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梯很重要

2022-02-25 21:32: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四十四集(三)

 

圆教

(四)圆教的因果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四十四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58:06





(四)圆教的因果


大师又说:“德有三种: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法身者,即是金刚坚固之体,非色即色,非色非非色,而名为真善妙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妙故非色非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妙即是中,例一切法,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名为佛法,名佛法界,摄一切法,名法身藏,名法身德也。般若德者,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名大涅槃明净之镜。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镜。摄一切法,故称调御,是佛智藏,名般若德也。解脱德者,即是如来自在解脱,其性广博。无缚无脱,是广博义;体缚即脱,是远离义;调伏众生,是无疮疣义。如是解脱,摄一切法,亦名解脱藏,亦名解脱德。如是三德,不可相离,文云:“法身亦非,乃至解脱亦非。”如是三德,不可相混,文云:“三点具足,无有缺减。”

当知虽一而三,虽三而一,虽复三一,而非三一,虽非三一,而三而一,不可思议,摄一切法,摄一切人。文云:“我及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入中,微妙难思。”这是解释涅槃三德。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图片

  The Perfect Teaching


图片



这里更加细致地解释了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


道宣律师的《南山三大部》虽然讲戒,但是他花了很大的力量来讲法身德,因为这是戒体。从表面上说,我们受南山的戒,但有的人想不明白,明明别解脱戒是小乘戒,为什么道宣律师硬要说它是大乘戒?


请问,我们是不是求佛受戒?佛的戒体是小乘的还是大乘的?是大乘的。授到我们身上了,以戒自护,你受你解脱,他受他解脱,所以叫别别解脱,各各得佛受用,得戒的受用。对于我们身上来说,是大乘还是小乘的?是小乘的,但是这个戒的来源是大乘的,戒的本身也是大乘的。五戒也是这个道理,从五戒本身来说,它属于小乘,但是这个戒体是大乘,而且戒的来源不单单是大,也是大方广,是圆妙,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学南山三大部最难的部分就是道宣律师讲的法身德,一般人是不懂的,没有圆教的见是听不懂的。比如按照天台宗来说,坐在法座上的人是需要大开圆解的,他对圆教的见至少要有信心。再比如六即里面的理即,大家都是平等的,都理即,但是名字即就不一样了,阐述的时候你明白了,你才是“名字即”。



图片





虽然智者大师把圆教的理说得这么清楚,静权长老也讲得这么清楚,我们却依然听不清楚。但是不管我们听得清楚不清楚,讲者是有心的,是有所讲而讲的,这法身德是一样的,“即是金刚坚固之体,非色即色,非色非非色,而名为真善妙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妙故非色非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妙即是中,例一切法,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名为佛法,名佛法界,摄一切法,名法身藏,名法身德也。”


特别是般若德,如果说,法身是无为的话,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话,那般若德呢?“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这个德就会发挥它的功用,“名大涅槃明净之镜”,为什么要有这个镜啊?“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这一段很微妙的,天台宗主要就是修这个。法身德要不要你修?不要修的。但是般若德是要修的,般若德叫修德,法身德叫性德,性德是不增不减的。


禅宗要悟的就是法身见,所以称为祖师禅,祖师禅指的就是法身德。般若德,实际上指的是如来禅。所以天台宗里有一个术语叫止观明镜,依着般若德的净修,证法身德,思议那个不可思议,最后得不思议果。这里面还是有功用的,有修的成分的,所以我们要想进入佛的境界,这就是主要的天梯。


我们的教主就是传般若的文殊菩萨。般若利剑能断烦恼,断一切漏,断一切染。如果在文殊菩萨的般若德里再开方便,那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悲起的方便,就有窍诀。比如说建立坛城,为什么坛城里面要供八大菩萨?实际上就是把一切善妙功德微妙地聚在一处。坛城主要还是理,我们要入这个理。理入了,事才会无碍。事无碍了,理事无碍。最后才能事事无碍。


所以有事部、行部、瑜伽部的中三乘修法,很讲究的。坛城要怎么做?供品甚至有一些都是要黄金、七宝,修的人每天要沐浴三次。所以修这个法真不容易的,为什么这个法断得很快?因为一般人很难修这个,往往都是皇家富贵的人才能修这个法。


到无上瑜伽部的时候,就没有染和净的区别了,就已经不住外相上了,而是注重内在的。最主要它有窍诀,窍诀藏就是观世音菩萨负责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楞严经》的殊胜就在这里,为什么智者大师拜了十八年?因为《楞严经》第一卷就讲到这个,一路涅槃门。先是显见两种根本:生死轮回和菩提涅槃,这个明白了之后,第二卷就开始建立,讲四大、五蕴、六根,这都是依着这个见而建立起来的,然后那么多师兄弟、道友、成就者,共二十五位,出来讲他们的成就法门。然后观世音菩萨讲祂的窍诀,然后建立坛城,入修之后,越殊胜的境显现,业力也会被翻起来。“一念法具一切法”,我们属于人法界,通达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过去的业会不会显?就会显的。



