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样在这个堪忍世界里
训练我们的“心”能够
寂静、适应这种状态
·······///////////////······
达摩祖师,建好的茅棚为何又拆掉?
达摩祖师,在印度贵为三太子,祂爸爸想要祂继承王位,但达摩祖师觉得最值得追求的还是修行,看破了遂出家了。出家前,拜了一位当时最有名的长者为师,长者让祂先去野外建一个修行的茅篷。
达摩祖师身为太子,对如何建茅篷一窍不通,经过重重失败、摸索后,终于建成了。达摩祖师看着自己建好的茅篷,忽然意识到要修行,是依靠这个茅篷吗?修行最重要的是这个“心”,心要依寂静处而住,“心”能够寻找心灵寂静的方法,这才是真正修行要依止的,所以,达摩祖师又把自己千辛万苦建的茅篷给拆掉了。
这时,给祂送饭的人看到了,觉得很惊奇,看着祂好不容易才把茅篷建起来正替祂高兴,怎么瞬间又拆掉了呢?想不通,就跑回去禀报给祂师父;因为师父答应达摩祖师,如果茅篷建好了就给祂剃度;师父听后,却点头: 觉得这个三太子知道了建茅篷的真正含义。就给祂剃度了。
心的依止
02
我师父悟公上人常言:“娑婆世界,不如意事常八九;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
古人也说:夏练三伏,冬修三九。我以前跟着家人下放在农村时,离我们住处不远,原来有座寺庙,文革时遭毁,但这个地方竟修出过一位金刚不坏身,据说还是位居士,他是解放战争时逃兵难躲到这寺庙里来的,就在这里刻苦修行。听年纪大的人讲,夏天再热,正中午时他跑到太阳下去打坐,晚上跑到菜地里去打坐喂蚊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圆寂之后肉身不腐,直到寺庙毁坏,这个肉身自然也难保。
佛陀给这个世界取名“娑婆世界”,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堪忍世界”。怎样在这个世间“堪忍”? ——“忍”有四个状态:从强迫的忍,进一步修到不是很难过,能够完全受得了,这个“忍”已不是很烦恼了,最后达到连“忍”的感觉都没有。这种修行是要自己摸索的,师父也可以传,但你自己也要去实践、去摸索。
比如在我们庙里,晚上你在这边坐下来,你别想着这是寺庙,“哦,富丽堂皇的一个地方”,你可以观想这里是个废墟或是一个乱坟冈,或是一座千年古刹,荒芜人烟,一片破败,“我”就坐在这个废墟里。一这样想的时候,心就很容易静了下来,非常安静。
过去老禅师有个比喻,就像很老的一个香炉,很久没人点了,冷冷的灰,就那种状态。明明你住的是一个好屋子,却坐在里头观想:这是一个漏风漏雨的破屋子,如此观想,会有一颗什么“心”呢?
这个“心”就非常容易引发一种“无常”的状态。另外,当你这样去想时,同时也超越了你对身体的这种执著,因为你想着既然这座千年古刹都已是一片废墟,那这个身体又会怎样呢?你对这个身体的执著会自然减少。
如果真的为了求道,睡在路边或在一个露着天的风雨都不遮的地方,这个道心自然就会提高起来。如果睡在五星级宾馆里,那就是放逸的心。为什么“受八关斋戒的时候不坐卧高广大床”? 就是要戒除放逸的心。
毋庸讳言,修行是非常耗时间的。所以,修行要有一个暇满难得的人身,这个人身要有充裕的时间,物质少不要紧,但不能没有时间,即便再富贵,若没有时间还算个穷人哦。一定要给你自己时间,欢喜修行,安贫乐道!
“道”的传播仰赖人,比如一个古建筑,若知晓它的人没有了,也会成为一个千古之谜,更不要说这个无形无状的“道”了。
— 摘自传喜法师开示 —
·······///////////////······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