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左持利剑烦恼断 右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共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五台山全景图》简介
上图为古文殊寺法堂内的壁画《五台山全景图》,壁画总面积21平米,高3米,宽7米,由十二位技艺精湛的佛教专业画师历时六个月创作完成。
壁画的主尊佛像是千臂千钵文殊菩萨像,周围对应的是五台山的五方文殊菩萨,以及诸天、阿罗汉和祖师菩萨像,主尊左下处是文殊菩萨化现贫女赴斋的故事情景。
其整幅作品除了精彩故事场景的描绘,画面的背景山水描绘亦辽阔深远,为故事内容创造出了相应的氛围。
此幅《五台山全景图》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独具匠心,富丽堂皇,内容新颖,构图创新,彰显出了独一无二的和谐有致、色彩华丽的特质,完全呈现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风貌。其中山的画法运用了中国画传统技法——青绿山水画风。山峦外沿,装饰性极强,力求表现出一种层次和变化,使得整个画面显得富于变化和壮阔。
《妙法莲华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此幅作品,颜料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纯天然矿物颜料绘制,这些天然的原料不但令整幅作品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同时也保护壁画不褪色,延长了壁画的寿命。
文殊菩萨,梵名Mañjuśrī ,音译为“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法王子”。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无上圆满智慧的象征,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
壁画的主尊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师利菩萨圣像,出自《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经典中记载:“毗卢遮那如来法界性海秘密金刚界莲华台藏世界海,于中有大圣曼殊室利菩萨,现金色身,身上出千臂千手千钵,钵中显现出千释迦,千释迦复现出千百亿化释迦”。
经中说,文殊菩萨于“毗卢遮那如来法界性海秘密金刚界莲华台藏世界海”中,现出千臂、千手、千钵,钵中又显现出千尊释迦佛,同时每一尊释迦佛又现百千万亿身。
五台山亦名清凉山,是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在佛教中也是地位极高、世界佛教徒心之向往的修行圣地。中国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据经典记载,佛说东北方有山曰“五顶”,佛陀的左胁侍——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驻锡于此。而在历史记载中,诸多祖师也于五台山居住、修行,并获得成就,五台山也是佛经中有明确授记的地方。
《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因此,常有世界各地佛教徒不远万里地前往朝拜五台山,希望能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赐与智慧和福德,五台山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文殊菩萨应化的事迹记载。
过去平等世界龙种净智尊王佛
此幅《五台山全景图》微妙精湛,于诸多细节处可见。在全幅的主尊千臂千钵文殊菩萨的宝冠之上有五方五部如来,在五方如来的中央毗卢遮那佛上方,有龙种净智尊王佛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两尊。
经中记载:文殊菩萨于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早已成佛,号龙种上如来;现在在北方常喜世界,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以菩萨身,化现在此世界;未来于南方离垢心世界成佛,佛名普现如来。
在《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中有云:“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名平等,无有山河、沙砾、瓦石、丘陵、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软草如迦陵伽。龙种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转法轮,教化成就七十亿数诸菩萨众,八十亿人成阿罗汉,九万六千人住辟支佛因缘法中,其后续有无量声闻僧。迦叶,龙种上佛寿命四百四十万岁,度天人已入于涅槃,散身舍利流布天下,起三十六亿塔众生供养。其佛灭后法住十万岁,龙种上佛临欲涅槃与智明菩萨授记莂言:此智明菩萨,次于我后,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号智明。迦叶,汝谓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
龙种上尊王佛,又名龙种净智尊王佛。大乘佛子在受戒时,端秉一心,遵照佛典,投诚祈请释迎牟尼佛为得戒和尚、文殊菩萨为羯磨阿阇梨、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梨(阿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教以戒子忏悔三世罪业及发大愿。
而关于奉请文殊菩萨为羯磨阿阇梨,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即如是记载:“谓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尚,龙种净智尊王佛当为羯磨阿阇梨,未来导师弥勒佛当为清净教授师”。
龙种净智尊王佛,即龙种上尊王佛,也就是文殊菩萨。
现在常欢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文殊菩萨,现在他方世界如来,以菩萨身,化现在此世界。《悲华经》云:“宝藏佛言,汝作功德,其深甚深,愿取妙土。今故号汝名文殊师利,在北方常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今犹现在,闻名灭四重罪,为菩萨影响释迦耳”。
同样,《央崛摩罗经》中也记载:“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此去过四十二恒沙上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在世教化,此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
