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函谷关——中国道教圣地拜谒老子缅怀济世之道

2014-10-30 01:24:00 发布: 人气:10

图片

图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峙巍巍秦岭,北临滚滚黄河,函谷关宛若一颗镶嵌在三门峡市的璀璨明珠,因之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曾经在此著述震古烁今的五千言《道德经》,使它不仅在中国历史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在世界历史上,这个名字也是声播远扬。2014年10月14日下午四时,传喜法师在为灵宝市大悲寺洒净过后,率领弘法一行人来到函谷关拜谒中国道教的始祖老子。


图片

  在去往函谷关的路上,陕西省灵宝市的请法弟子特意带领大家来到黄河入三门峡市的一段河道。黄河,这条母亲河在悠悠历史岁月中,于三门峡市留下了许多自然人文景观,其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九曲十八弯的壮丽景观。眼前的师兄们绘声绘色地向传喜师父一行人介绍当地的人文历史,生命徜徉在古韵灵脉的喜悦溢于言表。虽然还没有见到黄河,像黄河一样奔腾的生命不禁让人对这座城市肃然起敬。


图片

  凡是中国人,没有人不知道黄河,我们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但有多少人通晓何为母亲河?让我们把视野投向几千年之前的人类社会,你会发现这个星球上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都位于河海之滨或是河流交汇之地。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印度的恒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曾经蕴育了人类古老文明的血脉。以古老的两河文明来说,肥沃的土地不仅让灌溉农业发达,也让文学与数学之根枝繁叶茂。之后,是楔形文字的出现让巴比伦人成为真正的文明人,并于公元前3500年前,在两河流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城市。但是,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建立在单一的灌溉农业基础上,一旦灌溉条件失去,古代文明也就随之陨落。堙灭在亘古沙尘之中,便成了古巴比伦文明最终难逃的厄运。


  黄河文明则不然,黄河发源自崇山峻岭,不同于两河流域那般平坦的原野。一方面,从山岩奔流而出的江流必须要有较高的技术才能利用;另一方面,黄河流经的地域非常广阔,多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心,这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至于因为某个中心的衰落而全体消亡,并在客观上为中华古典文明的不间断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自古以来,黄河每年几乎都存在周期性的泛滥,它既吞噬了许多生命,它又夹带着泥沙形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也就是在这片黄色的冲积平原上,黄河以她坚忍柔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成就了黄帝部族以及炎帝部落和其他部族之间文明的相互融合。黄河与黄土,仿佛是一场水与土在时空上的相互琢磨,没有绝对的害,亦没有绝对的利。但勿庸置疑,黄河的流变留给了中华民族深邃而又辽远的启示和力量,它不仅在地理形态上哺育了一个民族雏形,更在人文精神上滋养了一个民族的魂魄,成为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和厚徳载物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试问,一个读不懂黄河的生命,如何升起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一个读不懂黄河文明的子孙,又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眼前几位活脱脱的师兄,为黄河文明赞叹的生命,为城市历史呐喊的生命,颇具中华古德遗风。细聊之下方知,原来他们都曾经在函谷关研修道教文化六七年之久,直至两三年前的偶然机缘,他们忽然对佛教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誓愿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在留下老子足迹的地方追慕仙贤,在诸佛菩萨慈悲的感召下,生命自然拥有了一份不期的温度和厚重。

  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到佛教东兴之地,再到道教文化的诞生地,因缘,再一次不可思议地为传喜法师勾勒出一条浮脉千里的弘法之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朝圣之旅渐露真容。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历史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如今,这里已经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瞻紫楼、鸡鸣台、碑林以及函关古道等二十余处。

  车行不久来到函谷关文化广场,碧空之下,一尊三十三点三米高的金身雕像赫然入目,十二根圣贤石刻立柱分列两侧,心里即刻百味杂陈。老子的思想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走向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对后世的西方人文产生巨大影响。老子的思想由后世的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西来的佛家思想一道形成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不仅如此,由于《道德经》蕴含了丰富朴素的辩证思想,老子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一并成为人类哲学思想的两大源头。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曾经多少次,在心里默默感恩这位与释迦牟尼佛几乎同出于世的大圣大贤;曾经多少次,在阅读《道德经》中感受中华古典文明的深隧与清雅。若不是随同传喜法师北上弘法,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来此魂牵梦系之地!


图片

  许多熟悉传喜师父出家弘法因缘的弟子都知道,二十几年前,还未出家的传喜法师就非常仰慕老子,并在闲暇时间认真研究《道德经》。既便是后来出家,这份情愫仍旧凝怀于心。2010年,在慧日禅寺举行的一次夏令营上,他还欣喜地为前来听经闻法的二百多名信众讲解《道德经》。此刻,只见恩师神情肃穆,双手合十,一步步走向塑像。古与今,圣与贤,释与道,天与地,在无言中相和相歌!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阅读,言语为次,神交乃近,魂悦至道。传喜法师回转身来说道:老子是我们国家圣贤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家来到这里朝拜,当升起恭敬之心礼拜他老人家,我们共同念一遍《心经》。说毕转身,双手合十,洪音诵念《心经》,众人高声随诵。就在当下,我的内心即刻升起感恩之念。师父行不言之教,此恩深重!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各自有各自对道的认知和表述,各自有各自的传承,但无论哪种文化,都把着重点放在对人的生命之教化上。作为荷担佛陀家业的僧伽,传喜师父以诵念佛经的拳拳道心,来追忆老子和感恩老子,我们这些佛弟子自当见之、思之、悟之和行之。我们都会诵念《心经》,但却很少能有般若之用。圣贤就在眼前,我们想不到老子和《心经》有什么关联。所以,我是我,经典是经典,永远割裂着我们的佛性。我们甚至认为自己是佛教徒,老子是道教之祖,来到函谷关朝拜,至多是一个文化人在心灵上的朝圣。直至《心经》的讽诵唱起,我才忽然醒悟:这是师父慈悲,我们此行礼拜老子的最好礼物,我们代所有华夏儿女诵唱,缅怀民族的先哲,祈愿老人家的济世之道重塑中华沃土!

