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目的了于心
首先要知道,我们到寺院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为了护持三宝,听经闻法,借助寺院的清净道场修福修慧,最终出离生死,所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抱着这样的目的亲近寺院,自然就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02
善护身口意
“宁搅三江水,不动道人心。”到寺院里首先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说;管住自己的身,不该做的事一件都不做;管住自己的心,不该想的一点也不想,如《无量寿经》教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老老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修自己的福报和智慧。需知寺院是三宝净地,在寺院里做一点善事便是大福报,做一点恶事便是大罪过。
03
甘居下位,自我修正
寺院里,佛弟子之间彼此都互称为“师兄”,这代表一种尊敬,修行人都是觉得别人比自己高,甘居下位。
我们只看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切不可拿着佛法的尺子到处去衡量别人,需知佛法是用来修正自己三业过失的,不是来衡量别人的。
如果别人有不如法的地方,适度规劝,必要时可以请寺院的师父们出面解决,不要为此产生烦恼甚至引发争执,更不能到处宣扬他人过失。
04
一切恭敬,忏悔业障
到寺院里,要看一切人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谨遵普贤菩萨“礼敬诸佛、忏悔业障”的教诲,把每一个人都当成阿弥陀佛礼敬,认真忏悔自己的业障,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这样自然而然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正如印光大师所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悟公上人还教导我们:不能起分别心去轻慢人,轻慢人就是轻慢自己;不单不轻慢人还须恭敬人,非但佛要恭敬,菩萨要恭敬,就是对讨饭的人也要恭敬,一切处恭敬,是为最吉祥!
05
温恭自虚,菲言厚行
到寺院里,即使自己懂的再多,也不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讲个不停。要知道寺院里的师父和居士们来自四面八方,卧虎藏龙,什么人才都有,寺院里最不缺的就是道理,所以,到寺院里不需要谈一些高大上的理论,只需要落实。自己不落实,讲给别人听,别人也不会相信,况且自己讲错了,遇到行家,还会贻笑大方。如果真为佛教,真为生死,到寺院就老老实实落实佛陀的教诲,为大众做一个好的榜样。
三参法师:
我刚出家的时候,师父给我讲了一件事,他说以前在观宗寺学习的时候,大家都是专注修行,私下从不会聊天、攀谈,以至于三年下来,同寮房的人都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也不知道各自的家在哪里。
我师父那时候才十四岁,就已经安住在这样眼观鼻、鼻观心的状态中了,走路也不往两边看,只往脚前面的三尺看,就照顾“话头”,参。
我到师父身边后,师父首先教导我:耳朵不要东听西听,东听西听烦恼从中生,特别是不要听是非。耳朵要皈依三宝,就听佛经、咒语、佛号。师父还告诉我:嘴不要多说话,没开智慧,一说就是错,一说就是造业。
我们现在到一些学律的道场还能看到一些古风。平时三五成群聊天是没有的,不可以串寮,不可以聊天,天天学戒背戒,好好消化。参禅的人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就错,叫“禅和子不开口,不知道你有没有”,就是参!
过去的人连止语牌也不用挂的,就是眼观鼻、鼻观心,你不会来惹我,我也不会惹你,大家就好好地在一起上课、过堂。庙里很安静,只听到鸟语花香,听不到人的声音。
06
敬守良箴,虚心请教
到寺院里,还要听招呼,守规矩,服从安排。一切听从常住师父们的安排,安排什么工作要认真完成,不懂的地方要虚心请教,切不可自以为是,肆意妄为。这些做到了,在寺院修行便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07
着装适宜得体
入寺衣装,以庄重得体为原则,既是对宗教信仰、对诸佛菩萨的尊重,也是对自我身心的保护。具体来说,为了便于礼佛时跪拜,不宜穿拖鞋;衣着不宜太过紧身、低腰、低领、露肩;裙装或短裤长度应到膝盖以下为宜;如果戴着遮阳帽,进入殿堂后,也应摘帽以示尊敬。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