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中原——传喜法师与河南省媒体座谈交流会精彩实录(二)

2014-11-27 20:05: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河南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是佛教东兴在我国的第一站。我们相聚在黄河之滨,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这么多的媒体人,加上我这个出家人,坐在一起来畅谈我们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经过人类几千年检验并认可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我想这是在座每个人的一种神圣的历史责任感,也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一种声音。

——传喜法师 2014年10月11日


图片

  记者:您好,法师!社会上许多人认为,从孔子到孟子再到宋代之前的大儒,都有一套修身的方法。通过儒家这种心法的修持也可以达到佛家“明心见性”的境界。您对儒家修持的心法有没有参悟过,可不可以给他们一些建议?


  传喜法师:“儒家”又称为叫“道学”,它有一整套治世的学问,从修身、齐家、治国到平天下,都有一整套的理论。儒家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借鉴了很多佛教的理论和方法。在修持上,儒家重在以人为中心。从“儒”到“佛”,是很宏大的一个话题,我们用小比喻来说大话题。儒家就像北方人吃的面片一样,在吃言吃,讲究怎么把面片做好吃。道家也是以人为中心,他也重视在“吃”上做文章。人可以长寿,人可以升天,人可以成仙。他把人的美好理想拉长,就好像就把面片拉成面条一样。佛教既不违背面片,也不违背面条。佛门有一句话:“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儒释道大抵上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儒家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在明明德”,这个提法有些接近我们佛教中提到的自性,令大家能明白自己的自性而止于至善。我们常说人格,什么是人格?在《大学》中,这个“格”来自一句名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任何人,不管你在做什么,能够安于当下。安于当下(的规矩)就是“格”,“格”相当于规矩,然后回光返照,领悟出你的方圆。这个“方圆”恰恰是指我们的“心性”。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领悟到方圆,行行都可以出状元,这是儒家思想中“格物而致知”的一种方法。至于“致知”,还是佛教在这个方面讲得更多更完美,特别是怎么开悟?怎么悟后起修?


  儒释道之间,虽然有有机的结合点却各有各的特色。佛教是出世的,但是,祂却以出世的智慧来完成世间的事业,在这个层面上,佛教又可以涵盖儒道两家。但是,你如果不学儒道,没有儒学或者道学的基础,也不会有今天我们中国的佛教现状。中国佛教为什么这么蓬勃兴盛,就是因为有深厚的儒家思想、道家修养的基础。儒家确实他有自身的一整套方法,但越来越多的人却不知道儒家的修身养性之道。道教也是这样,过去还有道法可传,现在也是道法越来越少了。这个方面,我们佛教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教理和从方法上,都保存着丰富的知识,两千多年来没有中断这个传承。比喻说嵩山少林,大家都知道天下武学出自少林。但是,武学这个“武”对我们佛教来说,它是一种定,它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武不在武,而在定。又比如,佛门讲究在行住坐卧中修行,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内心和外形如何调整,佛教还有这方面的传承。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命脉没有中断过。阿弥陀佛!

——文字编辑 妙丽

图片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图片



相关文章
· 君子和而不同——古代名相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一段佳话
· 问道中原—— 传喜法师与河南省媒体座谈交流会精彩实录(一)
· 大公无私 开启观音慈悲智慧周遍——传喜法师接受大公网佛教栏目副总编史利伟先生专访
· 甘露滴翠 畅谈观音永恒的慈悲——传喜法师接受北京佛教网寂灵法师专访
· 传播观音精神 憧憬盛世文化——传喜法师再度接受华人频道专访
· 供佛像后的神奇改变——美国NBC新闻报道【视频】
· 3D动画《佛说阿弥陀经》(精美的视觉盛宴,通俗的经典直译,愿天下人都能通过此片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生起信心)
· 佛教远看是佛,近看是爱——传喜法师
· 【微视】妙音《心经》润三界
· 传喜法师《永恒的甘露——普门品讲记》新书推介会在京隆重举行
· 英文时分:关于菩提心、佛与生命的进步
· 莫言:今生虽不能落发为僧 但会多读佛典与佛结缘
· 【微视】誓愿宏深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 宣化上人开示——持诵楞严咒不可思议的功德
· 安住于法性 与师父同在——传喜法师
· 【微视】地藏菩萨灭定业功德真实不虚
· 虚云老和尚弟子——具行和尚旷世传奇 三昧真火坐化震惊世人
· 法堂观看《超体》开示(三) 投入生命皈依三宝 清理生命硬盘 取精华启迪生命
· 【微视】万缘放下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 观看《超体》开示(二)——无明暗覆苦所逼 诸佛垂手恒提携 (传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