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六祖坛经》
对卧轮禅师的这首偈子,
六祖大师给出了一个更高的答案: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六祖大师能宣扬诸佛的真实义,能回答达摩西来意,他已经站在彼岸了。但要站在彼岸,他要经过多少修行?开悟之后还要猎人堆里修十五年。
他也要经历这些。猎人们在他面前打猎、吃肉,他要不要校量?要校量的。他的标准答案跟世俗的这些,会发生碰撞的。他“不动百思想”吗?他要动的。只不过他觉悟到了,有一个不动的东西。
法身是如如不动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报身就不可思议了,化千百亿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千手万手无量手,无量方便。
对于化身来说,他还是要面对世俗世界。当他以“道”为参照的时候,就要把自己生命的性价比提到最高,把阻力降到最小。乃至一个觉悟的人,他就要用自己这一世有限的福禄寿,在这个世界发挥最大的作用。他不动百思想?他动的思想多了。
但是法身的见地是如如不动的,是清净的。第六意识动不动跟道没有关系。不是因为第六意识“不动百思想”了,就能体悟大道了。那对于方便来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要看的,有祖师在那接引你,才有后面那一句“许汝法身活”。你自己“打得念头死”,这个“打”本身就是个念。
所以卧轮禅师这首偈,六祖大师这样回应,是在讲一个更高的话题——道是什么。
当一个人体悟大道之后,第六意识就转成了妙观察智。他还是要动百思想的,他的分别心在动,但这时候是在如来光明的照耀下在动的,是按照道的轨迹、随顺着世俗的,叫“佛法不坏世间法”,佛法是向下包容的。
一个人修行如果有道的味道了,就能把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把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把第七意识变成平等性智。什么叫平等性智?就是“百草头上祖师意”、“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就是平等的。天地间,每一个生命都是微妙不可思议的。
最后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大圆镜”的光明越透,成所作智的力量就越大,一个人的事业就起来了。这是符合于佛法的事业,不是世间的事业,但你看他也像世间人一样。从表面是看不懂的,你说得道的人就不发脾气啊?有可能脾气更大呢。修行人都有个性的,没有个性怎么会到这娑婆世界来了?
像我们师父,有时候也是的。今天要赶车赶船,要随顺于世间的时候,他就是有标准的,催着:“好了没有,赶快出发。”师父这时候会板着脸的,“差一步就差一渡”,汽车轮船不会等人的。
师父就在那天天笑眯眯做老好人,什么是非标准都没有吗?不是的,他的头脑很清楚的,什么不在他心里啊?
有时候师父对一些人震怒,但私下他说:“我发脾气是假的。”连发脾气也是他的工具,转为道用。他也是有情绪的,但是他的情绪,是为了让众生明白道理。
他坐在那里乘凉,锻炼身体的村民在他边上抽烟。师父就跟他聊起来:“你锻炼身体为了什么呀?”他说:“为了健康啊。”“那你抽烟呢?”
师父不单跟他讲,还用方言跟他有声有色地讲,像位老妈妈一样。村民一听,很入心:“哦呦,是的呀,我这又爬山,又是抬胳膊挥腿的,就是为锻炼身体的。我还夹个烟,这不就矛盾嘛!不抽了,老和尚说得对!”
师父跟众生之间是很亲密的,该同情就同情,该悲悯就悲悯,该愤怒就愤怒。但是往往师父的情绪我们看得懂,他背后的大智慧我们看不到。你就会想:师父怎么也会这样呢?
师父会怎样的,我们哪里懂啊!所以我们往往容易错过善知识。有可能善知识他的方便比世间人还厉害。他在运用这个生命、运用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时候,他在随顺这个世间、潜移默化调御这个世间的时候,你哪看得懂啊!一位大善知识往往“和光同尘”,你只看到他“同尘”的一面,就以为他是凡夫,你能看到他大菩萨的本来面目吗?看不到的,因为你不是大菩萨,你怎么知道?
所以文殊菩萨才让善财童子去参学善知识。这五十三参,如果不是因为菩萨介绍,不是因为一代一代的传承,他怎么能想象这就是善知识呢?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