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释说》整体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对人类生活、心灵从时间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探讨。
书中摘选精编自传喜法师应邀赴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所作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内容,全面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脉络渊源,详细地解读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从衣食住行细微处入手解读民族文化传承之路,是通俗易懂、乐趣横生、不可或缺的一本传统文化类的益书。
第四篇 东方文明的庄严人生——慧日问道
引言
一、关心他人为重
二、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智慧
三、寺庙如同学校
四、传承文化之“道”
五、“迷失”与“去我”
六、除“恶”修心
七、造福社会源于健康的心灵
八、佛的世界观
九、找回自己
十、用东方文明的智慧探索宇宙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第四篇 东方文明的庄严人生——慧日问道
三、寺庙如同学校
记者:在我们看来,佛教本身就是教育,寺庙当然也是学校嘛, 佛教的这种教育具有什么特点?法师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寺庙的这种教育方法?
传喜法师:寺庙如同学校,大家共同在里面修习。佛教讲每个人都有佛性,而且内有佛性,外有真理,内外佛性的这个真理之光遍布一切处,缺乏的是你自己对它的认知,所以要想认知它,首先要安下自己的“心”。
佛告诉了我们方法,比如“身”要守“戒”,“口”要去念智慧的法语,“意”要去忆念、思维法语的真谛。在修习的过程中, 每个人怎样得利,各有不同。所以,不同的寺庙就有不同的气氛, 古称“家风”。
因为每所寺庙的教育者,自己得到佛法利益的角度各有不同,传播的手法也不一样,所以每座寺庙就形成了不同的家风。
记者:您弘法这些年,您的教育心得是什么?
传喜法师:古人是很吝啬语言文字的,老子一生就留下五千言, 孔老夫子留下的也不多,儒家的《孟子》七篇三万五千言,就算很多了。中国的现状是,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已是山水朦胧,不识庐山真面目。我也嫌自己太婆婆妈妈,很多时候是要把它掰碎了、嚼烂了,和大家一起慢慢去理解老祖先讲这个话的意思。其实我们往往仅懂得意思, 离修行还是有距离的。
现在要在概念上去推广,告诉大家佛教不是迷信,佛本身就是智慧。佛是佛陀的简称,指释迦牟尼佛,也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佛教特别提倡智慧的观念,智慧在中文佛经中多译为“般若”,大家不能简单地把佛教视为迷信。现代社会依靠智慧来发展,智慧在佛教中是十分神圣的。
当前我们弘扬传统文化,侧重点跟古人不同。古人一说佛教,大家都心知肚明,甚至还吟诗作画来表现、颂扬,个个心照不宣。现在你来讲解,即使掰透了、嚼碎了,许多人还不知所云呢!
记者:您会为此心生烦恼吗?
传喜法师:在跟别人讲解的时候,也坚定了我们对“道”的认知,而且在实践的时候,自己很认真、很投入。傻乎乎跟别人说的时候, 自己这颗心也在其间被净化、被温暖。当你帮助别人时,首先被温暖、润泽、净化、关爱的是自己的这颗心。佛教里说,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自利利他,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记者:这也是一种修行方式、成长方式?
传喜法师:是的。有时候帮助别人,比你个人学还要认真。就像老师讲课,学生有时候也会变成老师的动力,而且越是好的学生,越能激发一个老师自身的学习修善状态。我们理解了佛教,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同时也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观念上认知到这一点了,但在我们人生的品格、福德上还是需要增上的。
记者:很多人以为学佛是在逃避,在您这里,我看到的都是积极的正能量。
传喜法师:对。学佛就是丰富生命、认识生命、改造生命、净化生命, 恰是最积极的生命观。它不是听天由命,头上蒙块布去做人,佛教是打开心灵的窗户,认知人生事物的发展规律。佛教讲因果,因果就是事物的规律。认清因果,就是认清规律,这本身就是智慧,而且戒恶修善就是改变命运,这是多么积极、智慧、高瞻远瞩的人生观 !
记者:智慧只在佛经中吗?
传喜法师:智慧遍布在一切处,佛经只是来解释这个道理的。
记者:比如我们社会人,不穿这身衣服、不披袈裟、不读经也可以获得智慧吗?
