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恭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出家纪念日。
他的出现 早被预言
惠能大师在法性寺智光律师处受具足戒,受戒时所登戒坛,正是南宋求那跋摩三藏所立。求那跋摩三藏大师当初曾预言:
“日后会有肉身菩萨于此坛受戒。”
梁朝末年之真谛三藏大师,也曾于此坛之旁种菩提树,并对徒众说:“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大菩萨于此说无上乘,度无量众。”到六祖大师时,果然于此地广弘东山法门,实应前谶。
他的一生,就是传奇
他目不识丁,却凭一首偈颂,得传法衣,他先悟佛道后入佛门,先成祖师后为僧,本应由行人入佛门,拜师求道,六祖大师一出家就收了自己的剃度师父为弟子,历来,只有佛的言说才能成为“经”,他的开示被后世命名为《六祖坛经》,辞世后,古人讲入土为安,六祖却肉身不腐,一别千年,常驻人间。
一首禅偈,得传法衣
惠能大师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依靠卖柴养母。一日卖柴,听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心开悟解。大师便离开老家广东新州,去湖北黄梅县东禅寺礼拜禅宗五祖弘忍,并在寺中劈柴做饭打杂,做一般的劳役工作。
八个月后,五祖弘忍大师让门人作禅偈以确定继承人。寺院里呼声最高的神秀法师在众人的期盼下做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令人诵读此偈,说依此修行可免堕恶道,有大利益。但对神秀禅师,五祖嘱咐,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惠能大师则作出流传千古的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最终,惠能大师就是凭借这首禅偈,赢得了五祖的赏识,五祖为他于夜三更秘密讲法,指示心性,并咐嘱法藏,自此惠能成为第六代祖师。
隐遁十五载,终现出家相
六祖得法后,为避免产生争端,遵师嘱托南归隐遁,居猎人队中十五载,于高宗仪凤元年至南海法性寺,他听到二位僧人对论风吹幡动问题,争论不下。六祖走到他们面前,说出了那句入选中学课本的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觉得来人非平凡之辈,便探问风幡之义,六祖以理相告:“幡动源自眼识,风动源自意识,两识源自心识。若心无识,则风幡何以见动。”
印宗法师问:“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行者莫非就是五祖传人?” 六祖无所隐瞒,直叙得法因由。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印宗法师为其剃度,并拜六祖为师。
《出家功德经》云:
“此毗罗羡那,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后人中,生富乐家,财富珍宝具足。壮年已过,诸根熟时,畏恶生老病死患故,厌世出家,剃除须发故,身披法服,勤修精进,持四威仪,常行正念,观于五阴苦空无我,解法因缘,成辟支佛,名毗流帝,于是时,放大光明,多有人天,生于善根,令诸群生种于三乘解脱因缘。”
后来,六祖便在岭南一代弘法,大倡顿悟法门,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师辞世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自六祖后,唯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法脉流传至今不断,虽分五宗,确同一心印,法脉相承,灯灯相续。
一具肉身,千年不坏
六祖惠能在曹溪弘法几十年,晚年将要入灭时,他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州。新州国恩寺内,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祖师打坐入定,坐化圆寂,世寿七十有六,留下金刚不坏真身。后来,六祖真身从新州迎回曹溪宝林寺,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韶关南华禅寺。
惠能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六祖的真身却依旧端坐不坏,供后人瞻仰。
我们多一分吉祥,世界就多一分和平。
惠能大师圆寂前,已经上知诸佛、祖师,下知未来,能防护自己也能防护众生的业,生死一如,就和佛是一样的。所以他传的是佛的心印,不仅仅是理论,他也实践到了。
大家总是会强调惠能大师不识字,其实我们也已经普及了,识字跟知识、知识跟智慧的关系:识字不一定有知识,有知识也不一定有智慧。那到底什么是智慧?
在惠能大师这里,就真正地体现了诸法现量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过去、现在、未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样一种心之本性。心体即是佛,能觉照、能作用、能自利、能利他。
“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洞见一切的智慧高度;“何处惹尘埃”,这是一种和平地、默默地化一切干戈为玉帛的方法。佛教是和平的,非暴力的,他倡导的是通过改变自己,来奉献世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想要改变,想要超越,首先要改变自己。我们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所有经历的外在的黑暗都要谦卑地反思自己。如果能改变自己的贪嗔痴,就能从根本上去奉献这个社会。你多一分吉祥,这个世界就多一分和平。
这种空性的智慧,我们要去理解,要产生定解。有了这个智慧,真实起修,积资净障,回归到自性中去;这时就不再是个人的菩提树了,这菩提树代表天下了。所以只要这世上的人还有善根,还有情怀,就会珍爱佛教的智慧,就会感恩佛陀,会怀念像六祖大师这样的智者。
值此六祖大师纪念日,
追忆祖师遗范,祈愿祖师加被,
我等弟子,
按祖师之教诲如法修行,
早日契入佛之知见,
开佛之智慧,
戒恶修善,识得本来,
远离诸苦,早证菩提!
听佛的话好好修行
省常大师圆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