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里
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个人到亲友家里聚会,大家举杯畅饮,他一不小心喝醉了酒,便兀自找了个角落睡了下去。
期间,有个亲戚有事提前离开,临走前特意塞了一颗璀璨夺目的无价宝珠到他的衣服里,这个醉酒的人对此浑然不觉。
等他睡醒之后,并没有发现自己衣服里藏着的那颗珍贵宝珠,照常走出房门,继续为了衣食住行讨生活,甚至辗转各国,卯足了劲奋斗着。
可不幸的是,即使如此奔波卖命,他仍然时常处于穷困的边缘,生活非常艰难。
忽然某一天,上次聚会时的亲戚又碰见了他,看到他蓬头垢面、行色匆匆的样子,大吃一惊,痛心疾首地说道:“你怎么为了生活变成这样了?一个大丈夫居然过得这样狼狈!上次聚会时,我曾经给过你一颗宝珠,可以让你衣食无忧、自在富贵,而且它现在也还在你那儿,怎么就不知道用呢!还让自己这么辛苦烦恼,也太愚蠢了,看到你这样真让我难过啊……”
说着说着,两个人都湿了眼眶,一个是感慨自己的遭遇,一个是怜悯对方的糊涂。
亲戚接着会心地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道:
“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好自己啊,别再过这样的日子了。记得去用这颗宝珠换取你想要的一切吧,再也不必受穷受苦了!”
后记:
在殊胜的法华会上,佛陀授记了五百罗汉都将成佛,这些阿罗汉们感动不已,并进一步发起了忏悔之心,并以这个譬喻来作为对自己的反省——在得到声闻乘果位之后,便得少为足,乐于沉寂在自己的境界中,不思进一步发菩提心,获得大智慧的究竟涅槃。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故事里,这颗藏在衣服里的明珠,也代表我们本具的佛性,每个人都藏着这一颗摩尼宝珠,但是却不知对这颗明珠的受用。
就像经过百千万亿次不断的生死轮回,虽然每个人的佛性一直都在,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总是被大家遗忘,不知道开发它,自己甘愿扮演在凡夫的角色里,被业力抽打追赶着,每天只想着向外求索,疲于奔命,在岁月的蹉跎中模糊了本来面目……
迷失便是苦,觉悟了一切都是快乐。如果找到了佛性,安住于大道,我们将收获一切,因为佛性是无价的,它具足万德庄严,它包含天地宇宙万物、超越一切,能成满一切福智善愿。
2024
Jan.3rd
经文原文: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需,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 安隐授记声
欢喜未曾有 礼无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 自悔诸过咎
于无量佛宝 得少涅槃分
如无智愚人 便自以为足
譬如贫穷人 往至亲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设诸肴膳
以无价宝珠 系著内衣里
默与而舍去 时卧不觉知
是人既已起 游行诣他国
求衣食自济 资生甚艰难
得少便为足 更不愿好者
不觉内衣里 有无价宝珠
与珠之亲友 后见此贫人
苦切责之已 示以所系珠
贫人见此珠 其心大欢喜
富有诸财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长夜
常愍见教化 令种无上愿
我等无智故 不觉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
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
及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
——节选自《妙法莲华经》第四卷
之《五百弟子受记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