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三十八集
圆教
(三)圆教的道理
甲.无作四谛
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丙.称性六度、十度
丁.不思议二谛
戊.圆妙三谛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三十八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30:38
佛陀在吠舍离的时候,有一次入城乞食,看到一位贵如王子的小伙子鞞罗羡那,佛陀跟阿难说:这个小伙子耽沉在色欲享乐当中,不久就要死了,死后堕大地狱。阿难尊者不忍心,就去劝化这位王子,于是发起了这部经典 —《佛说出家功德经》。
无论这一生如何富贵,如果没有正思惟佛法,没有修习佛法,都会空过的,而且在有漏的世界播种了轮回的业种,最终会收获苦果。
若复有人满百劫中,余方出家修持净戒。若复有人,于阎浮提,出家持戒,一日一夜,乃至须臾,清净出家,于十六分彼百劫出家持戒,十六分中不及其一。此毗罗羡那,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
--《佛说出家功德经》
在这部经中,佛陀说:在他方世界满百劫勤苦修行,不如在娑婆世界清净出家一日一夜功德的十六分之一。而且这一日一夜出家清净身心的功德,可以二十劫中常在人天善处,受胜妙乐,二十劫不堕落三恶道。
如果我们没有学习圆教,佛陀纵使这么说,我们也很难信。现在我们对佛陀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确确实实就会生起信心。
佛陀说不仅自己出家功德大,帮助他人出家的人功德都是很大的。阿难尊者又请问佛陀:
若当有人放人出家,若有出家者,任其所须,得几所福。佛告阿难,汝若俱满于百岁中,问我此事。我以无尽智慧,除饮食时,满百岁中,广为汝说,此人功德,犹不能尽。若有于此沙门法中使人出家,若复营佐出家因缘。于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岁,说其福德,不可穷尽。是故阿难,汝满百岁,尽寿问我。我至涅槃,说此功德,亦不能尽。
--《佛说出家功德经》
同时,阿难尊者也问了如果阻碍别人出家呢?
佛告阿难,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设有欲坏出家因缘者,应善观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缘此罪业,堕地狱中,常盲无目,受极处苦,若作畜生,亦常生盲。若生饿鬼中,亦常生盲,在三恶苦,久乃得脱。若生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
--《佛说出家功德经》
破坏他人出家的人,不仅在三恶道里是盲人,投胎在妈妈肚子里就是盲人。因为障碍别人出家就是障碍别人学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
佛日清凉宝
我们数不清自己有多少世界,我们也是百界千如,比如我们现在在听法,法喜充满,当我们的心明亮起来的时候,我们的世界都亮了,百界千如都亮了。所以如果有人送你出家,或者助缘成就你出家,这个人的福德说得完吗?说不完的。
障碍别人出家的果报就是生生世世无目,而且这个人在轮回路上所做的所有罪业,你都有份。反过来,如果你帮助别人出家,别人做的所有功德也都有你的份。
所以我们的命运是不定法,佛教不是宿命论,佛教不仅仅重因果,更重因缘。所以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佛陀的出家是人类得以解脱的大因缘,是阎浮提的光明出现了,一切众生都会因为这个光明而破无明暗、得解脱乐。
佛陀出家有没有助道因缘?有一位天子叫作瓶天子,就曾经从空中传来声音提醒他:太子啊!出家时到。悉达多太子游四门睹老病死苦,甚至看到出家沙门的威仪、超脱自在,那个在他面前一晃而过的沙门,就是作瓶天子化现的。
佛陀来到人间,都需要有助道因缘,我们出家有没有助道因缘?有的,我们要无尽感恩他们。
所以我们就知道佛陀为什么在这部经典里反复说到:
出家应善观察一切身心,皆苦、无常、无我、不净。破他出家,为作留难,则破此眼。破此眼故,不见四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趣涅槃城。是罪缘故,所生常盲。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果障碍别人出家,就是障碍别人往道上去,这个罪过太重了。我们现在就要注意了,出家不是剃个头、穿个衣服就行了,出家要修四圣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还有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以及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
谓毁破他人如是出家沙门,正见因缘者。终不能得见涅槃城,所生常盲。
--《佛说出家功德经》
而且不仅仅目盲,就是眼睛不好的人,也要自己忏悔的。
印光大师的眼睛也不好,他信佛以后,做种种功德,特别去戒场服务大众,恭敬僧团;一生也是一直给别人指明道路,解答疑惑,后来印光大师的眼睛越来越亮,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出家也是要如理如法的。
时诸大众,闻佛所说,莫不厌世,出家持戒。有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善根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
--《佛说出家功德经》
我们虽然出家了,每个人也在经历春夏秋冬,也知道这个肉身是生老病死的,但是我们的心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有信心。
我们知道这世间除了假象,还有真相;除了不坚固的,还有坚固的;除了有漏的,还有无漏的;除了有生老病死的,还有不生不灭的。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出家一年的感受和出家三年、十年、二十年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当初那一念出家的冲动,或许自己还说不清楚,但是随着出家时间越来越长,内心会越来越坚定,越来越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前提是我们依止善知识,亲近于法,有如理如法的僧团。
如果一个出家人没有依止善知识,没有亲近一个好的僧团,没有把身心置于法中,我想他曾经懵懵懂懂的那一念出家心,最后会被磨灭掉的,会变得更加茫然。如果只注重出家的仪式,最终会忘掉了出家的真正内涵。
这世界有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四圣法界、六凡法界。六凡法界就是六道,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
一提到十法界的概念,我们就要知道这十法界的内容。比如人法界,里面又具足了十法界。我们到医院看看,到菜市场看看,那就是人间地狱;一个孤苦伶仃的人,就是饿鬼的状态;无记业比较重的人,心灵比较麻木的人,就是畜生的状态。
所以一法界又具足十法界,这样总共有一百,每一法界又具足十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这就千如是,众生假名具千如是、五阴实法具千如是、依报国土具千如是,这就是三千性相。
静权大师也提醒我们了,不是说读了、背了圆教的内容,就叫学圆教了。我们出家也是这样,出家僧有贤圣僧、有近道僧、有哑羊僧、有无惭无愧僧。
贤圣僧是我们皈依的对象;近道僧就是正在修行中,并朝着贤圣僧的方向发展、趣入;哑羊僧看到的是利益,他对佛法没有意乐;还有无惭无愧僧,没有向道的心,而且虽然说穿了出家衣服,但与出家并不相应。
所以佛陀赞叹的出家功德,是指一个标准的出家人,一个示道沙门,或者是一个修道僧、近道僧。为什么有这么大功德?因为近道僧为因,贤圣僧为果。
实际上这四种僧的状态,也会呈现在一个人学法的心态上。有的人对法特别相应;有的人虽然还学不懂,但他对法有渴仰之心;有的人是无所谓的心态,今天学了,明天就忘记了,而且对法产生了厌离心;还有一种人,他自己不仅不认真,还捣乱,这就是无惭无愧的心态。
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者无量过患故,出家者无量功德故。
住家者是尘垢处,出家者除尘垢处。
住家者随愚人法,出家者远愚人法。
住家者是忧悲恼处,出家者是欢喜处。
住家者是结缚处,出家者是解脱处。
住家者为烦恼所烧,出家者灭烦恼火。
住家者以苦为乐,出家者出离为乐。
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
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
住家者是流转处,出家者非流转处。
住家者失内思惟,出家者得内思惟。
住家者以财物为宝,出家者以功德为宝。
住家者随流生死,出家者逆流生死。
住家者是烦恼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
住家者为缠所缚,出家者离于缠缚。
--《文殊问经》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