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四十四集(三)
圆教
(四)圆教的因果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四十四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58:06
(四)圆教的因果
大师又说:“德有三种: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法身者,即是金刚坚固之体,非色即色,非色非非色,而名为真善妙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妙故非色非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妙即是中,例一切法,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名为佛法,名佛法界,摄一切法,名法身藏,名法身德也。般若德者,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名大涅槃明净之镜。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镜。摄一切法,故称调御,是佛智藏,名般若德也。解脱德者,即是如来自在解脱,其性广博。无缚无脱,是广博义;体缚即脱,是远离义;调伏众生,是无疮疣义。如是解脱,摄一切法,亦名解脱藏,亦名解脱德。如是三德,不可相离,文云:“法身亦非,乃至解脱亦非。”如是三德,不可相混,文云:“三点具足,无有缺减。”
当知虽一而三,虽三而一,虽复三一,而非三一,虽非三一,而三而一,不可思议,摄一切法,摄一切人。文云:“我及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入中,微妙难思。”这是解释涅槃三德。
--- 《天台宗纲要》原文
The Perfect Teaching
这里更加细致地解释了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
道宣律师的《南山三大部》虽然讲戒,但是他花了很大的力量来讲法身德,因为这是戒体。从表面上说,我们受南山的戒,但有的人想不明白,明明别解脱戒是小乘戒,为什么道宣律师硬要说它是大乘戒?
请问,我们是不是求佛受戒?佛的戒体是小乘的还是大乘的?是大乘的。授到我们身上了,以戒自护,你受你解脱,他受他解脱,所以叫别别解脱,各各得佛受用,得戒的受用。对于我们身上来说,是大乘还是小乘的?是小乘的,但是这个戒的来源是大乘的,戒的本身也是大乘的。五戒也是这个道理,从五戒本身来说,它属于小乘,但是这个戒体是大乘,而且戒的来源不单单是大,也是大方广,是圆妙,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学南山三大部最难的部分就是道宣律师讲的法身德,一般人是不懂的,没有圆教的见是听不懂的。比如按照天台宗来说,坐在法座上的人是需要大开圆解的,他对圆教的见至少要有信心。再比如六即里面的理即,大家都是平等的,都理即,但是名字即就不一样了,阐述的时候你明白了,你才是“名字即”。
虽然智者大师把圆教的理说得这么清楚,静权长老也讲得这么清楚,我们却依然听不清楚。但是不管我们听得清楚不清楚,讲者是有心的,是有所讲而讲的,这法身德是一样的,“即是金刚坚固之体,非色即色,非色非非色,而名为真善妙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妙故非色非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妙即是中,例一切法,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名为佛法,名佛法界,摄一切法,名法身藏,名法身德也。”
特别是般若德,如果说,法身是无为的话,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话,那般若德呢?“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这个德就会发挥它的功用,“名大涅槃明净之镜”,为什么要有这个镜啊?“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这一段很微妙的,天台宗主要就是修这个。法身德要不要你修?不要修的。但是般若德是要修的,般若德叫修德,法身德叫性德,性德是不增不减的。
禅宗要悟的就是法身见,所以称为祖师禅,祖师禅指的就是法身德。般若德,实际上指的是如来禅。所以天台宗里有一个术语叫止观明镜,依着般若德的净修,证法身德,思议那个不可思议,最后得不思议果。这里面还是有功用的,有修的成分的,所以我们要想进入佛的境界,这就是主要的天梯。
我们的教主就是传般若的文殊菩萨。般若利剑能断烦恼,断一切漏,断一切染。如果在文殊菩萨的般若德里再开方便,那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悲起的方便,就有窍诀。比如说建立坛城,为什么坛城里面要供八大菩萨?实际上就是把一切善妙功德微妙地聚在一处。坛城主要还是理,我们要入这个理。理入了,事才会无碍。事无碍了,理事无碍。最后才能事事无碍。
所以有事部、行部、瑜伽部的中三乘修法,很讲究的。坛城要怎么做?供品甚至有一些都是要黄金、七宝,修的人每天要沐浴三次。所以修这个法真不容易的,为什么这个法断得很快?因为一般人很难修这个,往往都是皇家富贵的人才能修这个法。
到无上瑜伽部的时候,就没有染和净的区别了,就已经不住外相上了,而是注重内在的。最主要它有窍诀,窍诀藏就是观世音菩萨负责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楞严经》的殊胜就在这里,为什么智者大师拜了十八年?因为《楞严经》第一卷就讲到这个,一路涅槃门。先是显见两种根本:生死轮回和菩提涅槃,这个明白了之后,第二卷就开始建立,讲四大、五蕴、六根,这都是依着这个见而建立起来的,然后那么多师兄弟、道友、成就者,共二十五位,出来讲他们的成就法门。然后观世音菩萨讲祂的窍诀,然后建立坛城,入修之后,越殊胜的境显现,业力也会被翻起来。“一念法具一切法”,我们属于人法界,通达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过去的业会不会显?就会显的。
The Surangama Sutra
所以《楞严经》说了五十种阴魔,唐僧九九八十一难,过的都不是外在的难,过的是他自己的难。他坚定的信心能超越自己的迷惑,就能度过外境的惑难。比如他到了女儿国,他里面的这个惑解掉了,那外面还会有惑难吗?不会有的。实际上外在的境恰恰是内在的一种检验,所以面对所有境的时候,马上要回光返照,要问自己,自己有没有安住在法上?自己有没有解决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掉了,外境只是你修行的庄严。所以一部《楞严经》能究竟成佛。
我们说开智的《楞严》,难道仅仅只是开智吗?里面有没有见、修、行、果?都是有的,而且是那么究竟的次第。事部、行部、瑜伽部全部具足在里面,直至成佛。最主要里面有窍诀,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般若德,这是修德。
智者大师亲自给我们讲了三身德,我们更加要用心去思惟。如果你会止观了,止观明镜就有了。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是指众生在有为的修法上、在渐修上是这样的,但在这句话里,请问般若德里有没有法身德?这个性净明体是因为你修,它才清净的吗?不是的,本自清净的。所以这个般若德就是顿的,六祖大师所讲的跟这个也是相应的。
拓展学习资料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