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的种类:
《戒疏》云:
“有四种三宝:一理体者。如五分法身为佛宝,灭理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
“二化相者。如释迦道王三千为佛宝,演布谛教为法宝,拘邻等五为僧宝。”
“三住持者。形像塔庙为佛宝,纸素所传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
“四一体者。如常所论。唯约心体义分三相,如《涅槃》说三宝同性等。”
宋朝灵芝律师《补续芝园集》中的开示,总结四种三宝:
众生妄念,天真本具,一体三宝也。
诸佛果德,清净无染,理体三宝也。
乘时利见,启迪群庶,化相三宝也。
垂裕后世,流及无穷,住持三宝也。
ONE
三皈体是什么
FORIQINGLIANG
三宝弟子要真正把三宝理解透彻是不容易的。如果具足僧相了,至少要明白三皈体是什么,然后还要会修行——此是正觉我依止,此即是法我奉行,于此中得清净我皈依。行持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状态里,这样的现前僧就是人天的福田,三宝才会发挥出它的功用。
佛证得的是“无上正等正觉”,除了正觉还有“无上”,还有“正等”,这个“等”,从正觉的这个点要辐射到“正等”的正觉。这条路你只要走对了,不管正等量达到多少,有了正觉,才能皈依佛。
一个人有这样对佛宝、法宝、僧宝的依止,就会得到清净,理体的三宝才会显现在你生命里。
对三宝理解透彻了,给众生授三皈依,他才会有三皈体;你自己都没有三皈体,他怎么会有三皈体呢?这就叫“一盲领众盲,相牵入火坑”。但是要讲清楚三皈体是不容易的,即使三皈依的仪式再短,至少授三皈依的人必须要懂。
我们佛教常说礼佛三拜,这就是你面对着大乘圣者磕过三个头了,度你的因缘就有了。这三个头对你自己有可能没多大的意义,但是对圣者来说,他觉得你就给了他一个度化你的机缘。
TWO
戒体是超时空的
FORIQINGLIANG
“善男子,如来亦尔,其性常住是不变异,无智慧眼不能得见,如彼闇中不见树影。凡夫之人,于佛灭后说言如来是无常法,亦复如是。若言如来异法、僧者,则不能成三归依处,如汝父母,各各异故,故使无常。”
——《大般涅槃经》第三卷
僧者,重要的就是戒体。一个普通的僧人身上也都是有流露出戒定慧的法性的。这样理解三宝,才会形成我们的三皈体。
戒体是超时空的。道宣律师就是从戒体的角度判《四分律》为大乘,因为这个无作妙体就是大乘的。很多人不明白,觉得《四分律》毕竟是小乘,实际上祖师能把这个戒体抉择出来弘扬,这是了不得的,你就放心地传承着好了。
在佛教中,戒的分类有很多,常见的有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从禅定里面得戒体,叫定共戒;从智慧里面悟到戒体,比如能悟到《心经》讲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般若体性,就能离言辞分别,超越生死轮回。
住一劫不能增其义,减一劫也不能减损它,当你悟到这个了,那你就有资格给众生授五戒、八关斋戒、小乘戒、大乘戒、金刚乘戒,你都可以给予众生。如果你自己也没有觉悟戒体,从道上也没见,从定里也没见,从补特伽罗传里也没有得到,这就会自误误他。
这就是现在末法时代的相,我们不能把相似佛法的兴盛认为真正是佛教的兴盛,实际上不一定的。佛教经过了历史上长时间的冷落,现在又通过旅游、承包、香火、算命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最后残余在民众心中对佛教的一点好感。实际上这些现象不代表佛教的思想,反而误导了大家对佛教的正确认识。
THREE
正法眼藏
FORIQINGLIANG
佛法的核心是什么?这才是我们出家人要去思考的重点。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圣人出现,佛法不会昌明,善恶不分,黑白颠倒,就叫见浊,众生凑在一起叫众生浊,错乱的思想叫烦恼浊。
所以我们要成长为这个世间的一个中流砥柱,成长为这个世间的一个正法眼,把众生送到彼岸。我们的知见就很重要,自己要有一定的佛法修养,要知道怎么正确表达佛法。禅宗公案说,讲错要堕五百世狐狸,写错了也要堕落,误导众生,这是有因果的。
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一日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某甲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对云:‘不落因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师云:“汝但问。”老人便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某甲已免野狐身,住在山后,乞依亡僧烧送。”师令维那白槌告众:“斋后普请送亡僧。”大众不能详。至晚参师,举前因缘次,黄檗便问:“古人错对一转语,落在野狐身。今人转转不错是如何?”师云:“近前来,向汝道。”黄檗近前打师一掌,师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古尊宿语录》卷一
宋·僧赜藏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