传喜法师:每个人都有佛性,但学佛是获得佛性、保全佛性、涵养佛性最好最快的方法。佛教的教导就是集聚、总结了人类的这种智慧,并将这些教导继承下来,传播给众生。佛教承认每个人都有佛性, 每一个人都能成佛,但读经却是我们恢复佛性最快的方法,是捷径, 因为这是前人所凝结的智慧嘛。
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们的衣食住行受之于社会的恩惠, 以佛教的智慧去报答社会,这是我们生命的责任。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生命是会被影响的,个体生命会思考,有离苦得乐的本能, 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本能。这些先决条件都决定了佛教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佛教的角度看,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是我们感恩的对象,更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记者:再回到学校教育,师生关系是不是能够受一点启发?您觉得今天应该如何当老师?
传喜法师:老师很神圣,可以启迪智慧,做老师的首先要有父母心,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都能健康成长。有可能自己的孩子教不好,却可以教好几十个别人家的孩子,从他们身上得到教自家孩子的成就感。
儒家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将心比心,就会把自己所知道的这些知识传递给后人,让我们自己的生命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阳光雨露”, 把我们的生命融进这些新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这是人生很幸福的事情 !
记者:您觉得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
传喜法师:这个很重要。首先自己要明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自己祖先的传统文化、对祖先的智慧,知道得太少。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分子,现在我们整体人类对祖先文明都了解不多,忽视传承,只求现世的实用方法,这是当前老师所要注意的 !
这个基因不能断,链条不能断。无论科技怎样发展,都不能离开这个民族曾经的那种成熟文化。古老的文化依然会呵护现代心灵,可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所以,我们不能抛弃、割断祖先的文化来看今天的发展。教育部要求青少年加强读诵经典,我觉得老师在这方面更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学生都开始读诵经典了,我们老师反而还不懂经典呢?传道、授业、解惑,不就落实不下去了吗?
记者:在怎么教上,您有什么建议?
传喜法师:一个老师首先得知道,一个生命的身心灵怎样健康成长,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甚至能够借种种因缘去鼓励启迪孩子、鞭策孩子,这就是一个老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了。
记者:今天当老师也非常不容易,很多老师会说:现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孩子很难教,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或者说,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呢?
传喜法师:是中国近百年来的去中国化。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西方思潮对中国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受到了极大损伤。甚至曾经的传统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明,在近百年来被彻底边缘化。
特别是作为孩子父母的这一代家长,对于传统文化基本上就是“文盲”。尤其在当今社会中,在我们生命的字典和书本里,就缺少传统文化,缺少这种道统学说。
再者,中华民族曾被欺压侵略,挨打受辱、贫穷积弱,民族亟需摆脱落后的境况。有这样痛苦的历史命运,社会发展的重心自然而然就放在了物质建设上,放在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提升,乃至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准的提高上,造成了精神层面的匮乏。特别是对祖先人文精神关怀方面,严重匮缺。
这一代的父母,首先自己缺乏民族文化的传统知识,不知道生命的究竟意义是什么,对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无从下手。现实社会的短视, 更让我们莫衷一是,不知道应该拿什么给予孩子,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是正能量,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
记者:好像价值观有问题,是吧?
传喜法师:现在父母们的价值观,有一些唯物质化的倾向。但不管怎样,有一个很好的现象是,孩子一旦读书了,还是相信老师的, 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是超过父母的,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引导者。
记者:能否这样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 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传喜法师:价值观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我们立身的根与源,应当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有人生高度。
记者:就是为什么活着吗?
传喜法师:对,为什么活着,你活着几十年的使命是什么?你人生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从民间来说,过去生小孩子叫“香火”,为什么叫“香火”?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就不知道“香火”的涵义;有了传统文化,从祭祀上来讲,有孩子就意味着有人祭祀你,这个孩子就是你祖先的香火,孩子代表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那这个孩子怎样才有能力来祭祀祖先?如果你道德败坏、无良无德,又怎能祭祀父母呢?只有有道德、有福德,发光、发热的这个人, 才能成为祖先的香火,才能光宗耀祖。如果他自己连做人都“立”不起来,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非但不能光宗耀祖,还会辱没门庭,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香火”。
在整个人类的繁衍中,“人”,是一个有机的阶段,是生命这根链条上的一个锁扣。依此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是全息的——有祖先,有此生的价值,有未来子孙的价值,所以必须要把子孙培养成一个“人”——一个对自己、对社会有用的人。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文化释说》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