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4
这个时代,很多人连生理层面的生死都糊涂地抉择,各种方式的自害、害他,报复社会,殊不知我们的祖先对生命极为尊重爱护。
《十问》中,尧问舜:“天下孰最贵?”舜回答: “生最贵。”《孝经·圣治章》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间,生命最宝贵;凡是有生命的,又以人最为贵重,因而要珍爱敬畏生命。
儒家:贵人重生
儒家思想从来都有珍重生命的伦理情怀。《周易》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繁育万物,这是天地最高的美德。在这其中,就包含了古人对生命朴素的敬畏和珍重。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爱惜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孔子说:“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这是从孝的角度出发,提醒人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护生命安全。
儒家不主张作无谓的牺牲,也反对轻生自杀等在对待生命和死亡问题上的不负责任。在《论语》中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在孔子看来,徒手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这样的无谓的死是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的,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因此,孔子提倡“临事而惧”,主张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对待之。孟子也提倡珍惜生命,主张遇事小心谨慎,不作无谓的牺牲,他说:“知命者不立乎危墙之下。”
儒家思想中,还有“贵人重生”的主张。比如《荀子·王制》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人个体价值的肯定。作为“天下贵”的人,首先就要珍惜并敬畏自己的生命。
道家:生命本身存在价值
儒家从人与自然的区别中确定人的生命价值,而道家认为,人的生命之所以有价值,不在于它有没有道德,它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基础上,道家提出了“保身顺命”、“见素抱朴”的思想。在道家看来,人在对待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时,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同时,要自觉地摒弃世俗的名利诱惑,让心性回归自然朴素、至纯至真的状态。
道家的生命观又与其“无为”的精神紧密相连。在老子看来,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如果“妄为”,最终不仅是破坏自然,而且伤害自身。只有敬畏生命,不妄为、不乱为,才能以“无为而为”的方式,顺其自然地把生命价值体现出来。
佛教:人身难得,众生平等
佛教认为,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陀要求弟子不仅外出不独行,也不去危险的悬崖峭壁、虎狼出没、盗匪横行、国政不良的地方。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六道中的众生,只有人能够值遇佛法,修行解脱。所以佛陀慈悲开示,要佛弟子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他人的生命。
在六道之中,人道众生具有其他各道生命无法比拟的殊胜之处。三恶道众生因为众苦煎逼,苦多于乐,故无法修学佛法;阿修罗道众生嗔恨心重,忙于争斗,亦无暇修学善法;天道众生多为五欲尘心所染,过分贪著享乐,也无法修行。只有人道苦乐参半,有时间思考人生,有惭愧心,有意志力,能够发起宏誓愿力,才能参究生命的实相,追求真理,有机会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因此,经中常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增一阿含经·等见品》)
佛陀常用“盲龟浮木”来比喻人身的珍贵。《杂阿含经》中说,人身极为难得,如大海盲龟,百年一现,有浮轭木有孔,在海上随风飘动,当盲龟浮出水面,其颈正好穿入孔中。这种机会少之又少,佛以此比喻人身难得。(《杂阿含经》卷十五中载:“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 )
佛经中讲,从恶趣死,生恶趣者多,如大地土;从恶趣死,生善趣者少,如爪上土。所以人身难得,人死之后堕三恶道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人道的殊胜非其他生命所能比,所以佛教非常重视人生的价值。经中有警示:“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古人也有劝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教要求我们重视人生,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珍惜此身,用于修学佛法,求证解脱。
佛教对生命的敬畏也体现在“众生平等”之上。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具有清净的如来藏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梵网经》又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平等的生命观要求我们要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善待一切众生的生命,不可任意剥夺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动物的生命。
中华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对于生命价值、生命境界的探索,我们的老祖先们以“大道”为核心,为一代一代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启示。“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根本的核心概念, 甚至可以说, 中国人的思想史, 可以看成是“道”思想的发展史。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易经》中对圣人是这样解释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里的“大人”,就是圣、明、道德完备的人,也是每一个生命的目标。
儒家:道德超越,天人合一
儒家认为,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个体,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寿命长短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明朝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
孔子认为,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完善道德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述这一生的立德过程,也是心智成长的过程。
儒家虽然倡导尊重保护生命,但在追求大道层面,却主张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一味地贪生,而在于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仁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对真理的追求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孔子主张以身殉道,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就把它解释得更为清楚:“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这就是说,生命要交付在大道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有道的时候,用整个生命去践行道,以道来作为生命的全部,在道的智慧火焰中燃烧生命;“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天下没有道时,把自己的生命变成天下的道,用生命燃起火焰,点亮众生心中的智慧。
生命以道为己任,“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这是一个人活着真正的尊严。
道家:顺应自然,与道同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最原始最基础的存在,是事物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是万物的最终归宿,是最简明又最深邃的事物规律。《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 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在老子看来,“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太上老君内观经》曰:“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就是教导人们区分什么符合道和生的原则,然后遵循着道的法则,去法道行道。
在老子看来,世间的罪恶、灾祸都是由于人的贪得无厌引起的。贪念太大,不仅使自己陷入危险,还可能破坏社会的安宁。《道德经》中,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道家主张“少私寡欲”,减少感官享乐等不切实际的欲望, 才能使人安居乐业, 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的生命就安宁了。这样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 回到生命的本真上来, 体验生命至真至善的快乐,获得幸福和满足感,从而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
道家追求一种摆脱任何束缚与限制的超越境界,使人从现实的种种枷锁中解脱出来,实现人性的复归。那么,如何实现解脱呢?道家指出的途径是:“超越分别”。只有站在“道”的高度来超越这些由世俗的人为的分别而产生的障壁与迷惑,才能够实现人格独立和人性自然。
佛教:体解大道,明心见性
佛教所言“道”或“大道”,皆指梵文“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之道,即大涅槃。大涅槃,也即众生之本觉,亦名自性清净涅槃,此是究竟之道,非修非证,不动不摇,恒为法界之真空妙体,无时不在,无处不显。
《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佛教认为,人人都有菩提觉性,但众生习惯了把尘世间的一切作为实有,障碍了本觉空性,无法明了。当破除万物实有的错误认知,开启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为基础,参悟本来面目,则必得见性。
在佛教里,讲到“本觉”、“始觉”、“究竟觉”。如来智慧,即是我们的“本觉”。虽说迷者为众生,但对于众生来说,我们的本觉以及本觉的特征是恒久不变的,与十方诸佛的金刚宝座同体,在生不无、在地狱而不减、于诸佛而不增。
只不过我们没觉悟的时候,我们的本觉处于“隐”的状态,我们也不得它的受用。《法华经》里说,佛性如衣中宝,如流浪的贫子本有却不被所知的万贯家财。为什么要学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要辜负己灵。
我们通过学佛,觉悟自己的佛性,这就叫“始觉”。再以始觉觉本觉,发现自己的“衣中宝珠”,这时候就可以布施、供养、精进,六度万行。一切菩萨的事业,实际上就是佛性的利用。觉悟了佛性,就“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样念念护持、念念增进,积累无边资粮,福慧圆满就成为究竟觉。那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进入始觉的状态。进入始觉了,修行就方便了。
佛教三皈依里说“皈依佛,体解大道”,这“体解大道”,实际上是说,我们的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和心智成熟是合在一起的。“心智成熟”能引申大道,令大道变得可以体验,然后把它引入到我们的生命里,引入到我们的DNA里来。
Rediscovering the
Simple Joys of
Slow Living in Autumn
Slow Living
LIFESTYLE