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时长:31:06
《灵峰宗论·示元白》
蕅益大师著
第一集(一)
缘起
天地之间,多少生命在百转千回的苦海中,逐浪前行,搁浅于途。
三千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乔达摩·悉达多以八相成道为全人类实践了一条超越生死险峡的菩提大道。此后祂的教言,自最清净的法界流入娑婆。
身,不再是沉你入渊的巨石,而是引你登岸的舟航。那一袭袭袈裟,成为茫茫苦海中最光芒万丈的旗帜,不负龟颈入孔的暇满人身,亦步亦趋地追随佛陀的圣迹,跨越那道曾经被诅咒为不可逾越的生死天堑。
戊戌年十二月初八,佛陀降魔成道日,慧日禅寺住持传喜法师,择古德蕅益大师圆满正见,与僧众共同学诵《灵峰宗论——示元白》。示后来者趣圣教门之机,入菩提道之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蕅益大师简介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净宗九祖,生于明末清初之际,与憨山德清、紫柏真可、云栖袾宏,被赞誉为明代四大高僧。名智旭,号西有。他一生解行并进,严持净戒,博览诸宗,著作等身,对近代中国佛教影响甚深。
蕅益大师生平
蕅益大师在出家人里面是比较特别的,属于是上根利器。十二岁的时候,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誓要弘扬儒学——孔孟之道。后来有一次生病,看到了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早早就开始了自己修行弘法的一生。
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想一下自己学佛的历程,今天的心境跟五年前一样吗?学佛不是一口吃个胖子的,我们的心境也在成长。现在很多人也会说:“师父,我不知道什么是开悟,我的修行好像很差,还摸不到头脑。”但你跟自己对比一下,实际上还是有进步的。
在法堂里每听一次法,都是有进步的。我一直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听法。听法是很重要的,自己每天晚上要争取去法堂啊!哪怕同样的法听了三遍,每一次听肯定还会有不同的感悟。
今天十二月初八,我们象征性地坐下来学习。实际上慧日寺哪天不在学习呢?思考就好像吃东西一样,吃过了就知道了,有思考的人生就是不一样的!
我以前也想过很多年,为什么佛教徒要重见地,不重行履?有的人修行很好的,得到轻安之后,享受在那种轻安的境界里,禅七里面一坐一支香就过去了,禅七一下到头了,那也是很舒服的,一年、两年、三年都可以享受在里面的。
现在一个人得轻安了,大家都羡慕他,但对古代祖师来说,这就不行了,所以叫“夺境不夺人”,要把这个境界给夺去。因为这是法尘,耽执在法尘里面,这叫枯木禅。所以,在佛教的修行中,境界乃至神通是要很警惕的,不仅不能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甚至在出现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贪着它,这就需要以见地去超越了。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示元白》。他老人家的文章很好,《灵峰宗论》里收藏了祖师与弟子和友人来往的书信,很像印光大师的文钞。因为是大师亲自落笔写的文字,所以各方面是很周到的。
他五十七岁圆寂,是正月二十一号走的。本来他有遗嘱的,里面写好了把他的身体拿到后山喂虫蚁,后来弟子们打开龛的时候,发现他的头发盖过耳朵了,指甲也长出来了,而且面色如生。弟子们就舍不得,于是把师父火化之后,收舍利骨入塔。
蕅益大师既是禅宗开悟的大德,同时又通达天台,而且也是净土宗祖师。他不论在见地上还是在修行上,都是有修证的。他为什么会被列为祖师?这说明中国的历代高僧大德是认可他的修行的。
在选择学修宗派时,大师自己拈了四张纸问佛:一是宗贤首,二是宗天台,三是宗慈恩,四是自立宗。结果拈了三次都是天台。
蕅益大师在自传里也提到曾经住在石城——天台宗祖庭大佛宝相禅寺。从地理上来说,大佛寺属于天台山的西门;从圣地的角度上看,大佛寺也是智者大师的涅槃地。后来幽溪传灯大师也在大佛寺住过,天台宗的这些大德们在大佛寺都有弘法布道。蕅益大师也曾经在那里住过,学习天台宗,所以他所写出来的内容是通宗通教的,而且是了义的。
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就感觉它是一个简版的菩提道次第一样。我们看一看,学习一下,心中留一个印象,这就可以作为我们一生修习佛法的指南针。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