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释说》整体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对人类生活、心灵从时间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探讨。
书中摘选精编自传喜法师应邀赴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所作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内容,全面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脉络渊源,详细地解读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从衣食住行细微处入手解读民族文化传承之路,是通俗易懂、乐趣横生、不可或缺的一本传统文化类的益书。
第七篇 “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
引言
一、天地大道 你知道什么
二、“求知”,要“求”什么样的“知”
三、“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
1. 知“道”不知“道”
2. 道德信仰抉择出人生价值
3.“心”,是我们这个生命的主人
4. 我们忘记了“头上三尺有神明”
5.“缘起性空”,依此敲“道”的门
6. 郴江本自绕郴山
四、“道”的人格化
五、答问录
1. 觉悟比方法重要
2.“道”就是我们人性的回归
3. 儒道佛“三教”的指向
4. 真实存在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第七篇 “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
五、答问录
2.“道”就是我们人性的回归
听众:感谢法师给我们开智慧,我有两个问题:一是佛教里讲顿悟和渐悟,我想问的是在您顿悟时,是一种什么精神状态?顿悟和渐悟的关系是什么?二是“迷”和“悟”之间的关系,人活在世间,佛也在世间,在世间必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那么“迷” 和“悟”之间该怎么处理?谢谢法师!
传喜法师:好,他讲的“渐”和“顿”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很好。举个例子来说:“渐”,就像我们肚子饿了,在我们郑州买了五个烧饼,吃了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这就是“渐”,吃到“最后一个”吃饱了,这就是“顿”。“渐”和“顿”就这个关系。
我们的人生都在不停地成长,从量变到质变,成长就会有新的高度。刚才的比喻是为了形象好理解,而从“道”的角度来说,“道”不是烧饼,是无形无相的,有“向道之心”,如钻木取火,功夫用到深, 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开”的时候比吃烧饼还简单;若“没开”的时候,比吃烧饼难,叫“蚊子叮铁牛”,“开”了之后就太简单啦。“开悟”比赚钱,比吃烧饼、面条都简单。但在没开悟之前需要一个积累, 首先要有一个“向道之心”,这是关键。
有个师父认为自己没有开悟,心想:“我要开悟。”他找到这个开悟的师父:“师父、师父,求您啊,达摩祖师西来意是什么? ”
达摩祖师就在我们河南,试想:达摩祖师为什么要千山万水从印度来到中国?他传进来的是什么?那“达摩祖师西来意”到底是什么呢?
这位师父就跟那位徒弟说:“等你一口把这个洞庭湖水都喝完的时候,我再告诉你。”
这比吃烧饼难吧?
为了喝洞庭湖水,他悟啊、悟啊,“我怎么能一口把它喝完呢?”
悟了好多年,忽然明白了,来找师父:“师父、师父,我一口把洞庭湖水喝完了,请告诉我答案吧。”
若真的悟到了“一口能把洞庭湖水喝完”,那答案就在其中啊。
所以 , 中国人的这个智慧真的很神奇啊!
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大厦里,请问:我们人跟大厦比起来谁大?那这个大厦在我们郑州来说,是大厦大还是郑州大?
我们人跟大厦比、跟郑州比,这是在肉体的状态里比。那我请问,说要开悟,怎么开悟?在“迷、悟”之间怎么把持?
同样的道理,哪一天能一口把郑州吞在肚子里了,我再告诉你。慢慢啃吧,比烧饼难啃哦,就这个大厦就够你啃的,有没有机会一口把郑州都给吞了,通过什么啃?是必须要跳过那个障碍的,肉体跟它比,比不过这个大厦,那怎么还能跟郑州比呢?什么比郑州大?你的“心”啊!
我们做人,当脚跟站在你的“心”上来做人的时候,当这个人有主人的时候,就有本事“气吞山河”。
当气吞山河的时候,还能够做丢人的事吗?还能做辱没老祖宗的事吗?还会做辱没我们炎黄子孙的事吗?不会的,因为理性已经驾驭你的生命了。
“道”就是我们人性的回归。当这个社会中,“人性”都回归了, 中华民族就有希望了。这个社会上,就怕走的是行尸走肉,社会在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我们在座的,今天如果明白了一些,虽然是星星之火,但对于我们中华文明的道统,对我们人的影响力来讲,要有信心,因为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文化释说》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