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怀海禅师圆寂纪念日 || 他的开悟告诉我们什么?

2024-02-26 00:00:00 发布: 人气:10
图片


农历正月十七,百丈怀海禅师圆寂纪念日。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俗姓王。早年在广东潮阳依慧照禅师落发,赴衡山依法朝律师受具足戒,往庐江浮槎寺阅藏;后闻马祖道一大师在南康弘法,遂往参学。百丈禅师任首座,侍奉师父多年,得到印可,后住洪州大雄山,创建丛林。

 

此地水清山灵,山岩兀立千尺许,号“百丈岩”。《景德传灯录·怀海禅师章》曰:“檀信请(怀海)于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住严峦峻极,故号之百丈。”

 

不久,四方禅和云集,以沩山灵祐禅师、黄檗希运禅师为上首,由是门风大盛。百丈禅师建禅宗寺院,立丛林清规,开宗门规制,奠定禅宗稳定长远发展之基。

 

悟道因缘


有一天,百丈禅师陪同马祖大师在野外行脚,这时恰好有一群野鸭子从附近飞过。 

马祖大师问:“是甚么?” 

百丈禅师道:“野鸭子。”

马祖大师问:“甚处去也?”

百丈禅师道:“飞过去也。”

马祖大师突然转身,使劲地拧百丈禅师的鼻子,禅师疼得失声大叫。

马祖大师道:“又道飞过去也!”

 

百丈禅师言下恍然大悟。

事后,百丈禅师回到侍者寮,悲伤地大哭起来。同寮见他这个样子,便问:“汝忆父母耶?” 

百丈禅师道:“无。”

同寮道:“哭作甚么?” 

百丈禅师道:“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

同寮问:“有甚因缘不契?”

百丈禅师道:“汝问取和尚去。”

于是,同寮来到方丈室问马祖大师:“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请)和尚为某甲说。”

马祖大师道:“是伊会也(他已经开悟了)。汝自问取他。”

 

同寮重新回到寮房,说:“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

百丈禅师于是呵呵大笑起来。

同寮感到莫名其妙,问道:“适来(刚才)哭,如今为甚却笑?”

百丈禅师道:“适来哭,如今笑。”

同寮听了罔然不知所以。

 

第二天,马祖大师升堂说法。大众才集在一起,百丈禅师却走出来,把马祖大师的座席卷走了。马祖大师于是下座,回到方丈室。百丈禅师也跟着进去了。

马祖大师问:“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

 

百丈禅师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马祖大师问:“汝昨日向甚处留心?”百丈禅师道:“鼻头今日又不痛也。”马祖大师道:“汝深明昨日事。”百丈禅师遂作礼而退。

 

据《仰山慧寂禅师语录》载,沩山曾问仰山云:“马祖出入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山答曰:“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

 

图片


百丈立规


马祖道一大师圆寂后,百丈怀海禅师继承了他的禅法,并针对当时丛林初立、未订规章的现象,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各派都接受的《禅门规式》,被寺院普遍推广,世称《百丈清规》。

 

宋初,《百丈清规》被定为天下禅林必须奉行的管理条例,一直沿用至今。宋儒曾彷效此清规而创立书院,元明清绵延不断,以书院为乡学,充作养士之所。

 

《百丈清规》对方丈及其手下人员的职责和每日生活都做了详细规定;奠定了中国僧团的组织基础和禅宗丛林制度,对中国佛教具有极大影响;天下丛林无不奉行,堪称划时代之功绩。至此之后,百丈禅师便领着弟子们白天劳动,晚上讲法,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百丈禅师九十四岁高龄时,还与门人一起不停地劳作。弟子不忍看他太劳苦,就把他的工具藏了起来。禅师早上起来,准备去田间劳作,发现工具不在了,便追问弟子们。弟子们佯装不知,都说不知道。因为没有工具,不能劳作,百丈禅师便整整绝食一天,粒米未进。第二天、第三天,弟子们仍不拿出工具,禅师便又绝食两天。弟子们一看不行,急忙将工具还给了师父,禅师这才重饮饭食。

 

他对弟子们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佛法之所以能够流传,得益于马祖大师、百丈禅师师徒二人建立了丛林制度,建立了禅堂,订立了清规。史称“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

 

三参法师开示


修行需要长期的福慧的积累


唐朝著名的马祖道一禅师,他的徒弟百丈怀海禅师跟着他修行了几十年,这位徒弟总是发愁:我怎么还没开智慧呢?有一天他跟着师父在外面散步,当时正值秋季,天空中有一群野鸭子正在向南方飞去。马祖道一禅师就问这位徒弟:“你看到没有?”他说:“我看到了。”师父又问:“你看到什么了呀?”百丈怀海禅师回答说:“我看到一群野鸭子飞过去了。”结果师父突然之间一把捏住他的鼻子追问到:“飞哪儿去了,飞哪儿去了?”把他疼得泪水都流下来了,这么一疼,他一下觉悟了。于是他倒头便拜:“师父啊,我跟着您修行几十年,值了啊。”

 

我们佛教里有句话,叫“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的方向是不能错的。不是说每个人一修行就会开悟的,这不一定的,什么时候什么机缘下会证得,也不一定的。智慧在哪里,智慧在我们拜的佛那里吗?智慧在野鸭子那里吗?智慧在哪儿,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

 

那位出家人,他虔诚地跟着师父修行了几十年,才明白佛法的真谛。他的那个明白里面,是有很厚重的内涵物的,福德到一定的程度了,智慧才会显发。现在有的修行人喜欢走捷径,直接把古人的那种智慧当成自己的,这是不行的,修行是需要长期的福慧的积累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宵节,要这样发愿

图片

这些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图片


相关文章
· 正月十七 || 纪念百丈怀海禅师圆寂日
· 元宵节,恭迎六祖大师出家日〡“一佛出世、千佛护持”的千古传唱
· 六祖惠能大师出家纪念日
· 明日 六祖惠能大师出家纪念日 | 遥敬曹溪旁,那位传佛心印的祖师
· 弥陀亲接引,大地皆金色 | 省常大师圆寂纪念日
· 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真谛三藏法师圆寂纪念日
· 终南山净业寺方丈本如法师圆寂纪念日 || 重振律宗祖庭,弘扬南山宗风
· 恭迎帝释天尊圣诞 || 拥护三宝誓宏深
· 恭迎护法帝释天尊诞辰〡他常巡行人间,辅翼有德,奖善罚恶
· 正月初九 | 恭迎帝释天尊圣诞
· 恭迎定光佛圣诞|佳节又逢吉祥日,愿佛力普照,诸事圆成
· 大年初六 | 恭迎定光如来圣诞
· 这位集财富与威德于一身的女神,你认识吗?
· 在无限的时空里,星云亘古长存
·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 以三昧力现众华,遍满虚空大庄严
· 当和尚一生是不够的
· 百年春秋,星耀云天|纪念星云大师圆寂一周年
· 他的名字,就是“阿弥陀佛”
· 三段公案,传承千古〡纪念曹洞宗祖师希迁禅师
· 心病怎么消?这位高僧留下了奇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