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古以来所做的是什么?
就像我师父说的那样,
“佛教讲的是大道理”。
用现在的话来说,
这个大道理是不会随着日月星辰的转换而改变,
不会随着春夏秋冬而变异,
不会随着世间价值
观念的流转而改变,
这是永恒的真理。
”
●心灵的光
●点亮
所以我们说“佛性不分南北,佛光不分古今”,每一个人只要点亮了心灵的光,就找到自我了。一个找到自我的人,他的生活才会变得充实,他的生命才会有乐趣,他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才会有积极作用。否则,自己都活得没质量,怎么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正面的力量呢?
开光是什么?我师父讲,开光就是开发众生见正道,就是点亮众生的心灯。他说我们给佛开什么光?佛不需要我们开光的,只不过是通过这个机会给众生开光,让佛的真理在人间宣扬。所以师父这一点也很特别,有一些走形式的仪轨,师父也特别注重。
有时候师父去开光,有的寺院条件非常艰苦,师父反过头来要帮助这个寺院化解——人来了很多,没地方住,也没地方吃,又没有好音响,现场既拥挤又嘈杂,师父这个时候就要提高嗓门来给大家讲佛法,众生才慢慢平静下来,把心沉下来,听着老和尚讲。
师父的特色有时候就是用语言和大家交流心灵,让大家了知佛法,安抚大家躁动的心灵。当然,师父不讲话,以他的威德、以他这样子高僧的形象也可以的。他在人群里就是一道阳光,众生哪怕第一次看到他,也会生起很大的欢喜,生起敬仰,这叫见相种福。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众生看到都是喜欢的。
实际上世间所有的善和恶,当我们观察它的同时,也是在度化自己。我们身口意所付出的,也都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充值。你在时空里所做的一切,都是八识田里的种子,是宇宙里的资粮。
轮回再不堪,我们也要有一双超越现象的眼睛,要看到净土,就像超越云层才能看到宇宙里更广大的存在一样,这样才能安抚我们的心。
如果你把宝全部押在这个世界,那是很痛苦的。世间有一个词叫“裸官”,我们现在是“裸修”,我们知道诸佛菩萨都在,所有功德都回向极乐世界。“将此身心奉尘刹”,身体在这个世界奉献着,心是有所依托的,心所皈依的地方在极乐国,叫“栖神安养”。
FORIQINGLIANG
“安养
如果没有这样一份依靠的话,那是很苦的。而且修行到开了一点智慧之后,我们的观察力就会很敏锐。我们知道阿罗汉已经证得无漏了,解脱出三界了,这是我们凡夫粗浅的概念。阿罗汉也有痛苦,我们普通人不会觉得一分钟、一秒钟怎么样,但对阿罗汉来说,时间的迁流、时间的无常性,就像死亡的锉刀一样。祂的观察力度是非常强的,祂的这个“觉”越透澈,世间所有生老病死的苦、种种的无常,就会更加地放大,这就是阿罗汉的痛苦。
这就是具有双向性的。拥有越高智慧的人,他一方面解脱自在,但另一方面有可能很忧愁。否则的话,为什么叫“诸佛终宵泪不干”呢?佛菩萨对众生的悲悯,泪水都不干啊!佛菩萨看我们人类,因为祂的智慧、祂的敏锐,一见到因就知道果。
所以我们要破除愚味,要破除无明,要开点智慧。有时候无知有无知的烦恼,智慧也有对众生的悲悯。生命力不旺盛的人,哪怕春天来了,他看到的也是梨花雨下,花瓣缤纷随流而去,就像林黛玉葬花一样,都是忧伤的。但是智慧的状态肯定是纯阳的,一个纯阳的、资粮具足的生命,在所有境里都有一种觉性的观照。
一个智慧的生命还是有愿望的,这种愿望不会有我们凡夫负面的那种压力,佛菩萨不会有这些的,祂知道问题的根结所在,所以会努力地、细致地把它转成正面的。
菩萨六度里是有精进度的,这个精进是正面的,不是众生的求不得苦。菩萨哪怕愿望没有实现,也还是阳光的,还是坦荡荡的;众生得到也苦、得不到也苦。所以一个人要宠辱不惊,不为失败而忧伤,也不为胜利而骄傲。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