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普通人实际上很容易学佛,很容易信仰传统文化。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占有的份额越多,参与度越高,越难置身其外。信仰是需要人有心灵空间的,一个人如果物欲太多,心灵空间往往是拥挤的,甚至是由不得自己的。
佛教微信平台的存在,是为了让你能在娑婆世界看见佛法的绿洲,让你在解脱路上有修行的伴侣,让你知道三宝从来没有离开你。
当一则关于佛法的微信发到你的手机上,你接收了,点开了,浏览了一下,然后呢?你的感恩心有没有生起?殷重心有没有生起?虔诚心有没有生起?佛法到了你家里,在你的手机上呈现的时候,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心,所得到的也是不一样的。
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苏格拉底也说,我越学习就越知道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愚痴,知道自己业障重,这也是一种本质的进步,是修行非常重要的标志。没有这种认知,你的惭愧心无从生起,感恩心、殷重心、虔诚心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现在实际上是两重身份,一个是凡夫的轮回的身份,一个是追求解脱,想要不生不灭的身份,在这个身份里我们有一个法名,一个莲花标名。但一个轮回的我想要修出一个不生不灭的我,这不是简单的事。
我做居士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引用祖师的话跟我讲,修行就是让熟悉的轮回越来越陌生,让陌生的修行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娴熟。
修行是大丈夫行为,非王侯将相之所能为。我们学佛皈依后,不论男女都互称“师兄”,是师兄而不是师姐、师妹,为什么?因为“师兄”充满了一种向上的阳刚之气,一种勃勃的生机。修行人是要有这种生机的。
微信也好,寺庙也好,就是希望成为众生修行路上断除轮回的最佳助缘,成为众生无边苦海里的一座岛屿,病痛之中的一碗良药。希望通过这种方便,众生能与佛结缘,种下善因,始终保持修行的生机,早日得见智慧本面。
—— 摘自三参法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