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六组(三)——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2021-09-08 00:03: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引  言



《正法念处经》云:“听法功德,于一切功德,最胜最上。”


2021年8月14日至21日,结夏安居最后一旬里,法师带领大众于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学习佛陀涅槃前的重要教言——诸比丘之七不退法。


法语甘霖,沐浴身心;字字殷切,悲智深长。大众聚集一处,或思考,或欢喜,或赞叹,至深夜而不觉。


而今,我们将相关文字辑录成集,陆续发布。愿屏幕前的您,能于此聆正声、思佛德、入妙理、趣菩提,共得法喜。


图片


佛陀在负弥城居住若干日后,前往波婆城,到达纯陀的菴摩罗园,接受纯陀最后的供养。佛陀在接受供养后示现重大疾病。


佛陀离开波婆城慢慢来到拘尸那城双娑罗树下,宣讲《大善见王本生经》,度化最后一个弟子须跋陀尊者,给僧团留下最后教言,最后入般涅槃。


如来的最后一句教言:“诸比丘!如今,我告诉汝等:诸行法皆为坏灭之法,应自精进,切勿放逸。”



图片

上图:圣地——灵鹫山


佛陀晚年住于王舍城灵鹫山时,摩揭陀王阿阇世想征伐邻国跋祗国,派大臣禹舍征询佛的意见,佛陀因此宣说了“诸王之七不退法”。


禹舍走后,佛陀向王舍城附近的比丘们宣说六组“诸比丘之七不退法”。依此“七不退法”,可令僧团兴盛而不衰退。


图片

上图:圣地——灵鹫山佛陀说法台


此后,佛陀在灵鹫山多次说法,然后离开王舍城,带着众弟子开始最后的游化。


“七不退法”今见于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最后的《诸佛入般涅槃论》。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槃经》,收录于南传佛教三藏的《长部》(Dīgha Nikāya)之《大品》(Maha-Vagga),是记录佛陀入般涅槃前一年里的行历、教化以及涅槃前后情况最详细的一部经典。

图片
图片

七不退法——第六组(三)


第一:比丘对同梵行者无论是在身前身后保持有“身业慈爱”。


第二:比丘对同梵行者无论是在身前身后保持有“口业慈爱”。


第三:比丘对同梵行者无论是在身前身后保持有“意业慈爱”。


第四:比丘以如法获得之利养,下至饭时不以个别分配享用,与持戒之同梵行者共享。


第五:比丘具有从贪欲奴役中解脱之戒,被智者称誉之戒,不怀错误省思之戒,能促使定之戒,不缺、不破、不杂、不秽之戒。比丘于身前身后与同梵行者有同等之戒。


第六:比丘具有能引导涅槃之圣慧,该圣慧能使遵循者脱离究竟之苦。比丘与身前身后同梵行者有同等之智慧。


六和敬: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图片


《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六和敬初门第五十》智者大师(著)


四摄而辩六和敬者


“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久处”就是我们团队要在一起长久生活,文化人要有文化人的生活,你只要在这个僧团里,佛法僧的功德自然就会展现在身上。你看最超脱的禅宗好了,一亲近禅师都是十年、二十年。那久处在一起要怎样?要和合,要如理。

“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摄而明之也。”因为我们的初心就是善的嘛,那最后会不会得到善终呢?就需要你善用六和。

“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名‘和敬’。”


我们在敬别人的时候自己是不是很谦卑的状态?就是。像此刻我们读着智者大师的这些话,就好像是跪在智者大师面前,合掌在听他开示一样,是不是?


图片


第一 , 同戒和敬

这个里面智者大师都是用菩萨的智慧摄的。“菩萨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戒是规范嘛,大家在一起生活就要有一种规则。


“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戒为和敬。”我们住在一起修行,是为了通达诸法实相的,如果我们能按照这个助缘成就的话,最后必得菩提大果。请问你在这里修行,我们这个团队能不能成就你的修行?所以你要不要敬这个团队?智者大师说“敬之如佛”,这个敬就是从这个缘里来的。


图片


第二,同见和敬

“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分别增进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见为和敬。”


你看智者大师在每一条的前面都是以通达实相来讲述的。这就是我们在一起的目的。


第三,同行和敬

“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渐积功德,皆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行为和敬。”


前面是菩萨通达实相,后面我们要什么态度?“是以敬之如佛”。前面的动机要明确,后面自己的行为要如法。


图片


第四,身慈和敬

“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说身慈为和敬。”


除了我们恭敬别人,自己谦卑,具足种种德,我们恭敬的对境也是一样,因为我们都是来追求这个共同的大道的。我们恭敬的一方,现在是凡夫体,但他这样修行下去,以后会不会证得金刚之身?他会的。实际上因为我们的对境是佛法,佛法本身就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他有可能过去是你爸,未来就是佛。


一样的道理,有的所谓老居士,看到刚刚出家的小沙弥、小和尚,会非常轻慢,这也是不对的。我们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但实际上他所轻慢的刚出家的我,跟现在五十五岁的我,是不是同一个身体?是同一个身体呀!他如果恭敬当初刚刚出家的我,跟恭敬现在的我是不是一样的功德?就是一样的呀。


