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唐高僧传 》丨释僧旻

2023-10-01 21:3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图片




(二)义解

梁杨都庄严寺沙门释僧旻




PART.01

译文


释僧旻,俗姓孙,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县)人,是东吴开国皇帝孙氏之后裔。幼年时父母即亡故,能言乐道。七岁到虎丘西山寺出家,拜僧回为师,跟从僧回学五经,一闻能记,过目成诵,善于领会经典精神,在同学中实属出类拔萃。每次与同辈语及诸典礼,无不慨然欲为己任。宋吏部郎吴郡张辩问他:“小沙弥,你姓什么?家住何处?”僧旻答道:“贫道姓释,就住在此山。”张辩觉得此小沙弥很不寻常,就把他引荐给张绪。张绪一见,也觉得他不俗,感叹地说:“松柏虽小,已有凌云之气。”从此之后,就开始稍有名气。到了十三岁时,跟随僧回离开都城,止住于白马寺。此寺僧众多以转读、唱导为业,僧旻风韵清远,并不满足于这些。十六岁时,其师父僧回圆寂,僧旻悲痛异常,尽心料理后事。服丧完毕,移住庄严寺。


僧旻十分崇仰昙景法师。昙景久居该寺,风韵清雅,僧众对他十分敬重。他治寺有方,该寺供给充足。僧旻安贫好学,经常与同寺之法云、禅冈、法关一起受学于柔、次、远、亮四师研读经论,夜则合被而卧,昼则一齐外出访学,长年累月,寒暑无阻。对于许多佛教经论,他都能探赜索隐,深入研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但自己能深刻领会经论旨意,而且能帮助同学,启发旁人;经论中许多疑难之处,经他阐释,都一时疑团冰释,即使是一些时贤硕学都感到棘手的问题,他也能加以条分缕析,阐发幽微。由于学问出众,声名也渐渐传开了。


图片



齐文惠帝竟陵王萧子良对他十分崇敬,经常向他请教佛教义理并相互酬唱。尚书令王俭请僧宗讲《涅槃经》时,僧旻在一旁提问。其所发问都深得经义,且辩锋无敌。王俭曰:“过去竺道生到长安时,姚兴于逍遥园接见他,请他诘难道融所立之义。往复论难,言无不切,与会大众都亲睹其风神,佩服其英秀。现在之僧旻法师悟性卓绝,造诣精深,辩才出众,所向披靡,与当年之竺道生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矣。”


齐文宣曾请柔、次二法师于普宏寺一起讲解《成实论》,阐释精微,听者云集。僧旻于席末论议,词旨清新,致言幽远,听者无不为之倾倒。次公乃放下尘尾感叹地说:“老夫受业于彭城,此后长期致力于《成实论》之研究,常因不曾得遇强劲的对手而深感遗憾。自从到了金陵之后,才逐渐认识了一些对此论颇有造诣之高僧,而今晚之僧旻法师更是其中之最杰出者。请你认真地准备一些问题,今晚再开讲席时当一一作答。”晚上之讲演开始之后,二人经数番论难,次法师终于招架不住。他不禁感慨地说:“后生可畏,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呀。”


二十六岁时,齐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开始于兴福寺讲解《成实论》,前辈大德,当代时贤,无不前去听讲:附近寺院之僧众,世俗之士子儒生,前来听讲者更多,把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僧旻法师讲论终日,而毫无倦意,大家对他都极表赞叹。消息传开后,各地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前来听他讲解经论。自晋宋以来,举凡论议者,多高谈大语,竞相夸罩,从僧旻之后,则注重慧悟,机变如神,言气端正,席间亦无洪声相伴,又因他性多谦让,不曾以理胜加人,处众有如进入禅定,深受僧俗二界之所推崇。时人称赞曰:“探赜索隐,远出前人;条贯始终,听者易晓。开席则异论荡尽,讲经则正法弘传。”于是声名大振,听讲经传法者成千上万。他孜孜善诱,诲人不倦。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曾对僧旻说:“法师博通经论,何以立义多有儒家学说?”僧旻答道:“宋世贵道生,顿悟以通经。齐时重僧柔,影毗昙以讲论。贫道讲演,谨依经文。经文之义与玄学相近者则以玄学解说之,经文之义近儒者则以儒家学说解说之,仅此而已。”……



图片
图片


永元元年(公元四九九年)敕僧局请三十个僧人入华林园夏讲,僧正准备请僧旻为法主,遭到僧旻的拒绝。有人问他:“所为何故?”他说:“贫道乃是内修法师,不是所谓的讲者,不能说法以外益学士。”因之声誉远扬,名动京师。琅琊王仲宝、吴人张思光,均学冠当代,都主动与他交往,请他讲经。三十岁之后,经常开席讲解经论,成为一代宗匠。对于九部五时,了如指掌。玄理奥义,剖析精微。故僧俗二界的许多大德高僧、士子学人,争相与他交往。……


