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门是要隐藏的

2022-04-08 21:30:00 发布: 人气:2

The Perfect Teaching



图片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六十五集(三)

圆教

(六)十乘观法

1.观不思议境

2. 真正发菩提心

3. 善巧安心止观

4. 破法遍

5. 识通塞

6. 道品调适

7. 对治助开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六十五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60:13




(六)十乘观法


第七、对治助开。

根利的人,无诸遮障,易入无生门,证得涅槃,不须对治。即使有遮障,只要一心专注,亦不能为障,不须另修助道法门,助开圆理。唯于钝根障重的人,因为根钝,故不能开无生门;障重,故不能一心专注修习妙观,于是就须要另修助道,对治遮障,助开圆理,入无生门。

--- 《天台宗纲要》原文




戒、定、慧里面,定和慧的修行境界是要隐藏,要保密的,不能够说出来的,尤其不能从低往高说,说了就是大妄语了,唯独戒律的境界,可以老实说,因为这是出家人的本分,不能谦虚。比如别人问你,你说我是破戒的,这就不是谦虚了,这是给佛门抹黑了。


出家人半月半月诵戒时,若有罪,若疑,就可以在这个时候发露作净,作净之后,就过去了,归档了,不能再说了。比如你怀疑他有罪,在布萨的时候可以讲,这是不犯过失的,是有功德的,不讲反而有过失。但是做完法之后出了布萨场了再说,那不是他的罪了,是你的罪了。


出家人要懂这个规矩,不能婆婆妈妈的,更不能对别人说。比如,不能把执事跟执事之间的事跟清众去说,把出家人之间的事跟居士去说,这也是不好的。出家人因为这样才能烦恼少,才能够修行进步,如果带着太多的世间习气,就糟糕了,这就是不清净。


作净就像码砖头一样,砖头砌到墙上就是墙了,没事就把这个砖头拆开来说这个砖头破的,这就不对了。所以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不要没事就把过去的事拿出来说,过去就过去了,今天好好修。这个就是半月半月作净布萨的好处,也就是清仓的意思。


曾经有一位尊者,他说自己的别解脱戒是清净的,从受开始,没有犯过一丝别解脱戒,但大乘菩提心戒就不一定了,说自己的三昧耶戒,从白天犯到晚上。三昧耶戒是什么?就是金刚见,见一切众生都是佛,见一切国土都是佛光,见一切五蕴、四大皆是清净种性。如果把众生看成是众生,就犯戒了。如果把水看成是水,把火当成火,忘掉了火和水的本性也是佛,这就叫犯三昧耶戒。


所以别解脱戒就相对简单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纵使犯戒了,我们忏悔清净还是很方便的。所以修行来说,在利根和钝根上面,我们要注意的很多。





图片






(六)十乘观法


助道法门很多。如人修妙观,为悭贪、破戒、嗔恚、懈怠、散乱、愚痴六蔽所障,就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来对治。这六度法门,能对治遮障,助开圆理,便是助道法门。

在对治时必须善巧斟酌,蔽有厚薄,病有强弱。如用布施来对治悭贪,悭贪即去,那么对治已发生了功效。设若行人好修布施,或不好修布施,或布施心生,或布施心不生,或悭贪即去,或悭贪不去,或能以布施助开圆理,或不能助开圆理,那么就须善巧斟酌,或用对、或用转、或用兼、或用具、或用第一义等种种方法。

什么叫对?就是以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破戒等。设若这一个办法无效,那么就用转的办法。什么叫转?就是以布施对治悭贪无效,就转用持戒来对治,持戒无效,再转用忍辱来对治,如是历用六度对治一蔽,一一蔽都须转用六度,这就叫转。如果这一个办法仍归无效,那么就用兼的办法。什么叫兼?就是以布施对治悭贪无效,就以布施兼持戒两度,对治悭贪一蔽,或以布施、持戒、忍辱三度对治悭贪一蔽,乃至以五度对治一蔽,这就叫兼。如果这一个办法还是无效,那么就用具的办法。什么叫具?具是具用六度,对治一蔽。什么叫第一义?唯观无相真如寂理,治一切蔽,名第一义。

--- 《天台宗纲要》原文




用了种种可以对治的方法,就像治病一样,这副药不行就换一下,再调一调平衡平衡,最后讲到“具是具用六度,对治一蔽”,什么叫第一义?“唯观无相真如寂理,治一切蔽,名第一义”


所以我们大乘教法往往就是这样,不管是教下还是宗门,上堂说法,维那师父都是唱:“法门龙象众,当观第一谛”。唱完之后,法师惊堂木一拍,就开始说法了,说什么法?夏有凉风冬有雪,春有百花秋有月,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今有护法上堂供,请说法要,个个不无,人人本具。然后,今上堂说法,最后一句作么生道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后下座。


