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吗?这样找师父肯定不会错

2021-02-07 00:08: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法华经》中讲:“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正确的信仰需要从善知识处树立,我们该如何识别善知识,如何护持正法?



 如何选择善知识?


图片


《涅盘经》云:“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这都说明虽然盲龟在大海中值遇浮木的机率非常的低,但若能够得到人身,值遇佛法,却更为稀有难得。

佛陀早就告诫后世弟子,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无数魔子魔孙混迹佛门之中,披着佛法的外衣,坏我正法,害我佛子。很多佛子在学佛之初不知如何辨别正邪,不知如何分辨善恶,常常错把伪装起来的恶知识,当成大善知识,甚至当成了佛菩萨觉者再来,盲目跟从追随崇信,亲近恶友,远离善法,不知不觉中,慢慢堕入魔道,断送了法身慧命,甚为可惜!由此可见,普遍缺乏辨别正法恶法,辨别善友恶友的慧眼,是我等三宝弟子的一大致命弱点。


修学佛法必须要依靠善知识,那么判定善知识有哪些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图片


第一、安住禁戒

要持戒清净,守戒律,身语意三业对戒律没有亏损,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四分律》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如《华严经》说:“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是处。”其根本是五戒十善,五戒为: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


第二、具足多闻

要对很多的佛法都能够通达,能够受持。因为要教别人的话,跟单单自修不一样,需要广泛地了解所教的对象,对佛法经论都有清楚的认知和把握,才能帮助引导别人。


第三、能有所证

要在佛法上,特别是在禅定、智慧上面,要有一定的修证、证量,这样才能深入地引导别人。


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实证,宣讲三藏十二部也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佛法的甚深意理是必须要实证进入实相才能够理解,而实证与外道的神通是不一样的,是通过戒定慧三学开发的自性妙用,证量也有层次的差别,所以依止的善知识证量的高低也对我们修学的究竟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而证量高低的外化表现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做到何种程度,越是证量高的善知识一定越能够舍弃自己的一切,对众生产生无尽悲悯之心。


图片


小故事

有一则为佛经作注解的公案,南阳慧忠国师问紫璘供奉道:“听说大德要注解佛经,是吗?”紫璘供奉道:“是。”和尚道:“注解这个工作,必须要了解佛的意思才可以开始做啊!”紫璘道:“如果我不了解佛的意思,我不敢注经。”国师让侍者将一碗水、放入七粒米,一只筷子扣在碗上,送与紫璘供奉,问道:“这是什么意思?”紫璘道:“不会。”国师骂道:“连我的意思都不晓得,更别说是佛的意思了。”


古大德对于注解佛经是非常谨慎的,必须要真正了佛真义,才可以注解佛经。讲解佛经也是如此,没有实证证量,讲解佛经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很容易用个人知见误解佛陀真实义理,自误更耽误无量众生慧命。


图片


第四、性多哀悯

要对众生常生起慈悲怜悯之心,有慈悲怜悯之心才会去帮助众生、救度众生。真正有实证的善知识,内心自然流露悲悯之心,会对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纵然舍弃自己生命也要令众生离苦得乐。


第五、心无厌倦

对弟子们的教导不怕麻烦,不辞辛苦,能够善于引导、鼓励,宣说正法,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舍弃过弟子,没有厌倦。一般人,学修佛法也好,做事做人也好,常常会犯厌倦的毛病。如果我们做一做就觉得辛苦了,不想做了,学一学就不想学了,修一修就不想修了,这就是厌倦。做为善知识要教导弟子,对弟子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就不能有厌倦心。


第六、善能堪忍

只有善能堪忍才能做到瞋不报瞋、打不报打、骂不报骂。人家骂,不还口,人家打,也不还手。《梵网经》里面讲难忍能忍,只有这样才能度众生。因为度众生要度,六道有情、豺狼虎豹等等都要度,那些暴恶的有情要把你吃掉时,你不仅不恨它,还想着要度它,这才是菩提心的体现。


图片


第七、无有怖畏

无有怖畏是指宣说正法的时候内心没有怯劣,因为这是为了弘法,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无有怖畏?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竖,如是名为无有怖畏。”


第八、语具圆满

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语具圆满?谓彼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语具圆满就是能够把佛法讲得非常清楚,让人家很容易懂,能够理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够引起听者的善法欲。如果我们讲了半天,人家听完了不知所云,善法欲就产生不了。


根据《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善知识的德相有十种:“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这个十德与昨天谈到的八种仅仅开合不同,内涵是一样的。




大乘菩萨的特有修行 


图片
图片

《大乘庄严经论》为弥勒五论之一,是无著菩萨上升到兜率天请弥勒菩萨所说。此论中开示大乘菩萨的特有修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大乘菩萨的伟大精神。


在利他中圆满自己的觉悟,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善巧。论中充分地阐明了这一不共特色。论中说:三界六道的所有有情都贪求自己获得安乐,而事实上不但没有实现所愿,反而经受着极剧的生死众苦。菩萨却一反常规,精勤地饶益利乐他人,而最终成就二利,获得圆满解脱的安乐。菩萨爱惜他人胜过爱惜自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苦乐,心心念念想着利益有情,为了能够实现利他的大愿,初发菩提心就能去除无边的罪恶,修习无量的善法。


