这种‘如意’,也叫做‘痒和子’。
另一种如意,则是作为记事备忘之用。据禅林象器笺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小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板,备于忽忘,名“笏”也’。
综合上面的说法,所以日僧无著道忠大师(《禅林象器笺》編著者)曾说:‘凡佛菩萨所执器物,动有所表。盖说法到人疑处,令彼能通晓,犹如爪杖搔痒处痛快,故执此表其相。若复依此义,则文殊虽执;亦何妨焉’?
如意的用场广泛,凡讲经、论议、传戒、升座等场合都会持用它。
另外,我们逢佳节喜庆都会祝愿对方吉祥如意,如意是什么呢?如意叫“回头如意”,回什么头呢?回光返照,找到自我,找到自我的人就会如意。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佛教,如意是三教的共同表法、提醒,它是一个道具,它是一种提醒,回头的人才会如意,回头的人找到自我,找到自我的人才会如意。
“同心”奖牌 玉璧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命名为“同心”,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
玉璧,是我国古代中空的圆环状礼器。器,不仅藏礼;器,而且藏道。中国的“中”字就蕴藏在礼器中。玉璧当中为何有一洞?
这个洞就代表“道“,是低级文明与高级文明之的一个通道,仿佛世俗社会与神圣世界有一条无形的线贯通着,低级生命与高级生命之间可以相互来往,相互沟通。那个洞也如象形文字的“中”,“中”字里面有一竖,代表着可通天通地。什么通天地?智慧通天地,道通天地。华夏文明的所有核心价值观都是围绕“道”展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文以载道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传承道德的民族。
华夏之礼
《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者,睿智之所居,万物之所聚,贤圣之所教,仁义之所施,礼乐之所用。人类的文明是有次序的,它的次序越严谨,其文明程度越高。华夏文明的次序在礼仪中彰显,在服章中流溢。
五方正色、千里江山图、宝相花……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礼仪服装从配色、图案到设计构思,处处呈现中国传统服饰智慧。颁奖礼仪服装共有三套方案,分别为“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和“唐花飞雪”,设计灵感来自“瑞雪”、“祥云”、名画《千里江山图》、传统唐代织物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当冬奥会邂逅农历新年,颁奖礼仪服装“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以中国韵味点缀冬奥会赛场高光时刻。
据“唐花飞雪”设计者楚艳教授说,“唐花飞雪”的图案灵感来自唐代织物上的宝相花。
宝相花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又称宝仙花、宝莲花,是一种综合了各种花卉因素的想象性图案,也是“吉祥三宝”之一(吉祥三宝为宝相花、摇钱树、聚宝盆)。宝相花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型。简单地说,它不是现实中的花朵,而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而构成。
宝相一词出自于“金资宝象,永籍闲安,息了心火,终焉游集”,为佛教词汇,佛家用以称佛、法、僧三宝的庄严相。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植物纹样并不发达。魏晋以前,装饰的主题多为仙人神兽和云气纹等。随着佛教的传入,宝相花纹丰富了中国传统纹样的内涵。
从佛教的莲花纹样到宝相花的转变过程中,中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擦出新的火花,莲花纹结合了西方的忍冬纹、石榴纹、如意云纹与中国本土的牡丹纹样,经过长期的不断演化才形成宝相花多样的形式。
隋唐以后宝相花广泛流行于织锦、铜镜以及瓷器的装饰上,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是一种独具我们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其多样的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景象,多元文化的体现是其价值所在。
如今,作为一种传统吉祥纹饰,宝相花应用的载体也是越来越广泛。这种纹样样式已经演化成了一种民族性的艺术符号,被充分运用到各个方面,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送别,中国式浪漫
在闭幕式上,“折柳送别”成了最大的亮点。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分离时,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因为“柳”与“留”谐音,表挽留之意。
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这一风俗从两千年前的古老诗歌吟唱至今,从未断绝。
伴随着“折柳送别”,现场还响彻着一首大家熟悉的旋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是来自民国四大高僧弘一大师的《送别》,一首弘一大师的《送别》,一支赠给远行者的柳条,成为冬奥会闭幕式上最具中国浪漫的道别。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1880—1942)。他的前半生是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是举世瞩目的天才;他的后半生是弘一法师,他把爱变为了慈悲,尝尽人间悲欢,笃志苦修,是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
华夏文明泱泱千年,底蕴深厚,
那些迤逦跌宕的诗词歌赋,
瑰丽悠远的文学艺术,
寓道于中的衣食住行和匠心设计……
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华夏文明蕴涵着全世界人类文明中,
最古老的精粹和智慧,
作为华夏子女,
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
愈了解、追溯、承习,
愈加会自豪、笃定和感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