像我们在座的,我都是很恭敬你们的。而你们每天的恭敬,会不会是功德?你的恭敬会产生你的净业。否则的话,如果对本应该恭敬的对境犯了错,以后是会后悔的。


图片


第五,口慈和敬

“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语言,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口慈为和敬。”


智者大师在这里是以法华的境界、天台的境界来开示的。“九道和同”,你看他赞叹的对境多广大!那请问我们有没有面对法界?有啊。所以我们不仅要对现前的对境——僧团和四众弟子恭敬赞叹,也要以修行的姿态向法界所有众生发出赞叹语。


这样做的果报是什么?请问我们以后会不会成佛?我们成佛的资粮里包不包括无量劫修的口的善业?包括的。成佛之后的广长舌相、出柔软语、出无上法味,无论讲什么法众生都能证悟,这些功德就是从 我们现在的因地里积累的。


第六,意慈和敬

“菩萨心常在无缘慈三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理,未来必定当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说意慈为和敬。”


这就是我们智者大师解释的“六和”。他这里解释的跟上座部东达拉长老讲的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的。


图片


接下来是一位大德的讲记里讲到关于人品的,我们来学习一段。


一、人品贤善


“首要必须具备贤善的人品品质,才能做到守持清净戒律,才能建立起三乘佛法的一切道果功德。要想成就佛果,就必须要具有修解脱道、修菩萨道、修果乘道的种性,而这个种性,无非就是指你心上的品质。”


我们大家在这里奉献,通过一砖一瓦的劳作所成就出来的事物里,实际上就能看到你的品格。见证了这么多人来参与建庙,我们也有个总结,就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爱并不是那么狭隘的,不是一定要从血缘出发,或者从情感、肉体出发的。有一种爱是理解,是同愿同行。


也因此,当你在随顺着三宝的事业,努力在这个事业里奉献的时候,每一个生命都不会被埋没掉的。你不用担心师父有没有看见,执事有没有看见,你有你自己的一方世界,你诚心诚意在做的时候,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这个寺院所有的功德都会呈现在你的心里。


这里讲的心性上的品质,有八种属性,“1.心善 2.心直 3. 心正 4.心温 5.心远 6.心稳 7.心大 8.心广。”


“现代人修行不得力的根本原因在此;人品完善容易成就佛法;心态与气脉密切相关;学佛先学做人;学佛先改造自心。”


图片


二、戒律清净


戒律,它能保护我们。这里就讲到,“以戒为师;破戒的过患;受戒贵在最初谨慎不犯;慎勿放逸;策励自己精勤守戒;三戒要圆融的受持,行为上的取舍。”


三、智慧无垢


“智慧是道的根本;修学的目标是获得无垢的智慧;真实教法叫做“法界清净等流”;日日不离真实教授;引生智慧的三大法行;闻思修行是佛法的命根。”


——缅甸三藏法师东达拉长老讲解

曾国兴居士翻译

三参法师于五台山古文殊寺

安居期间领众学习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文殊菩萨智慧灯共修活动通启

一心顶礼虚云老和尚|听佛门高僧讲他的故事

观音菩萨教我们破开地狱的具体方法

为报父母深恩,这部短小精悍的佛经不可不读

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生命的,如果眼睛不好,就要更加珍惜字纸

沉浸在这样的状态,一句佛号也足以安顿他的身心

【清凉福城】这是耳根圆通章最重要的修法部分

聆听莲座下:忏悔与听法的重要性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所有的“和”,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七不退法第六组(三)
· 我们施食的食物,去世的亲人能吃到吗?
· 百千万劫难遭遇 | 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四组(下)
· 悟公上人 | 念佛之人临命终时,西方三圣现前接引
· 有一种超越母爱的温暖,在关照着我们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六组(二)——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这是修地藏法门的入手处——《胜智大悲》第三集
· 金乔曾化九华,十地亦超恒沙|地藏菩萨圣诞吉祥圆满
· 见和,最重要——七不退法第六组(二)
· 这是修地藏法门的入手处——《胜智大悲》第三集
· 2021年9月6日~2021年9月12日药王星当空,清净病障业障的好时机(水源具药性加持)
· 【日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修行进步的标志
· 闻思的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 | 诸比丘七不退法之第四组(中)
· 为什么年年都要讲《地藏经》的道理 | 地藏月共修地藏经回向
· 地藏月末略说《地藏经》
· 【恭迎地藏菩萨圣诞】因果,到底能不能转——《胜智大悲》第二集
· 佛弟子要修持的七不退法第六组(一)——五台安居清凉法要
· 因果,到底能不能转——《胜智大悲》第二集
· 恭迎地藏王菩萨圣诞〡孝亲报恩月最后一天,为历生父母做诸功德不容错过
· 【英法德意西波日韩八国语种视频】恭迎地藏菩萨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