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是这样信的

2024-04-30 00:02: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信佛学佛

图片


我们在念佛菩萨的咒语时,对里面的意思,不要说这一辈子,再多少辈子也不一定能知道。那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学呢?这也叫文化自信。

 

这文化自信就是,我相信它是正确的。做人要有这样一种相信的,相信了再慢慢学习,慢慢证明它。

 

你信不信佛?你要信你就跟着。你看,我们出家、我们去受戒,也就是凭着信,明天受啥不知道,就跟着后面。“能持否?”“能持。”内容还没学呢,就“能持”,持完再学吧。

 

你相信佛吗?你说等我懂了再信,这就是做黄梁梦了。好比喝水,非要先弄明白水的原理,水为什么能解渴,那你就渴死了。对于佛法,信了都不一定懂,还要懂了再信?真要信佛,你就好好来皈依,好好学,这样才有懂的可能。

 

因为人类文化是有传承的,你不是第一个喝水的人。老祖宗跟你说喝水,你就喝水,跟你说吃饭,你就吃饭。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证明了佛教文化是好的,谁学谁就好。这里面如果有百分之一不好,都不可能几千年存在,所以没听说谁学了佛后悔的,只有开始不学佛最后发现佛法这么好后悔学佛晚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的人就来抬杠,他说你怎么知道极乐世界,你去过了?你说人有轮回,谁告诉你了?我说,我说服不了你,但有一天你会尝到的。我只能这样回答。按照我们的认知来说,人肯定要死的,但死了就没有了?佛在《大宝积经》里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图片
图片


佛说的叫经典,经典就是人类的集体智慧都验证过的。如果你对经典都不相信,你还能相信什么?但也不是说你相信了,一下子就都到位了,也不是这样的,你相信了才是学习的开始。

 

再伟大的经典如果你不相信,也和你没有关系,因为没有缘。你信了,这个经典你就可以学习了。你学习了,你才有资格质疑它到底是对还是不对。不去学习,你连质疑的资格都没有。哲学理论上就讲,你只有了解了,你才有否定它的资格。



图片


图片



这佛法的信,是以信去求证的。“信、解、行、证”四个字,信然后理解,然后去行持、实践,最后证明,知行最后合一。“知行合一”,知从哪儿来?首先你得学,你得了解。了解从哪儿开始?从信,你信才能去理解去学习。学习了、认识了,你才能实践,实践了才能够证明,这就是“信解行证”。

 

西方的科学理论系统,就像施一公教授讲的它不是真理,所以不需要信,而需要怀疑。科学的逻辑是以怀疑为前提,最后证伪。但怀疑你也得学习啊,在怀疑的基础上去学习,学习的基础上去证伪,证伪的基础上再令科学进步。

 

我们在学佛,学习中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路来走,毕竟我们是中国人嘛。不要说中国人了,全世界的人想要学习这种道学层面的,都需要以“信”来开头。如果是工具层面、知识层面的,那你要有怀疑的态度的。




图片


图片

但在佛教里,也有怀疑。那就是你信了之后按照佛法去实践,然后,怀疑我们生命的虚伪性。我们的生命是具有欺骗性的。我们在时间面前是刹那生灭的,我们的空间因为加了时间一维,所以我们的空间这一维也是虚无的,也是一种幻象。因为这一维、二维、三维,都逃不掉时间一维,只要碰到时间一维,所有的维度都变成是一个不定数,佛教称它为无常。


图片


对所谓的现实,对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形成的根尘境界是要怀疑的。


靠什么怀疑?靠学佛得到的般若智慧。有了般若的智慧工具,才能解构我们这个轮回,才能解构我们当下生命的虚伪性,从而实现生命的脱胎换骨,叫“了生脱死”。

 

信佛、学佛,态度不一样,心里所想的不一样,各人的命运也不一样。这就是森罗万象的因果规律,不同的因就有不同的果报。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但都会得一个果报吗?不是这样。理论上都有佛性,但你自己要承认,“我有佛性,我愿意跟佛学,恢复我的佛性”,那你就有戏。遇到佛,你也不愿意皈依,那你的佛性不就被自己扼杀了吗?

 

信和不信,愿意和不愿意,纷繁的世界就产生了,不同的命运就开始了。人和宇宙的千差万别就是从这里来的。

 

——三参法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如何与菩萨相应、与大道相应
· 趋吉,避凶
· 看到他们、想到他们,就知道佛陀的悲心愿力从来没有离开
· 训练我们的虔诚心
· 空心,才有希望
· 修行如果能了生脱死,还愁啥?
· 相信吗?到了这里,有后悔药可以吃
· 学会,向佛菩萨“借贷”
· 祖先文化里蕴藏的大智慧
· 怎样保护别人的善根?
· 出家人怎么看待亲人离世
· 在这里,打下人生的“底稿”
· 有心,你才能通过文字去探索大道
· 你愿意,那就有希望
· 让生命具有谦卑的姿态
· “僧宝”这一领大衣的意义与价值
· 我们所付出的,未来会不停地回到自己身上来
· 学佛,从这里开始
· 你的今天,会因此而充满意义
· 清明节这样过,才是真正地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