未来离垢心世界普见如来
在《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曹魏代失译人名)、《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西晋竺法护译)、《悲华经》(北凉昙无谶译)、《大乘悲分陀利经》(失三藏名,今附秦录;为《悲华经》的同本异译)等四部西晋至北凉的汉译佛经中,文殊菩萨的未来佛号是“普现如来”。同样,在《佛说佛名经》(北魏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唐代实叉难陀译)、《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唐代不空三藏法师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唐代不空三藏法师译)等四部北魏至唐代的汉译佛经中也记载文殊菩萨的未来佛号是“普见如来”。
以上诸多佛经记载文殊菩萨未来佛号“普现如来”,其所成就的佛土为“离垢心世界”。
如《大宝积经》所记:“文殊菩萨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佛国,当来成佛,号普现如来,其佛土在南方,号离垢心世界、无垢世界、清净无垢宝世界”。
又《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云:“未来十方忍世界弥勒如来,未来离垢心世界普现如来……”。
《大乘悲分陀利经》中记载:“宝藏如来因第三王子能为一切众生自作妙胜大意而取妙庄严佛土,授予其曼如尸利的名号,预言未来过二恒河沙数阿僧祇,开始进入第三恒河沙数阿僧祇时,此娑诃世界并入南方净无尘积世界,曼如尸利在严净的净无尘积世界成佛,号普现如来”。
文殊菩萨成佛后的国土特点
在《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中,有云:“佛言:假使族姓子悉能晓了知是尘数佛国多少,不足言也。文殊师利明眼所睹十方佛土,所见过是尘数之国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万倍”。
又记:“普现佛国菩萨之数,喻如积尘满十方界;无量寿佛菩萨声闻比数多少,如一尘耳。又普现佛寿命无限,取譬言之,破碎十方三千世界皆使作尘,布散此尘过千佛国,乃着一尘,周匝十方而尽其尘......普现如来以劫之寿当一尘耳,计尘之喻尚不足言。欲知其要,如虚无边,年寿劫数无以比焉”。
释迦牟尼佛说,如来的神通智慧,三达无碍,预言文殊师利菩萨所成普现佛的寿命,及其佛土的菩萨数量均远胜西方无量寿佛及其安养世界。文殊师利菩萨亦有愿:“如我所见十方无量无数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世尊,而彼诸佛所有佛刹功德庄严行相之类,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刹中。”
普现如来功德,普现十方无限国土,若得见普现如来或其光明者,都会成无上正真之道。释迦佛陀在世或灭度后,得闻将来普现佛名号者(除入灭志、得道迹者以外)也会得到成佛的授决,然后成无上正真之道。
五方文殊菩萨之表征
五台山并非是一座山,而是由五座山峰环抱的整片区域。五台的五峰,即寓意“如来五智”,是五方佛五智如来的表征。
五台山的五个台分别为东台、南台、西台、北台、中台。其具指: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 中台翠岩峰。一代文宗元好问曾对五台山作此惊叹:“此景祗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东台 | 望海峰 | 聪明文殊菩萨 |
南台 | 锦绣峰 | 智慧文殊菩萨 |
西台 | 挂月峰 | 狮子吼文殊菩萨 |
北台 | 叶斗峰 | 无垢文殊菩萨 |
中台 | 翠岩峰 | 儒童文殊菩萨 |
除了印度的菩提迦耶金刚座,五台山在佛教中又称为第二金刚座。因此五台山不仅在中国是佛教圣地之首,在世界佛教徒心中地位也非常高。
在《文殊大士灵应录》序言中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超四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可见能于五台山礼敬文殊菩萨的功德是多么的殊胜。
文殊菩萨 无量诸佛之师
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
十方诸佛皆由般若智慧所生,非般若智慧不能成就佛道。经中说,文殊菩萨乃过去无量诸佛之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大乘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
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闻名见像 百千劫中不堕恶道
在《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说 : “若闻文殊名,或见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若称念文殊,设有重障者,不墮阿鼻极猛火处,常生他方清净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忍”。
古文殊寺前缘
在此幅《五台山全景图》的主尊左下处,有文殊菩萨化现贫女赴斋的故事情景,这一事迹就是古文殊寺的殊胜前缘。
文殊菩萨曾化现贫女乞食应供的故事在五台山内外广为流传。
北魏年间,五台山大孚灵鹫寺每年三月都设无遮斋,不分僧俗,不别贵贱,男女老幼,凡是赴斋者,皆可供饱食一餐。
一天,一位贫女带着两个幼儿和一只狗,前来寺院应供。因为身无分文,她剪下一撮头发交给寺里住持说:“我只有这些头发供养三宝了,请勿拒绝!”法师收下了贫女的供养。在供斋的时间还未到时,她因家住南台外路途较远而请求提前用斋,法师同意并给她三份食物。
贫女以狗也需要食物为由向法师继续乞食,法师满其所愿。当贫女以腹中胎儿也需要吃饭为由再次讨要食物时,遭到法师的呵斥。贫女随即而说偈言:“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然后腾身虚空显现出文殊菩萨真容,当时参加斋会的人亲眼见到了大士的圣迹,都感动悲泣、顶礼赞叹。
后来,法师将贫女(文殊菩萨)留下的头发起塔供养,这座宝塔现在仍矗立于五台山,名“文殊菩萨发塔”。
而乡邻们为了纪念文殊菩萨化现贫女应供教化众生的事迹,就在她的故居,五台山过去的正南门附近,建了一座寺庙,起名为“贫女庵”,后改称为“文殊寺”。
古寺几经兴废,唐朝时,文殊寺为女众寺庙,也叫“文殊尼寺”。文殊尼寺就是现在古文殊寺的前身。据学者缜密考证,今天古文殊寺的所在地,即是贫女庵原址,这也是现今“古文殊寺”之名的由来。古文殊寺附近的“文殊湾”、“文殊沟”等地名也千年未变,见证前缘。
推荐阅读
三光照相 万品流形 人途超急 时代虚盈
淳风久谢 浇俗濳生 爱波滔识 业雾昏情
猗欤文殊 五台腾迹 妙道乘幽 元源控寂
鹫峰遐峙 龙宫广辟 慧日舒光 慈云吐液
宝传兹日 法像斯时 瞻风侯景 梵刹开基
准绳秋子 取则迦夷 业隆千载 道盛一期
至人惠利 正觉津梁 明示衣珠 大开宝藏
伫契圆明 崇缘方广 国家隆盛 同享遐昌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