到齐末年,因时局动荡,世道日乱,小人横行,君子受嫉,乃避难徐州,后又应邀入吴,继续讲经弘法。屡次开席讲经,闻法者皆能随其根器获得法益,因此名声远播。梁代建立之后,他有意回避朝廷,外出远游。至天监五年(公元五〇六年)才到京城游访,皇帝接见了他,待之甚厚,敕僧正慧超亲奉诏书到他住处,请他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入住华林园说法。自此之后,礼遇日隆。


天监六年,注解《般若经》。其时朝廷大臣显贵都想弘扬该经典,就请京城五大法师,分别于五寺开讲,以旻道为首。可见皇帝的顾念器重。僧旻于是被皇帝聘为家僧,四时供给极是丰厚。又敕于惠轮殿讲《胜鬘经》,皇帝亲自莅临法席。后来,又敕道俗二界才学卓著者如僧智、僧晃、刘勰等三十多人,于上定林寺,撰《众经要钞》,凡八十卷。撰著过程中有关问题,一律以僧旻的意见为准。


图片


天监十一年春,忽感风疾,经调理后虽略有好转,但已反应呆滞,言语迟钝。他说:“自从开席讲经以来,已有二十年了。现患此疾,恐无康复之希望,讲事尽矣。”遂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后来,吴郡太守张充、吴兴太守谢览,各遣僚佐到京都,上表延请。皇上准奏,并下敕供给船只、资粮等,以作送行之用。其时,二郡迎候之船只塞满江上,京都学士云集送行,沿途官吏也都出来迎送。晋陵太守蔡撙,出候门迎接,慨叹道:“过去孔子素王于周代,今日僧旻法师又素王于梁矣。”天监末年,下敕于庄严寺建八座法轮,五位讲演之僧人以年纪为序,僧旻年龄最少,故排在最后。但到僧旻开讲时,听众却最多。……


至梁普通年间,先疾连连复发,僧旻更想退隐归静,深夜返回虎丘山,却无人知晓。当时萧昂出守吴郡,欲入山礼敬。山主智迁预先告知僧旻,僧旻说:“我乃山野病夫,无事见贵人。过去戴颙隐居北岭,宋江夏王入山拜访他,他高卧窗下,不与之相见。我虽德薄,也请按戴颙那样行事吧。”等萧昂入山之后,僧旻遂从后门离去。那一年皇太子派遣通事舍人何思澄前来致意礼敬,赠以几杖、炉奁、褥被、尘尾、拂扇等。


普通五年(公元五二四年)下敕移住于开善寺,并令所在地方官善加接待、安置,以不辜负皇上之期望。在去开善寺的路上,于庄严寺暂停时,疾病复发。良医、上药,侍候不断,道俗探望者,更无计其数,无奈大限已到,于大通元年二月一日清晨,在寺房入寂,世寿六十一。天子悲惜,太子嗟惋,下敕于当月六日,葬于钟山之开善寺墓地,丧事办得十分隆重。隐士陈留、阮孝绪为其撰定墓志,弟子智学、惠庆等,为其建立三个墓碑。其中一个碑石有皇太子湘东王所写铭文,竖于墓侧;另一个碑石刻有征士何□撰写的铭文,立于本寺。


……僧旻一生,放生布施,未尝暂废。……所著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一百多卷,都流传于世。


图片




PART.02

原典


释僧旻,姓孙氏,家于吴郡之富春①,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幼孤养,能言而乐道。七岁出家,住虎丘西山寺,为僧回弟子,从回受五经,一闻能记,精神洞出,标羣独秀。每与同辈言谵及诸典礼,未尝不慨然欲为己任。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沙弥何姓?家在何处?”旻曰:“贫道姓释,家于此山。”辩甚异之,特进张绪。见而叹曰:“松柏虽小,已有凌云之气。”由是显誉。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旻风韵清远,了不厝意。年十六而回亡,哀容俯仰,率由自至,丧礼毕,移住庄严。


师仰昙景。景久居寺住,雅有风轨,大小和从,寺给僧足。旻安贫好学,与同寺法云、禅冈、法关禀学柔、次、远、亮四公经论,夕则合被而卧,昼则假衣而行,往返咨询,不避炎雪,其精力笃课如此。大明数论,究统经律,原始要终,望表知里。内鉴诸己,旁启同志;前疑往结,靡不冰泮。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辩,旻居中振发,曾无拥滞,光绪既著,风猷宏远。


齐文惠帝竟陵王子良,深相贵敬,请遗连接。尚书令王俭,延请僧宗讲《涅槃经》,旻扣问联环,言皆摧敌。俭曰:昔竺道生入长安,姚兴于逍遥园见之,使难道融义,往复百翻,言无不切,众皆覩其风神,服其英秀。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性极照穷,言必典诣,能使前无横阵,便是过之远矣。”


