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YouZhuZhenShi ![]() 阿弥陀佛,过去是法藏比丘; 观世音菩萨,过去是正法明如来; 都是跟正法有关系的。 那么,法到底给予什么样的人呢? | ![]() |
如是境界
Part One
声闻缘觉虽然出世间了,但还没有达到究竟的圆满。菩萨虽然发起菩提心,能分证法身了,但是直到等觉菩萨才位近极果。只有佛陀才是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
所以佛陀入无量亿处的定,定中的光明遍现一切世界——上至诸佛,下到一切众生,乃至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无量无边的众生。
追随佛陀的弟子们也都看到了如是的境界,无论是弥勒菩萨,还是声闻众,都生起了好奇心,闻所未闻,睹所未睹,大稀有事。他们只有请问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这是何因缘?所以《妙法莲华经》就是在这样的高度下拉开了序幕。
佛日清凉宝
心心相应
Part Two
佛的一生都是以这样的威德力来度化众生,最后把所有有缘的众生都度到调顺、纯然的状态。佛陀就像一个农民,从春天的播种,夏天的呵护,到了秋天,果实的香气飘满大地的时候,农民满心欢喜地坐在田埂上,看着金灿灿的果实,内心充满着收获的幸福感。
佛陀讲《法华经》就是这样的因缘,所以祂才会安住在佛陀本然的光明当中,遍照一切,弟子们跟佛的心相应了,所以也能够遍见一切。
但是当佛陀以祂果地的大威德、大光明为因而要说法时,还是有与佛不相应的弟子,他们的资粮福德不足,或未破我执,或刚强贡高,所以当时五千人退席。
佛日清凉宝
制造因缘
Part Three
其实每一个道场都会这样,当大家越是法喜充满时,有的人烦恼就会越重。一个纯善之人,他有好的习气,自然会呈现出好的功德,而一个烦恼重的人,贪嗔痴就是他的常态。所以我们尽量不要给他制造贪嗔痴的机会,这也是护念众生的根基。
对于一个尝尽人生艰辛的人来说,他在佛法里找回了童心,能够在三宝面前没有芥蒂、没有防备,然后把一颗虔诚的心袒露出来,这也是一种欢喜,也是一种福报。但展露一个信仰者的虔诚也需要一个如法的时机对境,否则,对于因缘未成熟的人来说,他就会起烦恼。
所以当佛陀于如来本地要乘性而谈时,众生还是会有业障,所以弥勒菩萨亲自介绍说,“这只有文殊菩萨才知道”,大智舍利弗也是一遍一遍地跪下来请佛陀宣讲。佛陀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不可以言宣。”因为佛法越是殊胜,越是宝贵,就越是需要制造大因缘,同时,对于烦恼重的人,他的劣根性就会被放大。
而一个修行好的人会越来越感受到诸佛菩萨的威德力,众生苦难的业力对他的干扰就很小。佛菩萨虽然能看到众生轮回,但是不会受他们苦的业力感染,佛是非常自在地制造度化众生的因缘。所以我们也要增加一点悟性,越是殊胜的法会,我们越要谨慎,要在佛菩萨的大威德力中去消业障。
佛日清凉宝
以信得入
Part Foru
平时佛陀讲一切法都是为了遮止众生的罪业,然而大法即将开启,《法华经》这么殊胜,主要呈现佛陀果地的威德,但同样是追随佛陀几十年的人,他们却起座离席。就像我们升学一样,你不能给一年级的学生讲三年级的书本,他读不了的。所以佛很慈悲,只有默然。
退席完了之后,佛陀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贞”是坚贞不变的意思,像收获的季节一样,稻谷个个都是饱满的,那些瘪壳的一阵风吹来就飞掉了。现有的与会众对佛陀的信心都是非常饱满的,纯真无染的,所以《法华经》是以信得入。
阿弥陀佛过去是法藏比丘,观世音菩萨过去是正法明如来,都是跟正法有关系的。那么法到底给予什么样的人呢?什么样的人能担受这个法呢?就是机缘成熟的人。
佛日清凉宝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