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上篇 生命的议题
一、看破“无常”的本性
二、保持正觉 如沐春雨
三、滴水入海 心心相印
四、美在月光里行
五、“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六、“妈妈生了弟弟,哥哥哭了”
七、生命的追问
八、冰对水说
九、装藏心灵世界
十、智慧,是一种能量的传递
十一、孝心天堂
十二、“你是谁”
十三、“我,就是惑业”
十四、孔子“苦”中的境界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上篇 生命的议题
十四、孔子“苦”中的境界
孔子感叹礼乐崩坏,“知其不可而为之”。电影《孔子》,里面有几个境头很有意思。孔夫子离开鲁国,因受到卫国的邀请所以祂先去卫国。卫国国君对祂不错,说我愿意请你来传播你的学说,可以在我的国家招生,每年有六万担的俸粟,经费、人员、场所等都大力提供。
一天,卫夫人召见孔子。夫子的学生子路说,这个女的名声不好,您不能去见。可君命难违,当然祂也是有备而来。影片里的场景设计是,边上放着一个滴漏——古时的一种计时工具,孔老夫子修身养性的功夫就通过这个滴漏映衬出来。这有点像佛教里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入在“定”里身心还掌控得住。
卫夫人先来考验祂,看到祂的气很沉稳,眼神是定的,分寸保持得非常好。她说能不能教我的公子,孔夫子回答:不能,我不便留下来。为什么?孔夫子跟她说了一句重话:我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
卫夫人这时赶快下座,施“礼”相见——的确是一位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啊,值得恭敬!孔夫子这时也不得不还礼,因为她是君,祂是客。这时卫夫人又赞叹说,别人只看到你的这种苦,却鲜有人看到你苦中的境界啊!
影片的这一情节充分展现了古人修身修心的功夫。同样,我们出家人在世人眼里做和尚很苦,而真正了解佛教的都明白出家才是真幸福,可谓大自在。出家即指出离自私与占有,出离贪执与爱欲,出离世间的名闻利养,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这个世界。《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由此亦可避免“以苦欲舍苦”的恶性循环。若能觉悟到生命如幻的本质即可看破放下,从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佛的智慧,也是大自在大快乐的生命境界。
然而,倘若在这种礼仪、场景里没有看到自在、没有感受到向道之心的话,说明还没有看懂东方文化,没有看到其本质。在倡言简化生活的时下,这些真就成了虚礼客套、繁文缛节也未可知。去印度朝圣几乎是每个佛弟子的向往。而印度也往往被贴上了贫穷落后、脏乱差的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度的社会生态恰恰反映的是生命的另一种真实。若依修行者的角度看,他们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信仰,因精神信仰而焕发出的那种超然、灵性,不为物累、人天相应的境界,反而是这个千疮百孔的地球上一个难得的平衡点。正是由于这批人的存在,或说正是由于修行人的这种庞大精神力量,对全人类所释放出的这种精神气场也在很好地平衡着这个越来越物化的世界。
生态文明呼唤着人类走向。有人说,工业文明本身即是一种疯狂的宗教。到欧洲尤其感受到这一点,所谓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中精神的力量是极少的,所以近代以来他们上帝的信仰也越发淡薄了。而这样的生命所释放出的精神空虚、枯燥与极端,对整个世界的破坏力量却越来越强大了。
如果没有对物质和精神的双向考量,仅从表面有时还看不到真相,看不到真相则会引发失衡;现代社会精神境界的荒漠化,即是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的一个结果。然而,古老的佛教依然呵护现代心灵,帮助我们依缘起性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了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无穷改造和对自身欲望的无休止夸大追逐中,越来越发现这是一条有去无回的单行道。