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纲要》
第十六集(一)
藏教
(五)六即
1. 理即
2. 名字即
3. 观行即
4. 相似即
5. 分证即
(2)斯陀含果
(3)阿那含果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十六集
讲述: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34:28
(五)六即
5. 分证即。
(2)斯陀含果。华言为“一来”,在欲界中还有一番生死,所以叫一来。这是二果。须陀洹果时,已断尽三界见惑,到斯陀含果,断欲界六品思惑(就是在八十一品思惑中,断了五趣杂居地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的六品思惑),还有欲界的三品思惑没有断。
(3)阿那含果。华言为“不来”,从此不再来欲界受生,所以叫不来。这是三果。斯陀含果时,已经断欲界六品思惑,现在再断欲界剩余的三品思惑(就是五趣杂居地下上、下中、下下的三品思惑),并且还进一步断上八地的思惑(上八地就是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是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这是无色界四地),再向上进修,便可以证阿罗汉果了。这斯陀含果和阿那含果,名修道位。
--- 《天台宗纲要》
《天台宗纲要》,到了极乐世界我们才能学习这些,或者这个是佛陀正法时代学习的教法,我们现在就能够来发心学习。它也属于概论型的,我们先整体作一个大概地了解,之后大家再发心去学习。我们作为佛弟子,以后要多读书,包括佛陀不同版本的传记,也要去读一读,在里面找找我们的佛性。
福报大一点的,佛性找到了,这个佛性能调我们的四大,当然这是最好的,所以这个也是最秘密的。在藏教里面讲了这么多,但是还是有很多内容没有讲到的,有可能也查不到,在哪里会有这个秘密呢?有可能当你发起了大乘菩提心,品格很好,堪为法器了,要经过多少年的考验,师徒建立更深的法的关系,师父才会去跟徒弟讲这些。所以有时候小乘、大乘都了解了之后,你会发现,实际上现在泰国、缅甸保存着的一些口传的修法,就是密的部分。
所谓的大乘,佛菩萨几大阿僧祇劫在修什么?有可能还在修小乘的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我们这两天学了这个,有没有觉得很惭愧?实际上,不要说修出离心,修解脱道,老实说,我们做人都还没做好呢。佛菩萨慈悲,把我们收下来,然后有一个道场来调教我们,有吃有住的,住在这里慢慢地净化,这真的是佛菩萨慈悲啊!
乾慧地,正是三贤位。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通是外凡,故言乾慧地。性者即是四善根位。以总念处力发善有漏五阴,名为暖。增进初中后心得入顶忍世第一法,通名内凡,故言性地。此两位共伏见惑,八人者八忍也,从世第一转入无间三昧,故名八人。
--《摩诃止观》智者大师
佛法这么渊深,我们作为出家人,怎么扛起佛的旗杆呢?在末法时代,我们如果有一点修行相,第一个就是惭愧,所以印光大师称自己为“常惭愧僧”。
确确实实是这样的,我们在学习这些教法的时候,要一边念,一边惭愧。这都是我们自家的,读这些内容就像读家书一样,但我们往往还是读不懂。所以现在就要发心好好学,声闻四果是非常了不起的,佛法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佛陀一边说《法华经》,一边五千人退席,这时佛都默不作声,任他们退去;但另一方面,法华道场又有人让半个座位给佛陀,因为让了半个座位的缘故,所以转身就得转轮王位、大梵天位、帝释天王位。
这代表什么意思?大家来到道场了,我们都是尽量帮助他,让他的心安住下来。纵使他有业障,我们正好有对境了,外忍、内忍都可以修法修起来。首先就是赞叹,赞叹我们的如如不动,这是外忍;还有一种是逆的,外忍中的第二个就是有人打骂嗔恚,我们也如如不动。
所以如果我们安住在修法中,那对方还变成了成就我们修法的对境,这时候他还有功德了呢!发脾气也是的,如果你对一个修行人发脾气,功德反而还增加了,为什么?一方面修行人功德越大,你对他发脾气,他不要紧,他倒成就功德;另一方面,如果真正地于对境生起嗔心的话,这是有罪的。所以我们生了嗔心之后,马上就要有惭愧心,要忏悔。如果于佛生嗔心,于菩萨生嗔心,于大乘殊胜经典生嗔心,于法会众生嗔心,这个业障是很重的。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