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

2016-11-01 03:28:58 发布:妙奉 人气:10566
      《法华经》上说,“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花,供养于画像,渐见无量佛”。因为以佛为殊胜的对境,以虔诚心供佛,哪怕是小小的供养,功德都很大。《法华经》又云,“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我们作任何供养,只要与三宝相应,都是极乐世界的资粮,和成佛之因。
      《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我们的身体可以做功德,例如我们合掌起立,礼敬诸佛。我们的口也可以修功德,称赞如来就有很大的功德。最重要的是,“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没有嗔恨,出言吐气,皆合妙道,这是意供养的真实功德。
        佛教不杀生的戒律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是文明的体现。古人说,“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佛教的戒律是一种自我的选择,曾经有人不理解佛门修行人为何要吃素,并且疑惑地询问,无人在侧时,佛门行者是否也会坚持吃素,难道“有谁在看着你们吗?”,其实,我们的修行是完全自觉的行为,吃素念佛、精进修行,无需监督,无需打赏。明白了佛法的道理,自然会求佛加被,于禅观之中,梦寐之际,能够得见阿弥陀佛。
       同样的道理,社会的安定,如果只依靠外在的约束,法令越多,空隙和漏洞也越多,就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今年2月28日,主席在北京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人有内在的约束力量,可以帮助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对于我们学佛的人,非常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和深义。
       现在的社会,甚至连人的活体器官都可买卖。失去道德底线,不明因果报应,是当今国人普遍的精神状态。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古代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行为准则。传统的儒家思想与佛法非常相应,在不同的信仰流派中,道是共通的,一个人如果能明道,可以即身成为圣贤。 作为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庸》,中为体,庸为用;中即道,庸就是如何得道的方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至善”作为儒家的最高追求,《大学》讲述了儒家齐家修身的方法,而《论语》有丰富的场景和论述,涉及面广,是用来注解《中庸》的主要经典,儒家提倡的处世为人的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与佛教五戒是相对应的。
        我们的人身是无价宝,一失人身,将万劫不复。不能让有限的生命,成为物质的囚徒。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却是久别后的重逢,在过去生里,我们曾经都有着最亲密的关系。佛教说,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一切女子皆是我母,今天的这一场同乐会,是失散后的再聚, 以解脱和佛法作为对亲人们最尊贵的礼物,金山银山会吃空,只有极乐世界是永恒的。

   


                                                                              ---摘自2015.10.16传喜法师于江苏弘法靖江心灵讲座暨甘露施食超荐法会开示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菩提心是妙宝
· 感受“琉璃光”强大的威德力
· 消灾延寿“琉璃光王”
·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 读经就是一种修法 业障消除就会开智慧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我们的心清净了佛就在其中
· 无明无性本是如来不动之体
· 若有众生未得度,诸佛终宵泪不干
· 向三宝靠近一步的功德都是无量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