图片


为了利他在欢乐时菩萨会欢喜,在痛苦时菩萨依然会欢喜。菩萨由于通达般若,以大愿投生三界饶益有情时,作游园赏花观,对于轮回中的烦恼毫无怖畏。菩萨大悲心猛利,为了利益众生,纵处无间地狱中,如同住于禅天的安乐境界,所以对痛苦毫无怖畏。由于菩萨心中恒时生起大悲心,以众生的苦乐作为自己的苦乐,所以不会等待众生的劝请,而是以大悲为推动力,常作众生不请之友。


论云:“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又云:“凡是诸所作,回以利众生。”在世间上发起利益儿女、亲友、他人的心是很了不起的,而菩萨的发心是为了普度一切有情,这种发心是整个世间中最为殊胜的。为了使众生获得安乐,不惜施舍自己的身体、眷属、财物等一切。如果能够让众生发起一念善心,菩萨宁愿在久远劫中精进不息。总之,菩萨修行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等等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本论的《二利品》《随修品》《度摄品》《梵住品》中都曾宣说。




 佛经告诉我们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图片


一、《华严经》答:

一、《华严经》答: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

1.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

2.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

3.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

4.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

5.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

6.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

7.能令不着一切生死“善知识”。

8.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

9.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

10.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善知识。

二、《大般涅槃经》第25卷云:

"善男子,善知识者,所谓佛菩萨,辟支佛声闻人中信方等者。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复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


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


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安乐。见他有过,不说具知不公开宣露他人之短。然,过不规,道两亏,随缘私下劝化,是为方便,口常宣说纯善之事,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善男子,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者,亦复如是,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


他能知能识,能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什么叫善知识?闻名叫知,见面叫识。善字,一般人都当好字讲;而善知识这个善,当“能”字讲。他能知能识,能知道这三界的苦恼,能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善知识有三种


图片


一、外护善知识

在外边来护法的善知识。这种善知识,是帮着处理一切事情,出家人需要什么,他就去做,护持三宝,护持常住。常住所需的一切物品,他都供给,这叫外护善知识,从外边来护持修道的人。


二、同行善知识

就是一起修行。这种善知识,一起修道,互相勉励。


所谓打同参,就是在一起共同修道,你帮着我,找我的毛病;我帮着你,找你的毛病。要互相研究错误的地方,这叫互相勉励,共同鞭策。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一定要这样子,这是同行善知识。


三、教授善知识

就是讲经说法,宣传佛教,教化众生的善知识。


末法众生是需要善知识引导的,那么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是这个人很有福报吗?是这个人地位很高吗?是这个人知名度很高吗?这都不是,末法时代善知识唯一的标准是正知正见。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的无明暗夜里,走在悬崖峭壁的夜路上,就是需要一个火把,没有这个火把我们就掉下去了。那怎样辨别真伪善知识,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图片

我们怎么知道他是有正知正见?或者他是相似的正知正见?或者整个就是邪知邪见?往往邪知邪见好辨别一点。特别相似法,就像砒霜包上一层糖衣,这就麻烦辨别了。所以我们辨别的唯一的一个正确的道路,就是要直接去照面,去研究圣言量,尤其在净土宗要研究中国净土宗十三代祖师的思想,要把这两个参照系建立起来,我们才有着辨别真伪的能力,否则是没有辨别邪正是非的能力的。


建立这样的参照系,就像写书法要临摹一样的,要经过一段比较漫长的临摹过程,我们学佛法也是一个临摹过程,临摹圣言量,临摹祖师,然后我们建立一个以佛知见为已知见的这样的一个参照系。



配合国家情防,寺院暂停开放,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请十方善信在家中安住,念佛念经,平安度过,感恩配合。



-END-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佛像随喜

古文殊寺原创短片合集

您福报账户的余额已不足

特别的礼物,给特别的你

你的音声里藏着命运和福报

这个神咒能拔除一切业障

因缘时机不到,不要告诉他

乘愿再来的人有什么特质

诱人美色背后的惊人真相

真心忏悔的力量!—— 『慧看电影』之《与神同行II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最新原创佛曲】全网首发|觐见智慧文殊圣尊祈祷文
· 这七笔财富,拥有一笔就是人生赢家!
· 【佛典故事】佛陀的最后说法
· 修行不是走过场
· 查询下你的福报余额,送你一份增福增寿的指南
· 慧日法语甄选|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 蓬莱拾遗 | 每日功课要做好,拖下去是没有底的
· 冬夜咏梅 | 这是一场有关梅花的夜话
· 一代禅师走出的千古江湖,至今流传
· 印光大师 | 修因果·明心性
· 【佛典故事】四姓平等
· 在这里的每一天,都不可再来
· 慧日春意暖,送灶祈吉祥 ——慧日禅寺恭迎监斋菩萨圣诞
· 蓬莱拾遗 | 余教修行得力难, 唯有持名最有功
· 这个是窍门,能消业障、生福德、得真实受用
· 慧日春意暖,送灶祈吉祥 ——慧日禅寺恭迎监斋菩萨圣诞
· 【佛典故事】四如意足
· 正觉的供养是最殊胜的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什么会这样?
· 【道心惟微】事事差不多,人生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