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释说》整体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对人类生活、心灵从时间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探讨。
书中摘选精编自传喜法师应邀赴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所作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内容,全面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脉络渊源,详细地解读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从衣食住行细微处入手解读民族文化传承之路,是通俗易懂、乐趣横生、不可或缺的一本传统文化类的益书。
第四篇 东方文明的庄严人生——慧日问道
引言
一、关心他人为重
二、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智慧
三、寺庙如同学校
四、传承文化之“道”
五、“迷失”与“去我”
六、除“恶”修心
七、造福社会源于健康的心灵
八、佛的世界观
九、找回自己
十、用东方文明的智慧探索宇宙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第四篇 东方文明的庄严人生——慧日问道
四、传承文化之“道”
记者:有人讲,和西方比较,我们不仅在经济上不如人,在道德、文明程度上也不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您也多次去过西方,看到了西方文明,您怎么评价这些?
传喜法师:我到过西方,西方社会确实很发达,但我们应当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回望人类的进程,在中华传统文化昌盛的时候,我们在人类历史上曾长久处于人类文明领先的高度,甚至那些外国人要到中国来留学、定居、移民,以到中国来能做个一官半职,引以为傲, 到中国来曾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
在中华文化断层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个体修养上有时也比不过西方人,这是因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工业革命还是科技革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进步和发达的同时,他们没有抛弃几千年的祖先文明。
记者:而中国恰恰抛弃了?
传喜法师:我们有迷失,这是因为我们丢掉了很多祖先文明。
记者:从根源上讲,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根本差异到底在哪,仅只是文化吗?
传喜法师:东西方比较的话,最大的差异还是文化的差异,最主要的还是我们抛弃了自己的祖先文化,是这个形成了最大差异。
记者:您把这种文化称为圣贤文化?
传喜法师:对,圣贤文化。
记者:您一直在讲“弘扬传统文化”,有时您会讲“道统”, 这两个词汇,我弄不清,“文化”和“文明”是一回事吗?
传喜法师:“文化”总体上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者的总和,但也特指精神财富方面,文化可以偏重反映在某一层面或者某一方面,也可以指人类活动的某种现象,这些现象有时也被称为文化。
应该说,“文明”是更道德、更正面的方面,比如像烟草这种负面的也有文化,酒也有酒文化,甚至赌博也有赌博文化。从这个角度上说,二者不能划等号,文化有时候不一定是文明的。
记者:我们要弘扬的到底是“文化”还是“文明”?
传喜法师:在文化的思维中抉择出正确的行为,这是一种文明。
记者:您刚才讲到:这么多年来,您没有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好的东西?
传喜法师: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是祖先的智慧精华,但是子孙不肖,是我们没学好。
记者:您刚才提到“道统”,今天中国文化中“道统”还存在吗?
传喜法师:现在虽已不是主流,但不代表“它”不存在,乃至冥冥之中都存在,我们应该传承文化之“道”。
记者:两千多年前,孔子问老子,老子似乎回答已经“不存在” 了,那么今天还会有吗?
传喜法师:这是比例问题。如果大街上十个人都知“道”,那是说社会上都存在;如果十个人里有九个人不知“道”,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不是主流了。
记者:就是我们讲的“一脉相承”的一脉。
传喜法师:中国的仁人志士,作为一个贤者,在通达了这种智慧后, 他肩负着社会责任,他要“力挽狂澜”,“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一个贤者的勇士精神也正在于此。
记者:我很好奇,这“一脉”到底存在于书本还是山野,还是在您宗教历代的师承、口耳相传中?
传喜法师:经典当中肯定是记录了,传承上需要人去点拨、去发扬, 去为我们解读引导。所以,“师”叫“传道”——“传”书本里面文字的精华要义;“解惑”,让大家拨云见日,能够去领会体验;乃至“授业”,帮助大家“身心灵”合一。“师”,其实就是做这些事情。
记者:既然它一直存在着,今天的“人”为什么却在堕落呢?
传喜法师:因为“道”是形而上的,一个人对形而上的认知是漫长的,很多人在还没有认识“道”之前,有可能他所接受的更多的是“非道”的,就是不符合于“道”的东西。
记者:“道”为什么离“人”越来越远,是“道”的问题还是 “人”的问题?
传喜法师:人的问题嘛。“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在那里,就像时下流行的那首诗:你来或不来, 它就在那里。
记者:法师这样讲的话,有它积极正面的意思,就是在鼓励大家。
传喜法师:是,“果实”还在那里,关键你要有采摘这个果实的智慧和勇气 !
记者:问题是芸芸众生去哪里求“道”呢?
传喜法师:我们所讲的“道统”就是这样,“道”有传承。“儒释道”, 就社会意义而言就是为了“传道”。如果天下都通达“道”了,“儒释道”就不必存在了。
正因为天下茫茫然都不知“道”,所以,儒释道才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就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记者:我依然很好奇,知“道”的人,为什么不出来积极地像歌星开演唱会那样去弘法、弘道呢?
传喜法师:因为一个知“道”的人,他首先自己要修“道”。
记者:“道”会退转吗?
传喜法师:“道”不会退转,是一种自然存在,但是修道的“人”会退转,人是一个综合现象。
“道”是不生不灭的,像一个规律一样,但是学习规律的人,有可能会退转。他认知,他学习,他训练自己跟“道”合一,一旦“合一”了,他确实会跟天下大同、跟生命是同体关系,佛教里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当他要把“道”告诉给大家的时候,就有理论、有对机、有因材施教,就产生了“教”、“方法”。本来“道”是不可言说、无形无状的,但当“道”的体验者来告诉大家的时候,他会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这就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语言文字了。
记者:“道”既然这么难,我们要求教师去“得道”、“传道”, 是不是已变得很苛刻了?
传喜法师:不是。这关系到我们的重视程度。
如果我们认为这个比黄金石油更有价值,人还是可以领悟“道”的。石油在地下那么深,都能从石头里挤出油来,石油使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但同时又带来战争,是“利”把人从“道”中带走了,“利”是暂时的,“道”是永恒的。
如果我们知“道”,所有一切生命的核心就是“道”,如果没有“道”, 再好的技术乃至发达的科学,都会沦为人类自我毁灭的“因”;如果我们能正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现在这个时代要想让老师们明白、让大家明白,还是可以做到的。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文化释说》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