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
· 四如意足 ·
Feb.
4
佛典故事连载系列之
《四如意足》
昔日佛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时,阿难尊者也住在这裡。某日,一位婆罗门来到阿难尊者的处所,彼此问讯后,退坐一旁。婆罗门问阿难尊者:「请问你为何会在瞿昙沙门(释迦牟尼佛)处修习梵行呢?」
阿难尊者回答:「为了要断除的缘故。」
婆罗门又问:「尊者要断除什麽呢?」
尊者回答:「断除爱欲。」
又问:「阿难尊者!你是依循什麽而得以断除爱欲呢?」
答言:「婆罗门!我是依心中的欲望来断除爱欲的。」
复问:「阿难尊者!如此一来,不就没有尽头?没有边际吗?」
答言:「婆罗门!并不是没有尽头、没有边际。是有边际、有尽头的!怎麽会没有边际呢?」
婆罗门复问阿难尊者,此理何在?阿难答言:「婆罗门!我现在问你,请你依自己的意思来回答我。在你来精舍之前,是不是先有『想要』来精舍的欲求呢?」婆罗门答言:「是的,阿难尊者!」
尊者问:「你来到精舍后,先前的欲望是否已止息呢?」婆罗门回答:「是的,已息灭了!就是因为这个欲望,我发起精进之心,并用心筹量,运用各种方法,终于来到精舍。」
尊者又问:「当你来到精舍后,你因欲望而生起的精进努力,运用各种方法及思量的心是否已止息了呢?」答言:「是的,已经止息了!」
尊者表示:「婆罗门!就是如此。如来、应、等正觉,以其所知所见,为众生开示四如意足,以一乘之教法,令众生息灭苦恼,断除忧悲,得到清淨。所谓「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进如意足、念如意足及慧如意足。「欲」是欲求、愿欲,先起希望得到禅定的欲求;「进」是勇猛精勤而不止息;「念」是心念专注,住于正理;「慧(思惟)」是观照、择法,心不散乱。
圣弟子当修「欲」定断行,增强渴望断除烦恼的希求,成就如意足。若圣弟子成就欲如意足,即能远离五欲、恶与不善之法,就能够断除欲贪,进而出离生死,乃至趋于寂灭、不著一法,以至于究竟断爱。爱既断已,则此欲心亦息。
进而修「进」定、「念」定、「慧」定断行,透过对善法的乐欲,生起勤行不息的精进,并摄心专一,得心一境。若圣弟子修持此殊胜之行,能增强断除烦恼的力量,当这些力量生起之后,一切的善法愿欲都能得到满足,成就如意足。若成就如意足,则能远离五欲、恶与不善之法,就能够断除欲贪,进而出离生死,乃至趋于寂灭、不著一法,以至于究竟断爱。爱既灭尽,则「进」、「念」、「慧」亦息。婆罗门!这不就是有边际吗?」
婆罗门言:「阿难尊者!是的,是有边际,而不是没有边际。」尔时,婆罗门闻尊者阿难所说,法喜充满,从座而起,欢喜离去。
---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 ‧ 卷二十一》
省思
「三十七助道品」中,四念处是修智慧,四正勤是修正精进;精进能使智慧增长,再进一步,以欲、进、念、慧四如意足,摄心于定,达到定慧等持。佛陀以四如意足教导弟子趣向寂灭之法,行者先在心中对善法生起坚定之欲求,因此勇猛精进,专注深入。透过专一的殊胜心行,持续不断地用功,便能断除一切烦恼,令一切善法皆能如意满足,趋向寂灭之道。
(此评论仅用于引导,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
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