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年的时候,我们僧团入住这里,一入住,就开始早晚功课,同时也闻思修行。一直以来,寺院复建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为了能够在这里修学佛法。
所以哪怕最初只拥有一片空地,我们也很珍惜,在空地上就开始做佛弟子的家务事,晨钟暮鼓,听经闻法。
后来一七年动工,一八年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直到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着这样一个核心展开的,所有的建筑也都有了这样的灵魂。
现在我们在这里,是不是觉得对佛教总是有一点点了解了?至少什么是恶业、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有漏业、什么是无漏业,你会有一点概念了。
我们这么多年在这里学习,从一无所知,甚至充满对佛教的误解,慢慢地改变。最后,错误的知见减少了,正确的知见建立了。
佛法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祂是很深奥的,深奥到我们可能穷尽一生都不能明了。但因为这是真理,虽然不懂,我们哪怕眼睛过一下,心里都会种下善根。
那我们要问自己的是,佛法怎么都不懂,对于这不懂的,我的态度是什么?
世间的事一提就懂,对于这懂的,我的态度又是什么?为什么反而要把懂的频道调开,调到不懂的上面来?这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
一座寺院的建设,需要专业人员、需要技术、需要精力,但实际上它的核心,是一种动机、情怀和愿力。
我们不仅仅坐在这个建筑物里,实际上也是坐在一种初心里,坐在情怀里,坐在三宝的愿力里。没有愿力,娑婆世界就没有佛法;没有愿力,众生就不可能有解脱。
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心,就像父母爱孩子的心,不需要谈条件,无怨无悔。我们能够修行,全靠诸佛菩萨给我们的福报。
所以要感恩、要珍惜,好好精进,能走多远走多远。等到体验到佛法了,得到受用了,也要有回过头来承担的勇气。
所谓“乘愿再来”,不是等往生之后,而是活着的时候,就“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有了佛法的世界观,然后再细心地面对这个世间,把佛法的事业建立起来。
——三参法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
关注慧日国际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