  “老子像之所以高三十三点三米,是因为在道教看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代表生长,代表无限。”函谷观旅游区的导游一板一眼地为我们讲解,不晓得生于斯长于斯的她,知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幸运,每天沐浴在圣贤文化之中。仰望屹立眼前的这位东方巨人,老子功而弗居的一生恰恰就是一部浓缩的《道德经》。《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比同时期注重理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西方思想深刻得多!如今,在通往太初宫的道路两旁,老子掷地有声的箴言被刻在石碑上供人瞻仰:【善为之策】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知足不辱】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因多欲】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有无相生】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生为中国人,当为祖先之智而感恩,随便拈来哪一句都是无价之宝,都可受用一生!


图片

  前行不远,一个陌生的汉字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详细了解之下方知这个汉字颇有渊源。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历史时期,其中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尤为代表。至于唐玄宗李隆基为何要改国号为天宝,还有一段历史传说与函谷关有关。李隆基登基后,就想着炼丹成仙,有许多方士道人奉献丹药,全家升迁。当时陈王圭府有一个参军,叫田同秀。一日早朝时,说他晚上梦见太上老君在函谷关丹凤楼会见了他,老子说在他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谁能得到它,谁就能得天下。玄宗听后,马上命田同秀带人到函谷关老子著经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一个桃符,上面刻着一个古体的“桑”字,众臣解释为四十八。说老子可保佑玄宗坐稳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随即改开元号为天宝年号,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望着眼前石碑上的“桑”字,几多感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不过若万古一隙,谁家的王朝?李家的还是赵家的?天,还是天,地,还是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再往前行,来到函谷关东城门右侧的太初宫。传说,函谷关关令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名垂千古的《道德经》。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据史料记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的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庙院现存石碑两通,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继续前行,就是传说中的函谷古道。古道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正因为函谷关地处要塞,素有“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这里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以及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微风徐来,如今这里郁郁葱葱,漫天和气。


图片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也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还流传着“紫气东来”的历史典故。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应允,在此著写了洋洋五千言《道德经》赠与尹喜,然后出关而去,从此杳无音信。尹喜十分思念老子,常常登关西望,希望再看到那位白发老者骑牛而归,然而一次次地都落了空。后来,他便在关前修建了一座高大宏伟的“望气台”,或晨曦初露,或晚霞夕照,他常常登上“望气台”,默默背诵《道德经》,以寄托他对老子的无限思念之情。此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者春联都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写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的诗句。


图片

图片

  我们下山的时候,正好来到曕紫楼(望气台)候车。关于老子出关的传说,一直被后世的人们津津乐道地演绎着。鲁迅先生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为此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传喜法师对随行的四众弟子说:当时老子欲出关西去,尹喜苦苦相留。老子与他约定,如果再想相见,尹喜需去武当山的天柱峰依照《道德经》修行三年,之后可去成都,自有一头青羊给他带路。老子走后,尹喜辞去官职并依照约定来到天柱峰修行三年后去成都寻找,正在无策之际,忽然在十字路口看到一只青羊为他引路,來到一户人家后院果见一婴儿。谁想,新婴儿见到尹喜竟然即刻长成六七岁大的孩童,全家人都大惊失色。孩童说我是太上老君,来的正是我的徒弟尹喜,说罢为尹喜说法,并将青羊化作一座大山,引着尹喜徐徐攀登,直升到了天上。最早记载“青羊”名称的史籍是西汉时期扬雄著的《蜀王本纪》,扬雄是成都人,著名的汉赋家、玄学家和方言学家,被称为“西汉大儒”。他在《蜀王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说明西汉以前在成都城西面有青羊肆这个地名, 自“青羊肆”起,青羊一名沿用至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现在成都的青羊宫西侧有一建筑上挂有“青羊肆”三个金色大字,下有一小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块天然石头,上面的纹饰像青羊图,留下了青羊肆的历史遗迹。

图片

图片

  临行前,回头凝望,幕色中的老子双目炯炯,正遥望着中华大地。他就像一座精神灯塔,划破历史的长空,照耀着中华民族和华夏子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个敬仰人类千年文明积淀的生命,才可能领略人世间精神风碑之崇高;一个尊重并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才是有希望和未来的民族。



图片


图片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图片



相关文章
· 梦参长老谈亲近四位高僧大德的经验(珍贵的历史记忆)
· 无 我 的 体 验——传喜法师
· 空性不离缘起之智慧——传喜法师
· 普贤十愿宣妙意 峨眉圣山现吉祥
· 写给想认识佛的朋友看一看!(耐心看完俱是大福德之人……)
· 梦参老和尚:如何参“念佛是谁?”
· 独“素”一帜之干锅花菜茶树菇
· 英雄母亲伊蕾娜
· 言重若贤——敲金戛玉的妙语
· 南怀瑾:学佛不信因果轮回 学禅学密都是白搭
· 宣化上人:严持戒律学忍辱
· 佛教东兴——中国佛教祖庭洛阳白马寺参访记(二)
· 法是为了接引众生——传喜法师
· 独“素”一帜之八珍豆腐
· 孩子的福德,胜过学历和分数
· 梦参老和尚:修定的资粮
· 慧日殊胜不空过——传喜法师
· 【十分钟素食料理】超级下饭~辣咖哩土豆泥
· 最出色的国家宣传片,以色列总统找工作
· 宣化上人:为什么有人说楞严经是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