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于普宏寺共讲《成实》,大致通胜,冠葢成阴。旻于末席论议,词旨清新,致言宏邈,往复神应,听者倾属。次公乃放尘尾而叹曰:“老夫受业于彭城,精思此之五聚,有十五番以为难窟,每恨不逢勍敌,必欲研尽,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且试思之,晚讲当荅。”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次公动容,顾四座曰:“后生可畏,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衣冠士子,四衢辐凑,坐皆重膝,不谓为迮。言虽竟日,无起疲倦。皆仰之如日月矣,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多高谈大语,竞相夸罩。及旻为师范,棱落秀上,机变如神,言气典正,座无洪声之侣。重以性多谦让,未尝以理胜加入,处众澄眸如入禅定,其为道俗所推如此。时人称曰:“析刦盘隐,通古无例。条贯始终,受者易悟。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于是名振日下,听众千余,孜孜善诱,曾无告倦。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尝谓旻曰:“法师经论通博,何以立义多儒?”荅曰:“宋世贵道生,顿悟以通经。齐时重僧柔,影毗昙以讲论。贫道谨依经文,文玄则玄,文儒则儒耳。”……


永元元年,敕僧局请三十僧入华林园夏讲。僧正②拟旻为法主,旻止之。或曰:“何故?”荅曰:“此乃内润法师,不能外益学士,非谓讲者。”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琅琊王仲宝、吴人张思光,学冠当时,清贞独绝,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年立之后,频事开解,蔚为宗匠。九部③五时④,若指诸掌。玄理伏难,坦然夷易。故缁素结辙,华鄙邀延。……


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时宠小人,世嫉君子。因避地徐部,仍受请入吴,*轮继转。胜幢屡建,皆随根获润,有闻南北。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帝则。以天监五年游于都辇,天子礼接,下筵亟深睠悦,敕僧正慧超衔诏到房,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入华林园道义。自兹已后,优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经》,以通大训。朝贵皆思宏厥典,又请京邑五大法师,于五寺首讲,以旻道居其右。乃眷帝情,深见⑤悦可⑥,因请为家僧,四事供给。又敕于惠轮殿讲《胜蔓经》,帝自临听。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凡八十卷,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闲,心犹忘误,言语迟蹇。旻曰:“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午,如见此病,例无平复,讲事尽矣。”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后吴郡太守张充、吴兴太守谢览,各遣僚佐至都,表上延请。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二郡迎候舟檝满川,京师学士,云随雾合。中途守宰,莫不郊迎。晋陵太守蔡撙,出侯门迎之,叹曰:“昔仲尼素王于周,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天监末年,下敕于庄严寺。建八座法轮,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旻最处后,众徒弥盛。……


暨普通之后,先疾连发,弥怀退静。夜还虎丘,人无知者,时萧昂出守吴兴,欲过山展礼,山主智迁先知以告旻,旻曰:“吾山薮病人,无事见贵二千石,昔戴颙隐居北岭,宋江夏王入山诣之,高卧牖下不与相见。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及萧至,旻从后门而遁。其年皇太子,遣通事舍人何思澄,衔命致礼,赠以几杖、炉奁、褥席、尘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开善,使所在备礼发遣,不得循常,以稽天望。于路增剧,未堪山寺,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大渐。良医上药,备于寺内。中使参候,相望驰道。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卒于寺房,春秋六十一。天子悲惜,储君嗟惋。敕以其月六日,窆于钟山之开善墓所,丧事大小,随由备办。隐士陈留、阮孝绪,为著墓志,弟子智学、惠庆等,建立三碑。其二碑,皇太子湘东王,并为制文,树于墓侧;征士何□,著文立于本寺。


……放生布施,未尝倦废……所著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百有余卷流世。


图片




注释


①富春:今浙江富阳县。

②僧正:又称僧主,系统领教团并匡正僧尼行为之僧官。

③九部:又作九分教、九部经,即把佛教经典分为九个部类。

④五时:按释迦牟尼说法之时间顺序把佛法分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

⑤深见:犹言照见也。《汉书.师丹传》:“深见天命,烛知圣德。”

⑥悦可:悦之而以为可也。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白话《唐高僧传 》丨释玄奘
· 白话《唐高僧传 》丨释彦琮
· 中秋佳节,恭迎月光菩萨圣诞
· 中秋|恭迎月光菩萨圣诞:诸事圆满,清凉自在!
· 一代宗师,法界圆明 | 今年,全社会都在追思赞颂他
· 中秋佳节 || 恭迎月光菩萨圣诞
· 愿吉祥圆满 | 中秋佳节,恭迎月光遍照菩萨圣诞
· 白话《唐高僧传》丨达摩笈多
· 白话《唐高僧传 》丨阇那崛多
· 纪念 || 圆瑛大师圆寂七十周年
· 恭逢一代高僧圆瑛大师圆寂纪念日|为法为人为证菩提,爱国爱教爱护和平
· 白话《唐高僧传 》丨拘那罗陀
· 圆瑛大师圆寂七十周年〡缅怀丕振宗风、护国济世的一代高僧
· 白话《唐高僧传 》丨菩提流支
· 龙树菩萨传
· 慧远大师圆寂纪念〡他是净土宗初祖,人称“东方护法菩萨”
· 龙树菩萨圣诞 | 来了解下龙树菩萨“开挂的一生”
· 恭迎龙树菩萨圣诞 I 他的出现,佛陀早有授记
· 【恭迎“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圣诞】愿众生开佛知见、智慧如海
· 圆测大师纪念日|他贵为新罗王子,是玄奘大师最为杰出的弟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