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接财神,说说“财富”的来源

2024-02-13 21:30:00 发布: 人气:7
图片
图片

推荐同步收听音频







第三个是无畏布施





图片



图片


FORIQINGLIANG

图片




图片

不管人们有没有信仰,在对财富的追求上,都是共通的;无论凡圣、美丑,各种各样的人对物质都会有一种基本需求。所以,每年正月初五这一天,到寺院的人都要比平时多一些,尤其是各地的财神庙,可以说是人气相当旺。


众生喜欢得到财富的这个果,越直接越好,越快捷越好。也有一些比较有智慧、有一定佛学知识的人会思考财富到底从哪里来,是不是从布施中就可以获得财富呢?


实际上,对于财富的来源,对于布施这样一个具体的事件,要延展开来,分更多层次地去认知它。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佛教剖析得这么细腻,逻辑这么缜密,有这么多层次。



图片

从布施中获得


财富从何处来


FORIQINGLIANG

图片



佛教讲布施有三种:第一个是财的布施,第二个是法的布施,第三个是无畏的布施。


在佛教,财布施又分外财的布施和内财的布施。


外财就是物质财富等身外之物的布施,世间人能做到这个就很不容易了;内财的布施包括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自己的血液、筋骨,自己的器官,甚至头目脑髓。这个比布施外财的难度又高了。


但是,跟法布施比起来,财布施还是比较肤浅的。因为佛法的博大精深,一个小乘的法就非常广博了,实践起来会很深刻,如果证得这些果位或者相应,那就已经很厉害了。


法布施后面还有无畏布施,就是能把众生从轮回的苦海里拯救出来,能从世间的苦难中拯救出来,能为他拔苦,能给他乐,把他的痛苦解除,赐予他生命的快乐。


比如放生鱼类,就具足了这三种布施。首先是你自己掏腰包,把它从市场里买回来,然后把它放归河海。这个行为社会上的人就不理解了,有人认为拯救它才是做好事,有人却认为把鱼送给他吃是做好事。


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完全不是一个系统,不在一个价值观念上,在没办法交流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纷争。我们本来是放生的,如果连一个慈悲心都很难守护住,遇到逆境就很容易丧失放生的发心。


图片


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到多高的智慧,也不知道观音菩萨到底有多慈悲,地藏菩萨怎么下地狱度众生,祖师是怎么开悟的,开悟的境界是什么,但我们也是从社会上普通一员中走出来的,那一点自私自利的想法还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也是可以包容的,因为那就是曾经的我们。


所以,我们以前一直提倡放生不追求数量多少,而是用放生来训练我们心灵的质量。用少少的钱,多多地训练,训练到自己的心念越来越坚固,越来越正确,无论多少人参加放生,无论放生的数量是多少,无论在怎么样的环境下放生,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悲悯苍生,然后带领众生超越生死轮回。


同时,放生仪轨要如理如法地去念、去思维。不仅仅救了它的肉身,还要能回向它的法身慧命,还要能忏悔它过去的罪业,甚至要把它的善根种下,把它的佛性唤醒,最好的状态就是种下解脱之因,这就是放生的伟大。


图片


所以,放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法门,它具足了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些鲜活的生命,本来是要在砧板上任人宰割,要入油锅,要入沸水的,放生令它们的命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回归江河,回归蓝天,放生者能感受到、也享受着它们重获新生的那种快乐。


什么叫天堂的享受?就是放生的那一刻,你的心就是天堂的享受。如果再加上空性智慧,再加上大悲情怀,那就从人天的快乐提升到大乘的快乐了,甚至还有更深的寓意,至于你能领悟到多少,就看你的佛学修养的深厚了。


不同的布施境界,获得的财富也是不一样的。总之,布施一定是获得财富的。



图片




图片

怀



图片






图片




图片

-

-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大年初四 | 福禄寿禧,由此开启!
· 这些问题,在《金光明最胜王经》里,都能找到答案
· 新年吉祥事 || 吉祥的一年,从戒杀吃素开始
· 大年初三|福德,可以代代传承、受用不尽
· 新年|昼夜六时恒吉祥
· 一年之始,诵这部经为家国祈福
· 大年初二,读这部经,送自己和世界一份新年厚礼
· 开年|诵《大吉祥经》 迎大吉祥年
· 戒杀吃素,过一个吉祥年
· 今天诵读《心经》,遣除一切违缘,新年吉祥平安!
·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过年?
· 大年三十,用清净的身口意守护岁月 | 佛力加被,六时吉祥
· 暖心动画《生机》|留心盘底团圆饭,鱼儿也盼过新年
· 安住在僧团里
· 佛法的音声莫作寻常看
· “有”是不是“真有”?
· 听经闻法状态越如法,当下就得受用
· 当下,自利才是我们修行的方向
· 听经闻法,要发菩提心
· 佛陀为什么强调修学“般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