就是这样,大乘教法都是以第一义谛,都是有固定的仪轨。上来一个偈颂,然后说一个因缘,再说一个法,最后一个偈颂结尾。但是这个仪轨很长、很隆重的,讲法只讲一会儿。就像厨房里烧吃的烧老半天,吃的时候,一下就吃完了。


图片
图片





(六)十乘观法


以六度治六蔽,若以为六度只是事相法门,还是不能助开圆理,入无生门。要知道一一度都是不思议法,摄一切法。

六度即是佛性,六度即是摩诃衍。即一布施,便摄三十七道品、调伏六根、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六通、三明、四摄、四辩、陀罗尼、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及一切法。布施如是,一一度皆如是,能如是知,如是观,如是修,便能破诸遮障,助开圆理,入无生门。

--- 《天台宗纲要》原文




藏教的六度也说波罗蜜,但还不是很圆的。圆教的六度,每一度的理就很深了。所以行这样的六度,每一度里面实际上都具足了其他五度的功德。


除了三十七道品之外,六根、十力、四无所畏,这都是果地的菩萨,甚至是佛果才会有的。十八不共、六通、三明、四摄、四辩、陀罗尼,陀罗尼就等于是总持,从这些德相上来说,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及一切法。布施如是,一一度皆如是”。一一度皆俱足这一切,“能如是知、如是观、如是修,便能破诸遮障,助开圆理,入无生门”





扩展学习资料

FORIQINGLIANG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三言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观已。云何能证无上菩提。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嗔痴烦恼之所缚故。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白月轮。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觉了。亦名净法界。亦名实相般若波罗蜜海。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犹如满月洁白分明。何者。为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何故以月轮为喻。谓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凡月轮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刚萨埵至金刚拳有十六大菩萨者。于三十七尊中。五方佛位。各表一智。东方阿閦佛。因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南方宝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顶智也。西方阿弥陀佛。由成妙观察智。亦名莲华智。亦名转法轮智也。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中方毗卢遮那佛。由成法界智为本。已上四佛智出生四波罗蜜菩萨焉。四菩萨。即金宝法业也。三世一切诸圣贤。生成养育之母。于是印成法界体性中。流出四佛也。四方如来。各摄四菩萨。东方阿閦佛摄四菩萨。金刚萨埵。金刚王。金刚爱。善哉。为四菩萨也。南方宝生佛摄四菩萨。金刚宝。金刚光。金刚幢。金刚笑。为四菩萨也。西方阿弥陀佛摄四菩萨。金刚法。金刚利。金刚因。金刚语。为四菩萨也。北方不空成就佛摄四菩萨。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为四菩萨也。四方佛各四菩萨。为十六大菩萨也。于三十七尊中。除五佛四波罗蜜及后四摄八供养。但取十六大菩萨为四方佛所摄也。又摩诃般若经中。内空至无性自性空。亦有十六义。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变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当合宿之际。但为日光。夺其明性。所以不现。后起月初。日日渐加。至十五日圆满无碍。所以观行者。初以阿字发起本心中分明。即渐令洁白分明。证无生智。夫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义。


准毗卢遮那经疏释阿字。具有五义。一者阿字(短声)是菩提心。二阿字(引声)是菩提行。三暗字(长声)是证菩提义。四恶字(短声)是般涅槃义。五恶字(引声)是具足方便智义。又将阿字。配解法华经中开示悟入四字也。开佛知见。双开菩提涅槃如初阿字。是菩提心义也。示字者。示佛知见。如第二阿字。是菩提行义也。悟字者。悟佛知见。如第三暗字。是证菩提义也。入字者。入佛知见。如第四恶字。是般涅槃义。总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恶字。是方便善巧智圆满义也。


即赞阿字是菩提心义。颂曰。

八叶白莲一肘门炳现阿字素光色

禅智俱入金刚缚召入如来寂静智


--《金刚瑜伽中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茶香慧日寺】:佛陀的示现&警策您珍惜了吗
· 修行要有想成为雄狮的精神——【慧】看电影之《雄狮少年》
· 人品和福报,为啥这么重要?
· 为什么最高的见是清净观?
· 般若有性别吗?
· “拆”与“建”,不矛盾
· 三十七道品,互相含摄
· 修行的正因、缘因和了因
· 体光老和尚:用功第一条,不管他人的长长短短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极乐世界的好讲不完 说不尽
· 择法的要诀,你找到了吗?
· 念这个咒财富、健康、长寿都能如愿、消一切业障、更能超度众生!
· 清明刚过,你猜,会在墓园遇见谁?
· 虚云老和尚: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
· 无塞不通,需节节净化
· 活成他们期待的样子
· 【人天善法】佛虽广受供养 但心无增减
· 印光大师: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
· 我该如何报答,您的深恩
· 石佛之缘:中国早期石雕造像欣赏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