而我们的使命是发现中道,求取平衡,将心灵的觉悟、道德的提升、精神幸福视为终极目标,戒恶修善,修身积福,而不再沉溺于没完没了的物质享受里不能自拔。所以,唯有懂得生命何其脆弱者,才能真正懂得生命何其尊贵。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子每天“三省吾身”,孟子则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种内省内求,不仅是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也可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正是这种内敛内求,才避免了因征服自然而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假若我们能沉静下来,假若真正懂得了这个文化,懂得了生命的价值,懂得向内看,能去自我观照、自我反省、自我改造,那么这一切的纷扰都将变得清晰而简单。
那什么是进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到寺庙里去,要去体验佛法?毕竟几千年积淀下来,佛法的精神力量是甚深博大的,祂既可引领着我们心灵的方向,也可教导我们要坚守世间的一份良知。所以我们不必等到绝症折磨时才来观察人生,未雨绸缪,依照佛陀的教法此时此刻即可探寻生命的活法。我们的生命为什么会苦?因为我们没有契入到生命本体里来。一边肉体在活着,一边是心灵沉睡的生命流浪汉,如同行尸走肉,自然苦海无边。
因而,我师父常说:修行的苦是了苦之苦,这个苦是有意义的,而轮回的苦是没有意义的。修行虽难,但这个人生方向是对的,若想修行觉悟的话,至少要不怕难,因为轮回更难。轮回的苦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们要了苦。
很多老和尚即使不讲经说法,但一看到祂那清澈如孩童般的眼神,祂的手一触碰到你的脑袋,就像奶水一样汩汩地流进了你的身体——“你做事业忙碌不堪,吃不好睡不着、心烦意躁、焦虑不安、苦闷抑郁”,而祂那安定的气息,仿佛一下就把你给带安定了。这种精神力量或说证悟的能量倘若减少了,我们追求出路的希望就很小了,对整个社会损失无疑是巨大的。精神上倘若失去了依怙,单纯追求物质,世界危机亦将如影随形。因而,在享纳物质财富的同时能够回光返照是很重要的。只有当心宁静下来,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精美物质世界才真正得以呈现,才真正能够彰显其存在的价值。
看着那些花草,常常我也在想:它们生长于天地之间,叶子朝着天,根扎在土壤里,最后都开花结果了,而我们人这么高级的一个生命,倘若因为不懂得天地大道而没有达至生命的究竟圆满,岂不是最大的遗憾!
然而,看破放下还是有目标的。一个世间的看破者或是苦行僧,祂的生命其实已经超越或是升华了,是基于对这个无常且无自性的物质世界的深刻洞察,而绝非无聊的自虐。所以看破放下,也是升华成长的智慧方法。
那怎样升华?佛教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就是方法。倘要真正去完成洞见真理这一终极目标,必然要经过理性的抉择与思考。
因而,无论三教九流还是三百六十行,中华文明都是指引我们往高处走,从低维向高维生命进步的。高维世界涵盖低维,低维世界是生灭不定的,而高维世界是稳定、不生不灭的。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即超越时间空间的障碍——求生极乐世界,亦为此意。所以,无论从佛教的角度还是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讲,这都是一条古老的移民之路。
就像一位明君,如果修养很好就能德化一方,造福于民。修行,也会越修越柔软,修到后来跟这个世界就完全融为一体了。佛是这样修的,阿弥陀佛也是这样修的,正报依报全部成就了即是极乐净土——佛的世界亦可显现为物质世界,然后众生亦可生在佛的功德世界里。
像我们刚刚起步还有些陌生,但只要去闻思修,日积月累,渐渐地就轻车熟路了。禅宗里常用十幅牧牛图来作比:刚刚牧牛的时候,牛在哪还找不到,隔着远山之外听着牧童的笛声,就像我们知道佛教好,但佛教到底好在哪,不知道;渐渐地,能看到牧童的影子、牛的影子了;再来,不单单看到牛,还能接触到牛了;而后不单接触到牛,还能拿到牛的缰绳可以骑在上面,开始牧牛了;再到后来,才渐渐清楚,牛吃草,已经不会去吃庄稼了;放牛的人,这时唱唱牧曲,欣赏风景,最后人牛双亡,物我两忘。
“对立”,完全被打破了。试想,那是多高、多美的生命境界!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