图片

The Surangama Sutra



所以《楞严经》说了五十种阴魔,唐僧九九八十一难,过的都不是外在的难,过的是他自己的难。他坚定的信心能超越自己的迷惑,就能度过外境的惑难。比如他到了女儿国,他里面的这个惑解掉了,那外面还会有惑难吗?不会有的。实际上外在的境恰恰是内在的一种检验,所以面对所有境的时候,马上要回光返照,要问自己,自己有没有安住在法上?自己有没有解决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掉了,外境只是你修行的庄严。所以一部《楞严经》能究竟成佛。


我们说开智的《楞严》,难道仅仅只是开智吗?里面有没有见、修、行、果?都是有的,而且是那么究竟的次第。事部、行部、瑜伽部全部具足在里面,直至成佛。最主要里面有窍诀,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般若德,这是修德。


智者大师亲自给我们讲了三身德,我们更加要用心去思惟。如果你会止观了,止观明镜就有了。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是指众生在有为的修法上、在渐修上是这样的,但在这句话里,请问般若德里有没有法身德?这个性净明体是因为你修,它才清净的吗?不是的,本自清净的。所以这个般若德就是顿的,六祖大师所讲的跟这个也是相应的。




拓展学习资料

 上下滑动查看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四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金刚藏菩萨语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当生十种直心。何等为十。一柔软心。二调和心。三堪受心。四不放逸心。五寂灭心。六真心。七不杂心。八无贪吝心。九胜心。十大心。菩萨以是十心。得入第二地。

……

菩萨入二地  柔软调和心

堪受不放逸  寂灭真不杂

亦无有贪吝  胜大悉具足

得是十心已  入于第二地

菩萨住是地  成就诸功德

常离于杀生  不恼害一切

常离于劫盗  亦无有邪淫

不两舌妄语  恶口无义言

他所有财物  不生于贪着

不恼于众生  直心行正见

无有憍慢心  亦无谄曲意

柔软不放逸  护持诸佛教

所有剧苦恼  地狱与畜生

饿鬼炽然身  皆从恶心有

我今已永离  如是诸恶事

行于真实道  寂灭之善法

从人至有顶  所有受乐处

禅定三乘乐  皆从十善生

如是思惟已  心常不放逸

身自持净戒  亦教人令持

遍观诸众生  种种受苦恼

如是愍念已  转生深悲心

凡夫甚可愍  堕在诸邪见

心多怀嗔恨  常好起诤讼

常乐于五欲  贪求无有厌

起三毒因缘  我应度此等

深覆愚痴闇  坠生死险道

入大邪见网  堕于世笼槛

常为诸魔贼  烦恼之所坏

此等甚可愍  我应度脱之

没深烦恼水  四流所漂转

具受于三界  无量诸苦毒

住五阴深樔  生我我所心

我为度此苦  当勤修行道

舍无上佛慧  生于下劣心

令住佛大智  发无量精进

菩萨住此地  集无量功德

得值遇诸佛  承事而供养

以是因缘故  善根转明净

犹如好真金  炼之以火力

佛子住此地  多作转轮王

令诸众生等  住于十善道

从初始发心  修集诸福德

愿以救世间  令得佛十力

若欲舍王位  出家行学道

勤心行精进  得入千三昧

得见于千佛  供养听受法

菩萨住此地  能示如是事

若以其愿力  示诸神通事

度脱于众生  过此数无量

常为诸世间  勤求好事者

具足解说此  第二地已竟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人天善法】微笑是最好的名片
· 愿力是度众生的动力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 我们的生命如何跟佛在一起?
· 真俗二谛双运,这是殊胜的修行
· 什么才是出世间的成就?
· 道业成就 天下为公
· 他的天堂,晚上就变成地狱
· 【佛教故事】 心有高下则国土不平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为什么在这世界上不要轻慢任何一个人
· 【中韩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苦海无边
· 五大丛林历任主持三昧真火自行焚化的奇僧古月禅师
· 骑白马的不只是王子,还有可能是观世音菩萨
· 大美山西彩塑巡礼(唐、宋、辽、金、元)之一
· 有一些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 这就是佛陀的事业
· 不要在积累资粮的时候去享福
· 印光大师:佛法法门无量,没有一个不是以戒为基址
· 我们被佛的智 悲 愿力所摄受
· 那年冬天,山上的桃花竟然都开了
· 【中英双语】慧日法语甄选 |正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