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之美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千古的命题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相传三国大将费祎成仙后,骑着黄鹤来这休憩,黄鹤楼因此得名。
流光飞逝,唐人崔颢登临此地,但见万里长江滚滚东流,遥想古圣先贤、今朝时弊,顿生万千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在这里寄托对大道远去的哀思,看到了茫茫人海都面临着必然的生老病死,却没有归处。他的思想境界之高,情怀之幽远,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所以这首《黄鹤楼》是一个千古的命题。相传李白看到这首诗时,大为折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
中国古人的大道文明是清晰的,他们都是悟道者,道驰天下,以道治国。所以崔颢在这首诗里,上来就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昔人是说我们的古人,他们是有这个境界的,但却已经随着黄鹤而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了。
“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个文是圣者运用这个工具来化民,来启明心志,从感官世界升华到大道无形世界,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当这世间主流已经不理解这种文的真谛,当这个文已经变成一种工具的时候,就空余黄鹤楼了,内涵和实质已经没有了。
“黄鹤一去不复返”,三皇五帝那种圣君,或者国家以“道”为主流的社会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白云千载空悠悠”,同样是在天地间,有志的人能看到纷繁的万象背后大道的统一,但是没有这种大志的话,生命就那样泛泛地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晴川历历汉阳树
“晴川历历汉阳树”,古人和我们同样是看着这个“晴川历历汉阳树”,但明白的人看就是明明历历的,两不相瞒。
赵州大师曾说,什么是佛?庭前柏子树。陶渊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豁然之间,他也是“历历汉阳树”,也能悠然见南山。故而把我们迷惑的人寻找大道的状态,比喻叫“拨草瞻风”,怎样从现象的迷乱中看到道的踪迹呢?但是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不管是自己的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都处在“芳草萋萋鹦鹉洲”之中,芳草萋萋就如我们迷乱的分别意识。
“日暮乡关何处是?” 太阳已经要落山了,但是落脚处在哪里?他只是一个游子啊,跟自己的家乡不着边际的,“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当人生的舞台到了谢幕的那一天,你的归处在哪里?死亡只是生命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的结局在哪里?这和“日暮乡关何处是”是一个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困惑,但是我们不以此为困惑,我们生命的注意点已经不再放在这里了,这才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或许只有专家学者,只有社会上良知未泯的人,才会“烟波江上使人愁”啊,还能够隐隐约约地觉得人生是不是该有一些追求,是不是该有一点终极目的?到底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在哪?
佛教的平等观
所以当一个修行人缘于这个而行走于人间的时候,他有破除重重黑暗的勇气。大道是至坚的,虽然我只是一个人明白,但是可以有天下为公的勇气,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纲领体现。
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的范围不仅仅指我们人类,所以为什么佛教徒要吃素,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说人是有佛性的,狗也是有佛性的,鸡鸭鱼都是有佛性的,所以佛教的平等观,是源自于佛性的平等观。
这个平等是没有暴力的,这个佛性不是说我要把别人杀了,我才能争取到佛性,并不需要的,你就站在那里不动,也有佛性的。虽然对我们来说它是鸡,但实际上它的佛性一点没有损失,它只是穿了一件鸡的业报衣服而已。
人类的标杆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个话题已经超越了物种,超越了地球。所以释迦牟尼佛可以肉身不存在,但是祂的这种思想给人类文明注入了光明,让我们到现在也没办法逾越祂的智慧高度。
现在我们人类再发展一千年,佛陀这句话依然是人类的标杆,给我们指明出路的标杆,让我们人类克服自身的狭隘,帮助我们处理自己的偏见,克服我们的贪嗔痴。
一个觉悟了的人,一个学佛有感受的人,会自然而然对佛产生感恩的心,佛的生命已经圆满了。虽然芸芸众生对祂磕头膜拜,但是祂早超越这些了,这只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去感恩佛陀,顶礼祂。
不仅仅顶礼一个形象,实际上我们在顶礼的是一个做人的高标准,人有了高标准,自然会很快速地进步。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