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品
如是上述种种公案皆在叙述释迦牟尼佛初发心之情况,其他经典中有关释尊于不同佛前发心之记叙尚有多处。所谓最初发心据《经庄严论》所言可分两种:其一,以粗大名言而发之世俗菩提心;其二,以细微法性而发之胜义菩提心。《经庄严论》又将以名言而发心之因抉择为五种:“友因根本力,闻力善习力,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
也即是说,佛陀在胜他幢如来前发心是凭友力而发心,因文殊菩萨当时变为说法上师智王,他以善巧方便劝请童子,并将之带往如来前使其发心、积累善根;而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三位童子中之倡议者时,他看到胜伏如来后便供养双股珍珠项链,并发愿获如来果位;再看他转生为地狱中拉马车者加巴谢达时,因悲悯朋友而初发悲心。这后二者皆属因力发心,实乃其前世种姓苏醒、成熟后方才发心。三孩童中,当时发心广大者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各自发心欲成为神通、智慧第一者,即分别为后来之目犍连、舍利子尊者,他们当时即如是发心。地狱公案中加巴谢达之发心既可称为因力发心,亦可称为根本力发心,因《经庄严论》有云:“彼根为大悲,恒思利他众。”发菩提心之根本即为对众生生起慈心、悲心,故而可称之为根本力发心。同时,加巴谢达之发心亦为其大乘种性苏醒之缘故,又可称为因力发心。
至于具光国王之发心则是以听闻力而生菩提心,因当时驯象者明确告诉国王,他只能驯服象身,无法调伏象心,唯有佛陀方可调心。如是宣说佛陀功德后,国王便开始广行布施,并于佛前发心,因他乃听闻别人话语后发心,故可称之为听闻力发心;再看大光陶师,当其供养释迦牟尼佛食物时,自己发愿欲与释尊一模一样,此乃依前世善根力而发心,以他前世造善业之因而能值遇如来出世,并能积集资粮、发成佛愿;而海尘婆罗门五百大愿之发心,因其此生与多生累劫之前世皆不断修习大乘所摄善法,故而最终获取超胜其他菩萨之广大悲心,并以此大悲心而守持浊世不清净刹土。
发心之因并非五项全需具足,其中之一力都能令人生起菩提心,且最终成为真正菩提心。最初凭五因中之一因而发起菩提心,随后在胜解行地时,于其他世代、不同界域,亦可有各种不同之再度发心。此等发心通过自力生起后,将日趋稳固。直至登地之后,生生世世都不会退失发心,且越来越增上、殊胜。
原本大乘种性之人都可含括于因力发心具足者,不过依不同因缘仍可说为种种不同之最初发心。如上所述之几种初发心情况,若按次第而言,发心顺序应为商主之子、三孩童中一童子、加巴谢达、具光国王、大光陶师、海尘婆罗门、此种次第可谓互不相违。但加巴谢达因对地狱众生生悲心而发愿;三孩童中一童子因目睹佛陀而后生信,并供养珍珠项链,然后发愿;与此二者相较,具光国王、大光陶师之发心分明超胜彼等,因这二人皆因真正知晓佛陀功德后才生起猛厉欲乐心,然后发愿欲获佛果,商主之子亦与国王、陶师情况相同。
有人以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来为发心分类,实则除佛经中所言以外,我们欲对前后次第一言断定实在有很大困难。无论如何,初发心后,后来之发心将愈发增上、稳固(此点无可怀疑)。及至海尘婆罗门时,他已对整个大乘佛法生出坚定信心,并令无数众生趋入大乘道,自己亦以大悲心守持不清净刹土,此乃真正利他菩提心之开端。因此,文殊菩萨首先令其发无上菩提心,以此善根使其种性觉醒,接下来依次第发心,此种说法当然可以成立。或者以三童子中发愿成佛者之发心,及加巴谢达地狱中生悲心为开端,商主之子之发心等次第而来也无矛盾之处。但因佛经中未有明显表述,我们自己完全以理证作推断、判定确有相当困难,所以无论上述次第如何排定,我们均应明了:佛经中常常碰到之有关初发心之描述,种种不同之原因乃在于各个阶段不同,因此不会自相抵触。
一般而论,仅仅依靠佛陀为获佛果而发愿,其无上菩提之果报也必将成熟,绝不耗尽。如魔王波旬仅仅伪装发菩提心,但他也已得未来成佛之授记。不过在未得圣道之前,特别对初学者而言,虽菩提种子未毁灭,但遭遇恶劣外缘时,他所拥有之菩提心相续在随后之来世中未必会连续现前,有可能出现忘失、中断等情况,因此发心有稳固、不稳固之别。五种因中,只具有友力、未具备其余四力,则此发心之因即为不稳固;若依其他四种力而发心,则此菩提心方堪称稳固。
未完待续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