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护民,佛教有方法 || 护国的佛法僧

2025-07-22 09:51:00 发布: 人气:2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就是“护国利民”,护持国土、利乐众生。


佛教有三宝,即佛、法、僧。

,指佛陀,是大彻大悟的圣者;

,指佛陀之教法,体现为经典;

,指出家僧众,是住持佛法之人。

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无不蕴藏着护国利民的精神。


我们一起来看看佛陀留给我们的护国之法:


一切佛经,都有内修外护的功德。但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有三部特别殊胜的经典,最能体现大乘佛教的护国思想,以及菩萨道精神的现实关怀和实践,这就是被称为“护国三经”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和《妙法莲华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图片
图片


《金光明最胜王经》在唐朝非常普遍。这部经是经中之王,在开阐如来秘密心髓、忏悔业障、积累福德资粮以及弘扬佛法、护国利民等方面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


《金光明经》保国安民。诵持此经,能灭无边苦恼,令国境一切安乐。


特别是在“四天王护国品”里,四天王亲自讲述佛法与国家的关系,并发愿带领二十八部诸鬼神、无量百千鬼神以及天龙八部,共同护持所有宣讲受持《金光明经》的国土和人民,为他们除去灾患,令他们得到安稳。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光明最胜王经》的力量来自于佛的力量。不论是十方诸佛、菩萨,还是娑婆世界的人间到诸天;不论是此方世界,还是他方世界;不论是释迦佛陀的清净佛土,还是过去、现在乃至他方的诸佛刹土,都在金光明中和合一味。


有了金光明的威德神力,宇宙的次序就得以建立,日月运行,风雨调适,乃至微观的一江一河、一草一木皆居其位,都得到正法力。



图片




《仁王护国

般若波罗蜜经》


图片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影响最广的护国经典。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在灵鹫山为波斯匿王等十六位国王宣讲如何守护佛果、修持十地善行、守护国土的方法,并告知受持念诵此经,可息灾得福、护国安民。



图片



“仁王护国”,是说仁王见众生痛苦,生起怜愍的心,借着般若法船,护送一切众生安稳到达彼岸,恒受妙乐。因此这部经是讲述甚深般若的妙典,也是能仁其国、能护其国的秘密要法。


经中说,如果国土中有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变异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受持解说这部经典,灾难即灭,万姓安乐。并有东方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南方金刚宝菩萨摩诃萨、西方金刚利菩萨摩诃萨、北方金刚药叉菩萨摩诃萨、中方金刚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各与四俱脂菩萨守护其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本愿承佛神力,十方世界一切国土若有此经受持读诵解说之处,我当各与如是眷属,于一念顷即至其所,守护正法建立正法,令其国界无诸灾难,刀兵疾疫一切皆除。”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图片


经中还重点宣说了慈悲利生和保卫国家的理念。护国的措施就是仁慈之心,这是护国的根本。有了仁慈之心,人人都能安居守道,国家就会和平富强,天下就能够太平。





《妙法莲华经》



图片
图片


佛教说“成佛的法华”,《妙法莲华经》和《金光明最胜王经》同为经中之王,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法华经》是佛之本体,《金光明经》是佛之大用。




图片



《法华经》属于圆顿之教,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的经典,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


这部经宣说成就佛果的因缘,因此功德无比超胜,不可思议,读诵、受持、演说能得殊胜加持,对国土康宁,众生福祉都有莫大的利益。




国家是我们生存所依,是我们修道的场所,国家安定团结,我们才能“身安而道隆”感恩是修行的根本,为佛弟子,应时刻牢记国家的恩德,发菩提心利益国家、利益众生。


图片




图片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图片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图片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相关文章
· 道与德
· 朝花夕拾|那颗稀有的大钻石,我该拿它怎么办?
· 心若转变,世界就变
· 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历史贡献
· 敬请恭诵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 第三十参:参安住地神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 第二十九参:参大天神
· 修行入道必备的窍诀|印光法师复弘一法师书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 第二十七参:参观自在菩萨
· 道谛为什么如此重要?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 第二十六参:参鞞瑟胝罗居士
· 怎么破无明?
· 这个“门”,需要信心才能入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 第二十五参:参婆须蜜多女
· 净旻法师 | 天台宗基本架构(二、宗史)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 第二十四参:参师子频申比丘尼
· 三十七道品,我们修行的基础
· 佛弟子的见地,从听经闻法中来
· 佛教给我们的是积极的人生观
· 生死流转,就从这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