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纲要》学记
第六课
(三)藏教的道理
甲、生灭四谛
第一苦谛
第二集谛
第三灭谛
第四道谛
JING
精
HUA
华
YU
语
LU
录
佛日清凉宝
诚心 · 佛的大悲愿力
我们学这些内容,有没有觉得很复杂?这是佛用衪的智慧在跟我们的愚昧做交换。如果佛把智慧中所照见的告诉你,你却不愿意学,躺在愚痴的沙发里,就念一句佛号。这可以吗?
没有这些的时候,一句佛号很好,但如果有人在说法,就要听法。拿一句佛号来挡说法,这叫谤法。有人现前来给你开智慧你不要,你就守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意思?阿弥陀佛这个果是很丰富的。果从哪里来?就要从这些因地里来的。
我们为什么苦?就是被逼迫的。逼迫后面的原动力就是业力。业力从哪里来?就是从我们的见地里来的。
嗔是轮回最大的动力,地狱的猛火很多都是由嗔点起来的。有嗔心,连欲界都出不了,更不要说三界了。
我们说灭除见惑、思惑,实际上我们连见、思惑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就是不需要灭见、思两惑的。只要有诚心,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求愿往生,佛就来把我们的惑业带着,用功德做我们的莲花,带我们去极乐世界。所以很多人就说,幸亏佛愿力大啊!
佛日清凉宝
天台五祖章安灌顶大师
只论见地 · 不问行履
云居山有一副对联,叫:过此门不许你七颠八倒,到这里那管他五眼六通。就是说,禅门里只论见地,不问行履。有时候修行有境界,还要舍,还要分析它,建立佛弟子的见地。见地从哪里来?从听经闻法中来。
所以禅堂也是要有善知识的。善知识是清楚的,他会教你。就像念佛的人一样,念的人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教人念佛的人都得懂。什么都不懂,教别人念佛,这叫“一盲引众盲”。
如来出现亦复如是,兴大法云,雨大法雨。有大法雨,名为能灭,能灭一切众生烦恼;有大法雨,名为能起,能起一切众生善根;有大法雨,名为能止,能止一切众生见惑。
--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日清凉宝
破见思惑 · 戒定慧
静权大师在这里说:世界上最利根智慧的人,还不能超出单四见。哪单四见?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虽然这些见都不究竟,但只有佛能看到它的不究竟,世间人是看不出来的。
所以要破见、思惑,实际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好在佛有戒定慧来接引我们。如果没有佛的戒定慧,没有佛的大愿力,我们能跑出三界吗?跑不出的,我们连欲界天都跑不出,幸亏就是佛来接引。
释迦牟尼佛大愿:
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十大劫中,以欢喜心感受无间地狱痛苦。
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于旁生、饿鬼、贫穷夜叉、困苦众人中感受各种痛苦。
道谛就是药,能对治我们生死轮回的病。佛陀给出的药是非常精炼的,依着四念处,就可以证阿罗汉果。
四念处里,一个观身不净就要修很久,就要下很深的功夫,这是我们出家人的基本功。佛陀是二月初八出家的,也是二月十五涅槃的,都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佛陀能放弃荣华富贵,甚至跟我们众生示现无常。
所以只要是有道心的出家人,基本上都会随身带着白骨的照片,或者在自己房间、床头挂不净观的图。特别对于年轻人,不净观的修法能很好地对治我们的贪欲。
佛日清凉宝
四念处 · 破四颠倒故
何等是四念处?
身念处,受、心、法念处,是为四念处。
-- 《大智度论》
观四法四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法虽各有四种,身应多观不净,受多观苦,心多观无常,法多观无我。
何以故?凡夫人未入道时,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
世尊告五比丘:汝等当知,有此四谛。云何为四?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愁忧苦痛,不可称记。
-- 《增一阿含经》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能一心听,诸佛实法,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若人小智,深著爱欲,为此等故,说于苦谛,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说苦谛,真实无异。
-- 《妙法莲华经》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